地方学顾名思义是对特定地域空间内的生态环境、经济方式、社会构成、文化传统与文化现象的诸方面进行综合研究的学问。地方文化研究是地方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学视野下的地方文化研究与一般的文化专题研究不同,它有着显著的特点,它既关注当下地方文化形态,也关注地方文化传统,重视地方文化性格与地方文化精神的研究。对于当代中国学者来说,地方文化研究主要工作在于疏通地方文脉,接续历史,凸显地方文化个性。①因此,在地方文化研究中,地方文化传统的研究是我们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者的工作重点。如何进行地方学视野下的地方文化研究值得我们思考。
一、超越地方的地方文化研究
地方文化研究关注的是地方文化,但我们在关注地方文化时,要保持理论高度,应该跳出地方看地方,将地方文化当作鸟瞰的对象。我们作地方文化研究的人往往熟稔地方情况,囿于地方知识,满足于自己观察所得,在看问题的时候,缺乏宏观理解与全局意识,因而在总结地方文化特性时不免有促狭的局限。如何避免地方文化研究变成地方意识,需要我们研究者登高望远,这样才能识得“庐山真面目”。如何实现超越地方的地方文化研究呢?我想应该有三方面的考虑。一是从文化整体的角度看地方,将地方文化视为人类文化的一个局部,从地区、国别甚至世界文化的角度看其位置与意义。特别是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地方文化与整体文化的关系更是密不可分。②从地方与整体的关系看,我们关注的地方文化是全局中的地方文化,它是总体文化研究的局部研究。不谋全局,没有文化整体意识,也就不能真正认识地方文化的特性。因此,我们虽然以特定地方文化为研究对象,但我们的研究素养与研究视野应远远超出地方。对地方或乡土经验直觉与感性认识的超越,自然就会提升地方研究学者的宏观研究意识,地方研究者也就不是地方学者。这样我们的地方研究就会境界高迈,视野开阔、大气磅礴。二是从文化联系的角度看地方。如果说整体文化是一张网,那么地方文化就是其中的一个网结,对于网结意义的解释,要从网络关系中去理解,看网结中丝缕的头绪从何而来。作为文化网结的地方,它的潜在意义的发掘需要从其关联的文化体系中着手,地方的文化表现不仅属于特定地方,地方的文化形态是地方民众与历史、社会及整体文化互动的产物,也是其作为特定文化节点意义所在。这一认识十分重要。从文化体系有机构成的角度看地方文化,地方文化不仅不是孤立的存在,而且还是文化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支撑整体文化的基点之一。因此地方的文化研究就具有超越地方的意义。三是宏观历史过程中看地方文化。地方文化研究不仅要重视整体的文化联系的研究,而且还应该特别强调历史的视角。米尔斯在《社会学的想像力》中说:“每一门考虑周全的社会科学,都需要具备观念的历史视野以及充分利用历史资料。这种简单的思想是我要提出的主要思想。”③我们研究的地方是经历了系列历史变迁的地方,它是历史时间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不仅是地方自身的历史时间,还应关注到大的时代历史给特定地方带来的历史印痕与记忆,它通过战争、灾难、移民、交通、事件、地方行***区划变迁等深刻影响地方社会构成与人们的思想意识,以致成为地方文化传统的组成部分。“作为一门学科,历史学确实要求挖掘细节,但它也鼓励人们开拓眼光,把握社会结构发展中时代的关键事件。”①将地方文化置于宏观历史视野之下,我们可能会更清晰地认识地方文化脉络。地方文化的历史性,是我们在研究地方文化时要时刻注意的。这一点在作当代地方学研究过程中容易被忽视,值得强调。
二、特定地方文化的微观与综合研究
