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龙故事,顾名思义就是把故事以续的方式上下联系起来,并且可以像条长龙一样无限制地向下延伸。它像一个无限的舞台,每一个参与者都是主角。趣味接龙故事,即在愉悦的编接龙故事过程中力争让每个学生以提升学习力为目标体验幸福,收获能力,培养意志力。
学习力,简单理解就是在学习过程中把知识资源转化为知识资本的能力。它是将来学生迎接挑战,面对生活最根本的竞争力。它包括学习动力(内驱力)、学习毅力和学习能力三要素。
一、“趣味接龙”的设计
1.作文形式的多样化
当代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说:“学生普遍对单一的教学方式感到厌烦。”作文教学同样如此,要让学生“乐之”“好之”,必须改变作文传统的形式,不断给学生新的体验,新的感受:
——亲子接龙。就是以文为媒,以写作为纽带,让学生和家长共同分享编故事的乐趣。通过接龙,父母与学生共同学习,一同成长;通过接龙,为父母创造与学生沟通的机会,分享写作的感动和乐趣;通过接龙,可以带给学生欢喜、智慧、希望、勇气、热情和信心……
——小组循环接龙。它和通常意义下的作文在写作活动上有着本质区别。通常意义下的作文是一种个体主体的写作活动;而循环作文则是一种集体关注之下的个体写作活动。一个小组的同学自动组成一个写作小组,再按照循环顺序续编接龙故事。同用一本作文本,循环批阅,周周传递。这是一种读写互生,循环相续的动态发展过程。写作小组的每一个成员都身兼双职:既是作者又是读者;既是风景的创造者,又是风景的欣赏者。循环作文因而会被建设成为同学们的感情驿站,精神家园。小小的作文本,对小组成员来说,具有很高的纪念价值。
——师生擂台接龙。这近似于师生同题作文,但又不完全相同。它同样是将教师从讲台拉到学生的身边,让教者更容易把握学生习作的难度和题目的可写度,让师生间的互动更容易操作,让教者的评价更客观、更直白,学生易于接受。但教师的写是穿插在学生的编故事接龙之间的,所以教师的作文设计要与前文保持一致性,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思考,便于学生写作文。这里教师的接龙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教师讲评时,学生醍醐灌顶,对于接龙故事的构思、写作方法有了明确的方向,这样的指导比空洞的解说强上几倍!
2.作文形式的新颖性
学生平时的小练笔或自由发挥,或随文练笔,或命题作文等都是从三年级写到高中毕业,甚至更久,这样传统的形式固然有它流传至今的妙处,但如果在学生练笔过
程中穿插“趣味接龙”的练笔形式,学生一定会被其新颖独特的方式所吸引,一定会调动其潜能参与其中。在与同学“PK”,与父母“PK”,与老师“PK”的过程中享受成功的喜悦,享受收获的喜悦,享受能力的提高。
3.作文内容的生活化
“趣味接龙”的“趣味”不仅体现在形式上的新颖、有趣,更体现在作文内容的生活化、趣味性。比如,学生看了《哈利波特》《变形金刚3》,我便让学生写《小书虫瑞德的故事》,让学生尽情地在想象的世界里感受新奇与乐趣,明白书本与阅读的重要性。
4.作文内容的开放性
接龙故事的内容要有可延续性,要尽可能地开放,让学生的思维突破时空的限制,在宇宙中遨游,在天马行空中飞翔,学生思维的闸门一旦打开,他心中的语言就会源源不断。教师只要稍加点拨就可以欣赏到一篇篇的佳作!
二、“趣味接龙”的思考
1.“趣味接龙”形成自我提升所需的内驱力
所谓内驱力,从心理学角度讲,就是驱使有机体产生行为的内部动力。一切外因都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只有将外部刺激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才是学生自我发展的动力源,才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让学习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和内在需要,以主人翁的姿态来对待学习和自身素质的提高,应该成为引领学生学习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叶圣陶先生也曾言:“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不让他们自己学,是无论如何也学不好的。”
“趣味接龙”的形式是对传统的作文形式的一种创新,这样的创新会让学生觉得新鲜而富有挑战性,这就会激起学生的“斗志”,这就是学生隐藏身体深处的原始“动力”,而形式的有序变化可以保持这种“动力”的不枯竭,这不正引导着孩子在作文中形成自我提升的内驱力吗?
“趣味接龙”的内容是相关的,构思的巧妙,语言的精准,情节的曲折……这些因作文水平的高低而呈现出不同的风采。但不论原先学生自己的水平如何,他们也一定会自主地去模仿前文的习作长处,一定会有意识地花心思展现自己习作的优点,他们良性的比较与学习正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立足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确定语文学习目标,可以通过学生指导、学生自我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来制订,使之既具有挑战性,又能激发学生发展的动机,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
2.“趣味接龙”形成自我提升所需的毅力
习作能力的自我提升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这期间的影响因素有许多,但我觉得最关键的是学生在提高表达能力,提高习作水平的过程当中对自我提升所需的毅力的表现度。
学习毅力指个体为完成学习任务而持续克服困难的能力,通常以学习者每次学习活动所持续的时间长短为标志。它不但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和创造能力。
其实,语文老师经常面对这样的矛盾:一方面,提高学生的作文需要一定数量的练笔,甚至可以说多多益善;另一方面,学生对于经常的练笔,尤其是自由命题持无奈的态度。这样的态度,如何保证他们一如既往地用饱满的兴趣去面对每一次习作?
“趣味接龙”不失为一个好方法。少而精的习作次数让学生一直保持愉悦的“习作心理状态”,师生、亲子、生生之间的擂台形式让习作的主角——学生一直保持良好的“斗志”。
3.“趣味接龙”形成自我提升所需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第一条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体解释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从这段话中,我们不难找到语文教学的落脚点就是在语文实践的过程中形成自我提升的各种能力。习作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自然承载着其中关键性的任务。
习作教学与多练多读是绝对分不开的。但传统的读课外书,写小练笔的形式已经渐渐退出了学生学习兴趣的舞台,语文老师要寻找更新更有效的多读多练的形式以促使学生自觉、自愿地去多读多练。
“趣味接龙”参与的面广,它打破了传统意义上师长教、学生学的模式,请老师、家长蹲下身子参与其中。角色的互换,地位的改变既让家长、老师更能站在学生的角度了解学生的能力,又让学生亲近了师长,愿意与师长交流习作心得。这种众多人参与其中“读、比、想、评、议”语言实践让学生在快乐、平等的幸福感中模仿运用了习得的语言,推敲磨练了现有的语言,促进自我语文素养的提高。
著名的“树根理论”认为,学习力是生命力之根、创新力之源、竞争力之本。犹太人曾把智慧比做“抢不掉而又可以随身携带的财产”,而我认为“学习力”才是“抢不掉而又可以随身携带的财产”!它应是我们语文教学乃至整个教育教学的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