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莎・兰道尔
丽莎・蓝道尔(Lisa Randall),理论物理学家,粒子物理学和宇宙学领域的权威,《时代》杂志“100名最有影响力人物”的入选者,当今全球最权威的额外维度物理学家,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第一位女性理论物理终身教授,同时也是普林斯顿大学物理系第一位女性终身教授,曾因荣登《时尚》杂志而被誉为“哈佛美女教授”。
1962年6月18日,丽莎出生于美国纽约皇后区的一个犹太家庭,还在读高中时,就因在数学夏令营中观看了电影《平面国》而对“额外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进入哈佛大学研究生院后,丽莎开始研究基本粒子物理学,但在当时,“额外维”还被认为是“科幻的东西”,并没有人研究。直到1988年,丽莎出席了一个关于“超对称”的学术会议,在会上听到了关于几个“额外维”的讨论,其中也包含了“膜”的概念,这种新颖的概念让她非常感兴趣。于是,丽莎在自己的超对称性研究中利用了“额外维”和“膜”的概念。从那以后,丽莎便一直潜心研究这个课题。
一次核裂变实验中,她发现一个微粒突然离奇地消失得无影无踪。惊讶之余,丽莎提出了大胆地设想――我们的世界中存在一个人类所看不到的第五维空间。在东京大学演讲时,她将自己的这个假说公布于众,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丽莎在进行科学研究的同时,也爱好写书。她的代表作《弯曲的旅行:揭开隐藏着的宇宙维度之谜》一书,因深入浅出地谈论了宇宙的奥秘而跻身《纽约时报》2005年“100本最佳畅销书”之列。另外,她还著有两本科普书籍和一部歌剧的唱词。
巴巴拉・麦克林托克
巴巴拉・麦克林托克也许永远不会像生于1822年的“现代遗传学之父”格雷戈尔・孟德尔那样出名,然而两位科学家却经历了极为相似的命运。孟德尔发现了基因,麦克林托克解释了基因的作用,但他们的研究成果都长期被学术界误解。
遗传学家巴巴拉・麦克林托克于1902年6月16日出生在美国康涅狄格州的哈特福德,父亲是一位医生,母亲来自东海岸一个贵族家庭。年幼时,父母将巴巴拉送到一个亲戚家中,她在那里度过了一段童年的时光,并且受到了开明宽松的教育,养成了***处事的习惯。巴巴拉从小就喜欢自然科学,1919年她进入康奈尔大学学习农业学,培植学家哈钦森发现了这位天才,让她大三时就参加了遗传学培训,这个决定为巴巴拉・麦克林托克未来的科学生涯奠定了基础。
在20世纪20年代~30年代,巴巴拉主要在康乃尔大学从事玉米遗传学的研究。以埃默森为首的玉米遗传研究小组与摩尔根的果蝇研究小组,可以说是当时遗传研究的两支劲旅。巴巴拉是玉米研究小组的骨干成员。她一生未婚,但对玉米可以说是情有独钟。有关玉米染色体遗传变异的许多重大发现都与她有关。但真正使她名垂科学史册的却是她对转座因子(俗称“跳跃基因”)的研究。
1941年6月,巴巴拉正式开始了这项耗时整整6年的研究。在1950年发表的研究成果中,她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能移动位置,也就是说能“转座”,能“跳动”,这在当时简直是闻所未闻。同行们读了巴巴拉的论文,了解了她做的工作之后,简直不敢相信,都认为这个女人也许是发疯了。
由于与传统的遗传学观念背道而驰,巴巴拉陷入了孤立无助的境地。在以后的几年中,“跳跃的基因被打入冷宫”。20世纪60年代初期,法国分子生物学家雅克・莫诺和弗朗西斯・雅各布在细菌中也发现了这种“跳跃的基因”,并因此获得1965年的诺贝尔奖。直到这时,人们才意识到巴巴拉・麦克林托克也许是对的。她终于获得了迟来的认同和赞扬。在发现遗传物质的可变组织30多年后,巴巴拉・麦克林托克在1983年12月10日被授予诺贝尔医学奖。
巴巴拉是一位不易接近和行为古怪的人,在研究工作上她是一个孤独的探索者。她经常独自一人从事极需耐心的植物培育工作。她这样描述自己与大自然的关系:“每当我在草地上行走,我都感到心疼,因为我知道,地上的小草在朝我哀叫。”身为大学教授的她对于那些跟不上她敏捷思路的同事,往往显得缺乏耐心,但她不愿与人争辩。她发表的文章措辞严谨,在科学界为数不多的知音认为她的表述准确而优雅,其他人则看不懂她在说什么。
卡尔・冯・林奈
18世纪的欧洲是航海家的天堂,也是卡尔・冯・林奈出生的地方。在那个大航海世纪,蓬勃发展的航海业不仅带来了财富,还将各种各样的动植物都带回了欧洲本土,一时间竟造成了动植物一物多名或者异物同名的混乱现象。而林奈这位出生在瑞典的著名自然学家和现代生物学分类命名奠基人,注意到了这种混乱局面,并利用自己的智慧从混乱中理清头绪,最终使混乱归于条理。
