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看过“特需”门诊。和一般门诊相比,
“特需”门诊的挂号费要贵上几倍乃至几十倍,好处是只要预约基本能保证挂上号,能见到专家、主任这样级别的医生,排队的过程也不至于那么痛苦。对于一些重病患者、疑难杂症患者、孕妇以及时间紧张的人来说,“特需”等于是拿金钱换时间、换机会,不失为一种选择。
但是,“特需”那古怪的出身又让它显得那样名不正言不顺。它最初的设定是为“高收入人群”服务的,这就打上了“等级”、“特权”这样的烙印。由于“特需”医疗受到“富裕人群”的欢迎,又能给医生、医院带来不错的收入,因此一直在本能地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使得医疗资源进一步向“富裕人群”倾斜。对依赖公立医院的诸多患者而言,这又明显不公平。所以,才有了卫计委对“特需”的压缩和控制,有了“特需”服务不能超10%的上限。
换个角度想一想,如果医院的数量和规模能够满足人们看病的需求,“特需”也就不那么“特”了。只是这个“如果”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还难以实现。盘子就这么大,既要公平调配资源,又要满足一部分人的“多样化”需求,这实在是个难解的题。从目前看,靠行***力量来维持,将压缩“特需”纳入评级考核,是个办法,但只是个简单的、短期的办法。如果不改变现状,因为有利益需求存在,即便短期受到遏制,长期效果则很难说。
要解决这个问题,只有一个办法,就是迅速增加医疗资源,用以满足不同层次的社会需求。而增加资源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医疗体系,大力兴办私立医院。这个办法谁都知道,几年来,许多城市都表示对民间资本进入医疗体系表示支持,保监会也曾经支持保险公司涉足这一领域。
去年***办公厅也发文对此进行了支持。而这次,国家***、卫计委、人保部等部委更是联合发文,放开非公立医疗机构的服务价格。实际上,这也是对“特需”的一个鼓励,只不过,是把“特需”转移了出去,由公立变私立,让公立医院回归提供基本服务的本性,“特需”则去了它该去的地方。
随着医改的深入推进,在强化改善市场监管的前提下,让民营医院走上良性发展轨道,与公立医院错位经营,提供不同层次的医疗服务,公立医院才会无“特”区,真正回归公益本身。
在目前公共服务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医院特需服务挤占了原本就不足的公共资源,加剧了看病难、看病贵。因此,北京缩减公立医院的特需医疗规模,是逐步让公立医院回归公益属性的体现,符合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医改大方向。
“特需”本身不是问题,问题是谁来提供。公立医院作为公共资源,花的是纳税人的钱,这就决定了它只能走“公众路线”,而不能走“特需路线”。衡量公立医院好坏的标准在于它是否满足了公众最基本的公共服务需求,而非赚钱的多少。而个性化、高端化的特需医疗服务应该由民营医院来提供。
事实上,早在2006年,当时的卫生部就提出要将公立医院特需服务比例控制在10%以内,但许多公立医院都未能严格执行。一是因为特需服务经济效益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公立医院的收入,创收驱动成为公立医院乐于拓展该服务的现实原因。据媒体报道,北京协和和中日友好等医院,每年收入在10亿元以上,但仅占医院总床位数6%~7%左右的特需病床,其收入却将近一个亿,其重要地位可见一斑。二是对于患者来说,挂特需号主要是看重医生的经验丰富和医术高明,而即便公立医院将特需服务取消,民营医院也远远无法接过这副担子。优秀医生大多困在事业单位的鸟笼里,囿于体制很难自由流动,加上大多数民营医院无法使用医保,多数患者不愿去。既缺医生又缺患者,民营医院很难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不少沦为“广告医院”,业务范围就在“上三路”(美容、牙科、皮肤病)和“下三路”(性病、肝炎、不孕不育症)之中,唯利是***,声名不佳。
医改是个系统工程,单兵突进难,多管齐下方能奏效。要削减公立医院的特需服务,同时就要考虑谁来接盘的问题。国家***、卫计委和人保部联合的通知称,非公立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实行市场调节,各地不得以任何方式进行不当干预;鼓励非公立医疗机构依据自身特点,提供特色服务,满足群众多元化、个性化的医疗服务需求;并将非公立医疗机构纳入定点医保范围。这对于民营医院的发展来说无疑是极大的利好。此前,医生多点执业已在多地试行。随着医改的深入推进,在强化改善市场监管的前提下,让民营医院走上良性发展轨道,能够与公立医院错位经营,提供不同层次的医疗服务,公立医院才会无“特”区,真正回归公益本身。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特需”医疗如何走出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