僚人,实际最早的字体书写是“獠人”,它是古代封建皇朝对在岭南地区原土著的蔑视贬称。僚人的先民,是先秦时的西瓯、骆越人以及汉代的乌浒、南越人,他们生存在粤西、桂东、桂南和越南北部等地,被后世称为“百越夷蛮。”
僚人的支脉中,有一支叫作南平僚,他们大约在战国末年开始出现在重庆綦江藻渡河流域,由于其活动地带包括今天的万盛全境以及南川、綦江等地,所以他们又被称为“南川僚”、“渝州蛮”。
南平僚在哪里?
走进南平僚后人的聚居地
在綦江县赶水镇,有一条名叫藻渡河的河流,它是綦江(古称南溪、夜郎溪、僰溪)的两条主要支流之一。近年来,每逢夏季,水清木荣、山峻草茂的綦江县藻渡河,都要迎来一批又一批的远近游客,人们在十里画廊中尽情地享受着“西南第一漂”带来的无穷快乐。
但少有游客知道的是,藻渡河在旧志上被称作“僚人河”,以前为山高林密、蛮荒瘴疠之地。也正是在这条河流的两岸,曾经生活着一个现今已经消失的部落——南平僚。
南平僚在这些与世隔绝的地方过着穴居、渔猎生活。史料记载,由于藻渡河流域有很多瘴气,而且山间又有蝮蛇出没,所以南平僚在这里创建出了属于僚人自己的民居:干栏建筑。
这种民居是三层楼居式的房屋,底层用来圈养家畜和家禽、摆放农具,中间一层为铺着竹木板的居室,最上一层为神台与存放谷物的阁楼——虽然在藻渡河流域我们已经无法见到这样的建筑了,但至今,广西西南和西北的德保、以及云南的多个壮族地区,贵州布依族聚居区都还保留着大量杆栏建筑的村寨,从而成为僚人传奇的重要传承部分。
藻渡河流域曾经分布过三支南平僚:红僚、花僚、青衣僚,他们以所穿的麻衣色彩来区别各自的部落。《旧唐书·南平僚传》记载:到了唐代,在藻渡河流域乃至现今整个重庆地区生活的僚人共有4000多户,2万多人。他们在这里生产劳动以维持生活,在农田耕作之外,还用柳叶舟捕鱼——妇女以棕丝织网具,男子在湍急的河水里奔梭如箭……
虽然现在我们已无法见到当年南平僚那火热朝天的生产场景了,但我们依旧可以从当地的史料中,了解到他们当年的模样:南平僚的男子往往身着左衽衣,妇女则用两幅横布,从中贯头而穿,俗称“通裙”,同时,她们还以三四寸长的细竹筒,斜插耳孔以为装饰。据说,南平僚中女多男少,所以妇女多负担生产劳动,并由女方向男家求婚结亲——贫苦之家没有嫁妆给女儿作陪嫁,所以只能卖给富裕之家作婢女……
彪悍好斗终成空
一个传奇的部落就这样
突然消失了……
南平僚的彪悍,从他们先人的身上就已体现出来。
僚人的先人百越人在春秋战国就活跃于长江以南的各个省份。秦始皇统一六国、平定扬越、闽越以后,就派遣将***尉屠骓率领50万大***南下岭南,但大***很快遭到了僚人的先人——西瓯和骆越人顽强的抵抗,秦***“伏尸流血数十万”,连主帅尉屠骓也被西瓯人斩杀。最终,秦始皇不得不集全国之力,修建灵渠来保证给养和援兵,经过6年的苦战,以数倍于敌人的兵力,才最终统一了岭南地区。
位于重庆万盛地区川黔边境的藻渡河,有一片被称为铜鼓滩的水域,这里河水湍急,滩多浪高,现在已是重庆著名的漂流圣地。而关于这里,少有人知道其地名的来历——铜鼓滩,正是因为生活在此地的南平僚所擅长的乐器铜鼓而得名。学者研究,僚人是流行于中国西南各民族的“铜鼓文化”的最早创造者,每遇丰收时节,南平僚总会在铜鼓滩两岸一边击打铜鼓,一边随歌曲摇摆而舞。在《太平御览》一书中,也有“僚人不解丝竹,唯坎(击打)铜鼓”的记载,足见,铜鼓就是南平僚部落的象征物。