林奈出生的地方是有着“北欧花园”之称的瑞典斯科纳地区。他的父亲是当地一名乡村牧师,但对园艺却颇有兴趣,闲来常打理花园里的花草树木。或许是父亲对园艺工作的热爱感染了林奈,他从小就对动植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过那时候的林奈学习成绩不佳,经常因为成绩差而受到惩罚,甚至因科目不及格而遭到学校退学。父母原本以为他只能继承父业做一名牧师安稳度日,但他在生物学科上的出色表现引起了当地一位医生的注意,通过这位医生,他获得了到隆德大学进修的机会,从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而后,经过不懈的努力与求索,林奈凭借对植物学的浓厚兴趣,在获取医学博士后,转向了自然学研究的方向,并最终为推动整个自然学研究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林奈对于自然学最主要的贡献在于建立了动植物人为分类系统和双名命名法,而这与他周游欧洲各国采集植物标本的经历密不可分。正是以这些标本为依据,林奈研究出了独到的植物分类方法。他通过植物的雄蕊和雌蕊的类型、大小、数量及排列等特征,将植物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形成了24纲、116目、1000多个属和10000多个种的分类架构,使植物的分类系统化。林奈所首创的这种纲、目、属、种的分类概念为生物学分类所广泛采纳,并一直沿用至今。
林奈的双名命名法,在他的代表作《植物种志》中进行了系统的介绍。他通过拉丁文为植物命名,将植物的名称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属名,属名为名词;第二部分为种名,种名为形容词,用来形容物种的特性。他的这种命名方法不仅改变了当时植物命名混乱的现象,而且便于植物学研究资料的整理与沟通,因而为各国学者所采纳,直接促进了植物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瑞典一直以这位18世纪最为杰出的科学家为骄傲,为了纪念这位卓越的自然学家,瑞典***府先后为他建立了林奈博物馆、林奈动物园和瑞典林奈学会。并且,在2007年林奈逝世300周年之际,将该年定为“林奈年”,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以激发青少年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同时向这位伟大的科学家致敬。就连瑞典100克朗纸币上,都印有自然科学家林奈的头像,同时配有花蕊和昆虫的设计,以纪念他在植物学和动物学研究上所取得的卓越成就。
海桑海桑(Alhazen)出生于被称为欧洲科学史上最黑暗的公元10世纪,受制于所处时代的整体科学环境,流传下来的关于海桑的资料文献并不多。同时,受科学欧洲中心论的影响,海桑一直被误认为只是一位古代知识的传播者,其实这位阿拉伯学者自有其独到的科学见解。
海桑是阿拉伯学者中的一位杰出代表,他对光的折射做了广泛的试验,例如光从一个介质到另一个介质(如水到空气)的转换,并对托勒密的折射定律提出了质疑。海桑也没能找到光束入射角与折射角之间的关系,即后来由荷兰人斯涅尔发现的光学折射定律,但他知道,光束“以极快的速度传播,所以无法看到”,光束的传播在较稀薄的介质要快于较致密的介质,例如在空气中传播比在玻璃中传播要快。由此可见,海桑在笛卡尔和牛顿之前就对光有了正确的见解,而笛卡尔和牛顿在17世纪还在提出与此相反的观点。
海桑在视觉理论方面带来了一场变革,他那个时代的学者都认为柏拉***传下来的理论是正确的,柏拉***的理论认为眼睛向外发射光束,眼睛通过发射出去的光束将可视世界的物体“扫描”下来。海桑彻底颠覆了这种理论,他的观点正好相反,认为是可视世界里的物体发射出光束,这些光束在眼睛中聚合并被辨认出来。这样,海桑对眼睛这个视觉机器作出了物理上的解释。海桑认识到了晶体折射力的作用,并对眼睛中的光运动进行了基本正确的描述,只是有一点海桑没有发现,即反映在视网膜上的***像是倒立的。
海桑是第一位对照相机做出科学描述的科学家,最古老的照相机实际上就是一个暗箱,就像一个密封的纸箱或一个没有窗户的黑房间,其中一个箱壁上有一个孔。海桑在带孔的箱壁前点亮5盏灯,其对面的内壁上就呈现出5个光点,如果拿遮挡物将其中的一个和箱壁上的孔隔开,使光源、遮挡物和孔在一条直线上,黑箱里与孔和光源成一线的光点就消失了。由此,海桑得出结论:光束只会做直线传播,不会与不同的光束混合在一起。
如今,人们把海桑称为“光学之父”,他奠定了光学理论的基础。光学理论在17世纪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成为摄影技术的基础。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鲜为人知的外国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