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的一个早晨,妻子带7岁的儿子去菜市场买菜。在一家菜摊称好2斤鸡蛋后,摊主算好了价钱,说一共20块零5角。妻子掏出20块钱,又故意摸了摸口袋说:“刚好没有零钱了,你这鸡蛋也不算便宜,就给20吧。”摊主只好答应。哪知,在一旁的儿子却说:“妈妈,我这有。”说完就掏出了5角递给了摊主。回家后,妻子气不打一处来,不停地责怪儿子是“败家子”。儿子却一脸的委屈,哭丧着脸要我给评个理。我虽心知自己要是遇到这种情况也不会掏钱,但还是肯定了儿子的做法,说不能骗人也不能赊欠,这才安慰了儿子。
按理说,买卖中讨价还价是正常的现象,可是在孩子眼中,既然是公平交易,就不应该欠人家钱。这是儿子心目中对世界上规则和秩序的直观解读,更是孩子毫无个人私利心的真诚之举。
记得去年的一个周末,我曾带儿子去参观一个展览会。按照规定:个头低于1米5的小孩按半价收取门票。儿子刚过1米5,若稍微低下头或曲一下腿就能获得半价优惠,谁知儿子却昂首挺胸站在丈量尺前,还说自己早已超过了1米5,那语气一点也不含糊,结果害得我多掏了25块钱。事后我没有责备儿子,因为我确实找不到责备的理由――儿子的举动没有错,他完全是按照秩序规则来办的。
然而,生活中一些的家长,虽明白规则所在,却常常为了私利而钻空子、占便宜,逃避规则。耳濡目染,这种行为必然会渐渐影响孩子的观念,有的家长不以为耻,甚至为了不让孩子吃亏,故意传授自私自利的思想。如此长期下去,势必会玷污孩子正直、纯洁的心灵,使孩子变得庸俗自私、圆滑势利,对其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人格的形成造成极大的危害。
当天的事情发生后,我背地里悄悄批评了妻子的做法,在我摆事实、讲道理,一番沟通后,妻子赞同我的意见,接受了批评,并当面向儿子认了错。儿子很高兴,情不自禁地在妈妈脸上亲了一口。这样一幅其乐融融、善美纯真的画面,岂是区区五角钱能够比拟的?
一个健康、和谐、美好的社会必然是有序而规范的,这“规则”的含义很广,小到个人的日常行为规范,大到国家的法律法规遵守;既涉及到道德层面,又涉及到法律范畴。无疑,培养孩子从小懂得规则,按章办事,在秩序中成长,将来他才会成为一个遵纪守法、维护社会公平的人,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首先,要让孩子理解规则。家长可结合现实中的一些正反例子,让他们懂得:社会上,各种规则无处不在,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有些规则虽然遵守起来会比较麻烦,但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或者互换角色考虑,正是这些规则的存在,才保证了人们能更好地生活,给大家都带来好处。反之若不遵守规则,人们的生活就会出现混乱。这时,可给孩子结合简单的例子进行示范,如遵守交通规则,就能保障安全;不遵守交通规则,就可能导致车祸。
其次,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建立规则。家长可以在尊重孩子个性的基础上,通过与孩子之间的交流、商量,从孩子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与人交往等方面科学地制定一些规则,以规范孩子的行为。需注意,在给孩子建立规则之前,应该先将各种事物都有因果联系的思维方式传授给孩子,这样才能启发孩子***思考“规则”与“行为”之间的关系。比如,若孩子爱吃零食,家长可给他限定每日的零食量,告诉他“多吃零食少吃饭影响健康生病”的逻辑联系,让孩子自觉遵守。
再者,和孩子一起实践并巩固规则。规则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更要体现在行动中。平时,家长要引导孩子进行从思想上转化到行为上的练习,让他在有目的的活动中学习规则、熟悉规则。如横穿马路时要走人行横道线,过十字路口要看交通指挥灯,滑滑梯要排队,借了东西要归还等等。实践能够让孩子进一步记住规则,运用规则。更重要的是,在指导孩子做法的过程中,家长也要时时刻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自己良好的行为来教育影响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