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南平僚首领剑荔王遣使朝见唐王朝,唐王朝将藻渡河流域内的一大片土地封给了他,不过,这也是南平僚部落最后的和平,随后的五代时期,战乱频仍,南平僚酋各自割据称雄,时降时叛,过往的辉煌随着其彪悍的性格渐行渐远。
到了宋英宗治平年间(公元1064年),南平僚被几个颇具匪气的头领控制,他们与官府对抗,拒赋税、匿亡命、扰边民、掠财物,终于惹恼了朝廷:公元1072年,宋廷派遣夔州路转运使孙固率兵平乱,初战告捷。但其后不久,以木斗为首的南平僚部落再次反叛,宋廷忍无可忍,再次命将***熊本率兵讨伐,进驻铜佛坝(今綦江赶水),溯藻渡河而上,在铜鼓滩一带与僚人发生激战。这一战非常惨烈,大多数男性僚人都被斩杀,藻渡河被鲜血染红……
在采访中,笔者随着当年沿河的战场寻觅,但遗憾的是,始终没有寻找到当年藻渡河的“野鬼塘”。在传说中,那是当年僚人女子以漂河灯仪式祭祀死于战争中的丈夫的地方。而文献也告诉我,经过宋***这两次讨伐,南平僚被杀戮殆尽,藻渡河一带自那时开始便田土荒芜、人丁凋零,盛极千年的南平僚就这样突然消失了——劫余的南平僚,少部分融于苗、汉民族中,其余则迁徙至云贵高原,更远迁徙到了今云南西双版纳及泰国一带,成为傣族及东南亚许多部落的先民……
鼻饮、凿齿、鸡卜、猎头祭鬼
随南平僚一起被遗忘的风俗
与南平僚一起被遗忘的,还有当年在这片土地上盛行的那些风俗。
实际上,南平僚有许多风俗受巴人、僰人的影响,如纹身、椎髻、鸡卜、猎头、祭鬼等,再如他们也以岩墓葬、悬棺葬为主。从东汉至隋唐600多年间,南平僚在万盛一带留下了大量依山傍水的岩墓群,现今,距铜鼓滩不远的关坝镇高坎子、石虎头两处依旧留存着当年南平僚的岩墓群,有墓70多穴,具有极其重要的考古价值。
现今被人们所遗忘的,多是那些属于南平僚自己的风俗。如著名的“鼻饮”: 历史上,关于鼻饮的记载很多,如陆游在《老学庵笔记》里惊叹:“俗有土著,饮酒以鼻,一饮至数升”;范成大在《桂海虞衡志》中也介绍了“鼻饮杯”:“南边人习鼻饮,有陶器如杯碗,旁植一小管若瓶嘴,以鼻就管吸酒浆”……
有相关学者经过研究发现,在越南西北属南亚语系的诸民族中,有一支康族人至今还保留着鼻饮的习惯。康族有3900多人,过去被叫做“舍都冷”,意思就是“用鼻子饮水的舍人”。康族男人们每当劳动感到疲劳时,就会把腌辣椒、香菜、葱、蒜捣碎,渗入水中,待沉淀后,取其清水汁,倒入葫芦壳中。吃饭时,康族男人会边吃肉菜,边把葫芦壳的把子对着鼻子,将水汁徐徐倒入鼻中。据说,他们觉得这样的鼻饮可使身体很快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于是,有学者据此推断,他们就是远迁至东南亚的南平僚后裔。
再如凿齿。关于这个风俗有很多种说法,《新唐书·南平僚传》认为,南平僚人患了虐疾病后,时常嘴巴紧咬,所以凿齿拔牙后,从孔中方便灌进药水;也有人认为,南平僚人在父母死后,拔牙凿齿投入父母棺中,“以示永诀”;而说法最多的,则认为凿齿是一种表示成年的标志,其中,女子还必须先凿齿后才能出嫁,否则被认为将会危害夫家……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消失的南平僚 在重庆历史上活跃千年,然后突然灭亡的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