地方文化是存在于特定地区的文化形态,对地方文化的研究除了宏观视野的整体性、历史性地关注外,我们的主要工作是深入地方社会内部进行微观研究。微观研究是地方文化研究的重要方法。微观研究需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充分发掘地方文化的资料蕴藏,依照研究专题搜集整理文献档案资料、考古资料与田野调查资料,将资料数据化、系统化,建立地方文化资料信息库,为进一步的研究准备基础。地方文化资料主要有以下四个部分组成:第一,地方社会、家族或个人有意编写保存的文献资料,如***府档案、地方志、家谱、文集、笔记、杂纂、竹枝词、碑铭等。这类资料在北京有丰富的积藏,特别***档案与个人记述(包括外国人的亲历见闻)方面,北京尤为丰富。第二,地方社会生产生活中的辅实物与文字、***像资料,这类资料庞杂但有着丰富的地方化历史文化信息。第三,地方社会活态传承的口头与行为性资料,包括神话、传说、故事、歌谣、谚语、俗语、戏曲、杂耍、游艺、祭祀与日常生活中的仪式行为等。第四,地下考古发现的文化资料,这类资料有助于我们对地方文化历史的追认。这四类资料各有其特定的文化功能与价值,是地方微观文化研究的基础。二是通过大量的文献档案材料、口头访谈资料与考古资料的专题整理与综合研究,归纳整理出地方文化渊源、文化类型、演化阶段、文化运行的内在逻辑,以加深我们对地方文化特性的认识。同时在综合考察特定地方的历史与现实之后,对地方文化的发展路径与趋向进行引导、规划与预测,以促进地方文化的当代传承与发展。②总之,地方文化的内在质素需要微观研究呈现,微观研究是建立地方学的根基与主要研究方式,是地方社会存在与延展的逻辑梳理与获得地方性知识与历史力量的重要方式。
三、地方文化的平行研究
平行研究原属于文学研究的比较方法,这里借来说明地方化文化研究问题。我们从宏观文化整体与微观细部深描的角度说明了地方文化研究的两个向度。地方文化研究其实还有一个重要的研究角度,那就是地方与地方之间的平行比较研究。地方文化的平行研究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对于同类型或不同类型的地方文化比较研究。这种平行比较研究的目的是加深我们对地方文化与地方风土之间互动关系的理解。风土是中国古代观察地方文化的重要概念,是地方特定环境、人文与历史的综合描述。关于风土的文献是风土记,风土记的文献性质属于今天的人文地理学。风土不仅是自然的风土,还是人文的风土,历史的风土。地方风土制约着人们的生计方式,影响着地方历史文化传统的传承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说,正是特定地方的风土特性决定着特定地方的文化个性。因此,以人类生态学的视角进行地方文化的平行研究,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把握地方文化的特性。一种是对地方之间互动关系的平行研究。作为特定空间的地方,它是国家或地区的局部,地方与地方之间因为地缘关系、资源关系、移民关系或者历史文化传统的关系,彼此之间存在着或强或弱、或深或浅、或明或暗的经济社会文化联系。我们在研究中注意这种地方间的文化关系,这样的地方文化研究就会考虑动态与变量的关系,从而加深我们对地方文化形态形成过程的认识,也促进我们对地方间文化依存关系与文化相互影响的认识。地方间文化的平行研究,属于中观层面,它处在宏观与微观之间,我们用比较与平视的眼光看待同属地方层级的城市乡村,比较不同地方的文化特性,以及形成特性的历史与未来可能的方向。如果我们在研究地方文化时,自觉运用上述三个维度,我们的研究就自然是较为全面的研究,我们的研究者就是研究地方文化的专家而不是地方文化学者。从这个角度上说,研究对象重要,研究方法更重要。
四、关于北京地方文化研究的几点看法
北京自金元以来就是首都所在地,作为中国首善之区的北京,强调的是它在全国引领作用与示范性意义。但同时从地理形态上看,北京同样是地方性的概念。关于北京地方文化的研究同样可以从以上三个维度中考虑。首先,我们研究北京文化应超越北京地方,从地域空间上看,我们要以宏阔的视野,对北京在华北、中国、东亚乃至世界的位置进行适当的定位研究。北京是华北重要城市,自春秋战国时期开始,燕蓟地区就是华北地区的中心之一,汉唐时仍为北部边防重镇。宋辽金元时期北京为北方少数民族控制,并逐渐由地域中心上升为全国性的都城。北京在形成发展过程中,汲纳了华北乃至全国的文化因素,因此北京历史文化丰富多样。明清时代北京通过传教士开始接触西方文化,近现代北京是中国中西文化交汇的重要城市,北京开始转型为国际都市。因此北京的传统文化又增添了许多的新的外来的文化成分,使北京文化具有不同以往的风采。