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俄裔美籍小说家纳博科夫由于用英语进行创作赋予了他表达戏剧般错综复杂情绪的艺术手段,使得他成为众多作家中生活居住在美国的最具独创性的小说家。文学创新是他所追求的宗旨。纳博科夫现在已被公认为是一位对后现代派文学带来巨大影响的人物。其代表作《洛丽塔》令人信服地证明了纳博科夫是一位卓尔不群的后现代与超先锋小说的作家。
[关键词]纳博科夫;《洛丽塔》;后现代主义;超先锋
俄裔美籍小说家、文艺评论家兼诗人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1899-1977)是一位卓尔不群的后现代与超先锋小说的作家。在2。世纪的世界文学史中,纳博科夫有许多理由占据一个特殊的位置。
纳博科夫羁旅一生:他出生于沙俄圣彼得堡市的一个富有家庭,1919年在布尔什维克***中全家逃离俄国,在英国剑桥大学读拉丁系语言和文学,移居柏林娶妻生子的20年间,他获得“俄罗斯侨民中最优秀青年作家”的声誉,后为了逃避纳粹迫害,他又举家迁往巴黎。在迁徙期间,纳博科夫用俄语写作诗歌和小说达20年之久,并在侨民圈内成了一位知名的文学人物。而在三年后的1940年,他再涉洋赴美,开始用英文写作,这是他文学创作生涯的转折点。此后的20年他在写作的同时也在韦尔斯利学院和康奈尔大学任教。由于用英语进行创作赋予了他表达戏剧般错综复杂情绪的艺术手段,使得他成为众多作家中生活居住在美国的最具独创性的小说家。就在纳博科夫闻名于世,天下人人皆知之时,他又于1960年移居瑞士,在那里度过了最后的时光。最终以其优异的双语创作载入俄罗斯和美国两个国家的文学史。
阅读纳博科夫的作品犹如阅读詹姆斯・乔伊斯的作品一样,由于纳博科夫在其小说的题材和写法上同样作了大胆的创新,特e是意识流技巧的运用引起了很大的注意,但也因此而不易为一般读者看懂。对他的阅读不仅是对学识的挑战,也是对读者耐力的考验。读上几遍也未必能茅塞顿开,再读之后略见端倪,发现其中色彩斑斓。这是因为纳博科夫从根本上来说是一位具有后现代派强烈感情的作者,不论他创作什么样的作品,其主题几乎总是有一种对自己过去加以沉痛自述的看得见的深深印迹,并有一种感到困惑破灭的微妙意识。另外,在写作风格上,纳博科夫是一位非常有意识的文学艺术家,既幽默又诙谐,他用意识流语言和最大的迂回手法进行写作,想要达到并成为他所选择的主宰。因此,在创作领域里,作者可以信马由缰任意驰骋,他会不顾任何禁忌,走别人没有走过的道路,文学创新是他所追求的宗旨。纳博科夫现在已被公认为是一位对后现代派文学带来巨大影响的人物。难怪西方有文学评论家说:“纳博科夫的文学尝试已有助于提高对文学现实主义不足之处的认识,并显示出了采用新的写作技巧获得新的创作经验的非凡勇气。”
作者那部闻名遐迩、极为煽情又影响巨大的长篇小说《洛丽塔》至今让读者难以释怀。小说描写的是一个名叫汉伯特的中年男子,他迷上了一个12岁名叫洛丽塔的女生,为了把洛丽塔勾引到手,汉伯特和其母结婚,但洛丽塔的妈妈不经意之中发现了汉伯特诱惑其女儿的***谋,盛怒之下冲出门外遇车祸身亡。汉伯特和洛丽塔出走。后来洛丽塔对于汉伯特的占有欲郁郁寡欢,便和一个剧作家出走,后又离开剧作家而和一个贫困的技工结婚、怀孕,在困苦中求助于汉伯特。汉伯特前来,发现此时16岁的洛丽塔落花已去,他在给她钱后,就去寻找剧作家,最后把他杀死,因而入狱,在狱中写下自白后死去。他的自白就是后来的《洛丽塔》一书。此书出版前经过一个名叫约翰・雷伊的心理学教授“编辑”而成,他还为此书写下了评论式的“前言”。