从历史时间看,北京是中国历史都城系列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的城建格局与功能形态跟中国传统社会的***治社会文化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北京不是一个简单的地理单元,以皇宫为中心的核心区域形态结构体现了传统社会皇权思想,它的居民构成同样基于宫廷***治与社会生活需要。辽金元时期契丹人、金人、蒙古人以及回教徒大批进入北京,明朝永乐皇帝营建都城、迁都北京,从南方带来大批工匠、官员及其家属,满清入关随之而来的是大批八旗兵丁。这些不同时期进入北京的北京人,他们不仅带来了各地各民族的语言文化、生活文化,还有神灵信仰等精神性的文化。虽然改朝换代会造成主流文化的更易,但这些文化一旦成为居民的生活习惯,就都沉积在北京文化土壤中,成为北京文化的底色与文化形态的组成部分,时至今日,我们在北京仍然时时感受到这种文化的影响。对于北京学的研究如果具有历史意识与超越地方的视野,就会获得理想的研究成果。
其次,是对北京地方文化的深度研究。北京在地理、历史、***治殊位置,决定了它研究的重要性,同时也带来了研究的复杂性。要有效开展北京地方文化研究,当然要深入北京内部,理清北京的文化肌理与脉络。对于北京文化的深入研究,自然要以占有大量资料为前提。由于北京是***府所在地,是文化人集中的首善之区,明代以后有关北京地方文献与档案材料较全国其他地区相对完整丰富。如沈榜的《宛署杂记》、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于敏中等《日下旧闻考》、《明实录》、《清实录》中有关北京的史料等,这是我们研读的基本文献。①明清以后来北京的外国人增多,外国人笔下、镜头下的北京,也是我们了解过去北京的另一种参考资料。当然,我们研究现代北京,就需要更多地关注***府档案、年鉴中的文化史料,以及当代人的笔记与口述资料。建立北京地方文化研究的资料系统,如在对资料分类整理基础上建立数据库供研究者使用,将是北京地方文化研究的重要保障。资料是北京地方文化微观深度研究的前提,但仅有资料是不够的,还得有解析归纳资料的理论意识,我们既要有专题深入研讨,也要综合分析,这样才可能对北京这样一个内涵丰富的城市文化得出合乎实际的认识。第三,有关北京地方文化风土类型研究。北京处在北纬39度,东经116度,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性气候,自古为农业与游牧业交接地带,农业与畜牧业两种生计方式在此交汇。北京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北有燕山、西有太行山余脉环绕,东南向渤海敞开,北京处在平原之上。北京的居民虽以汉族为主,但因地域与历史的关系,北京的蒙古族、满族等少数民族比重较内地城市为高,因此人民生活文化中有较多的民族文化色彩。例如北京的饮食生活中的民族风味、北京人的豪爽性格、北京人礼俗及民族信仰形态等,都与北京居民的民族成分相关。②
北京作为八百余年的,是全国的***治中心,聚集着庞大的官僚士人阶层及其服务人员,这些官员、士人、兵丁、商人、工匠等来自全国各地,他们定居北京,带来了各地的风俗习惯。比如分布在北京南城的会馆,都是地域性的乡帮组织的活动场所,他们基本保持家乡的生活文化,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与北京固有文化发生交流互动,并在北京风土环境下发生适应性的变化。进入北京的乡帮文化在改变自己的同时也影响着北京的文化形态。这些外来的文化因素通过各种途径加入到北京固有文化中,逐渐成为北京文化的组成部分,如北京礼俗中的南礼;有的还成为北京标志性文化,如烤鸭、京剧等都与南方文化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但又是北京的标志性的文化成品。北京的自然风土与历史风土孕育了北京的文化,北京文化的厚重丰富与开放多元,根植于它生长的环境与其经历的历史过程。北京文化的独特性是她永葆青春的魅力所在。古老的北京要成为新的世界城市,就必须传承创新北京文化,让北京成为当代世界的美丽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