为什么纳博科夫让《洛丽塔》这部小说采用这样的方式完成?是有意给读者留下自行评判的空间,还是其他,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书中的汉伯特和他的编辑雷伊之间形成了颇为有趣的对比。雷伊似乎持一种传统的观点,把汉伯特留下的手稿看成是一个诲谣的故事,叙述的是某种病态与性变态,告诫读者这本书由于情节荒唐而毫无意义,会给人十分丑恶之感,书中的汉伯特是一个道德堕落令人可怕的卑鄙的杰出例子,告诫我们所有的人应努力去培养更好的一代人,使世界更安全。在这个意义上说,雷伊似乎是作者纳博科夫的替代者,表现出他接受传统价值观的充满理性的一面,作者似乎极力想去预防对于他这部小说所做出的猛烈否定。另一方面,小说中沉溺于恋情中的汉伯特又代表着作者探究其思想的本能,不顾情感抑制与后果的一面。事实上,纳博科夫多年来都想鼓起勇气去面对这种“慕女”情结,只不过直到《洛丽塔》出版之前都没有以他所喜欢看到的那种完美无缺的形式将此想法加以体现。
另外,这本书的读者往往会沉浸于汉伯特原稿的阅读而忽略编者雷伊的“前言”,或者说是作者自己本身对这部小说可能讲授的“普通”课程所做出的脆弱无力的告诫。就作者本人来讲,所谓“普通”也许是一个双关语,可能是他通过谨臣的编辑之口表达的是一门道德课,或者他想让读者通过小说的字里行间去探察某种意义。《洛丽塔》或许是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他将美国人和多数人未能觉察到的自身存在的某种本能的东西(即使有所察觉也会秘而不宣)揭示于众。这种东西就是人类凭借其最本能的欲望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正当的冲动。小说中的汉伯特代表一种象征的美国人或者是人类的一种象征,他被描写为是无理性冲动的化身,对“早熟性感女孩”的迷恋使他不能自拔,违背了可接受的行为标准,是一种不受抑制的显露行为。从而小说中的汉伯特成为人类共性中存在的那种本能欲望但又被人们普遍否认拥有并觉得引以为耻的一个隐喻。因此,这部小说有助于表现人的本性的复杂性和人的心灵的本性特征,旨在让读者通过阅读去探究自身的心灵深处,给心之魔鬼应得的评价,尽可能妥善处理和免遭伤害。这也大既是为什么有些读者实际上对小说中的主人公表示同情和喜欢的原因,尽管他是一个情感畸形的怪物,在这层意义上说,当传统价值观念在美国遭到削弱之时,《洛丽塔》这部小说的出现有助于提高人的自我意识及宽容与冷悯的程度,并在很大程度上拓宽了文学艺术的表现领域。
纳博科夫在他的一些著名作品中选择用绚烂雕饰的文字、新颖的叙述角度来表现这种感觉。他还善用意识流或迫忆往事来表达自我世界的手法。他可以突然中断情节,戏谑地模仿各种文体,给人离奇荒诞之感。不仅仅是《洛丽塔》,纳博科夫的艺术文本普遍具有如此的多层次性,多色彩性、其作品中的主人公一路风尘不停奔波,具有强烈的“流浪情节”。一个作家的生活经历不可能不在作品中留下烙印,尽管这也流动跳跃,如蝶飞舞。
纳博科夫以其光彩亮丽的一生为我们带来光荣与遐想,是二战之后美国小说界的第一流的小说家,他在自己的作品中对小说写作进行了理论上的说明,并把他的理论付诸写作实践,用他一部部超前的文本隐喻了作家跳跃不止的生命,让我们解读不停。无论是他的作品中的主题还是叙述形式,在某种意义上都已证明是不可动摇的,并极大地激励了20世纪60年代与70年代的作家们去开创美国小说写作的新阶段。纳博科夫为后现代主义小说所作出的贡献是值得人们铭记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纳博科夫的《洛丽塔》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