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嘴八舌
6月到9月,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2008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一共14场,有山西的一场,叫《山西民间器乐》。山西选取了最纯正而地道的乡土音乐,这些音乐是乡村闹红火的时候,乡民们释放情感宣泄人生百味的重要手段。
山西民间器乐的审美,与西洋交响乐的审美,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审美。张爱玲说,交响乐就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谋杀”,控制高于宣泄。而山西民间器乐依托于太行山吕梁山和汾河谷地,是千百年多民族融合形成的一个节日欢歌。
干净的音乐也不是单一的。这里有借助锣鼓宣泄的广场音乐,有借助吹管叙事的戏曲音乐,有借助丝竹烘托的小戏音乐,有借助简单法器营造恬淡生活意境的佛教音乐。但是,每种音乐都是干干净净的。
节目单上共有《山西民间器乐》《云冈大锣鼓》《晋北鼓吹》《洪洞金鼓乐》《二人台丝竹音乐》《绛州鼓乐》《五台山佛乐》《上***八音会》8首曲目。所有的名称,都简洁到无法简洁的地步。前面基本是地名,标明这一乐曲流传的区域,后面全部是“乐种”,不是音乐学教材上的名称,是当地流行的对这个乐种的叫法。“遗产”“原生态”都显示了出来。如果不自信,就会叫成“三晋大威风”“晋北大抒情”“豪迈晋南人”等等叫人摸不着头脑的名词。
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赵中悦担任山西省群众艺术馆馆长多年,对散落在民间的艺术样式非常了解。但今年参加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如此成功,他的经验是:听专家的。在众多的民间艺术样式里选取民间器乐,是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长张振涛的建议。综合了专家意见之后,赵中悦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呢?
“节目个个要有出处,要‘真遗产’,不要‘假遗产’。”赵中悦说,“选节目的时候,选被音乐家们、被中国音乐学院教材多次提到并且评述过的民间器乐曲。这些节目的遗产身份不容置疑。我们拿的是最优秀的节目,代表性的节目。在这个前提下,照顾山西东西南北中,各地的特色”。
节目都是在民间艺人手里经过千锤百炼的。最耀眼的是绛州的鼓乐,《滚核桃》《老鼠娶亲》我以前听过,《杨门女将》是第一次听。绛州鼓乐艺术团的孩子们,在前辈艺人的指导下,根据音乐表达进行专门化装后情景演出,对声音的控制与讲究,达到了专业水准。我只是不知道这样的艺术团在当地能不能生存下去。如果能生存下去,将是一件幸事。绛州鼓乐细腻化倒不是场景的铺排,而是讲故事,在中国鼓乐中,我以为达到了最高的水准。
另一个亮点是戏曲音乐。北部的忻州农民与东南部的上***农民,把戏曲音乐表现得古朴而生动。北路梆子、上***落子,都是我小时候熟悉的戏曲,即使我听不懂唱词,但是音乐一旦响起,就可以把我带回童年的太行山上。对我而言,上***的音乐更可以感动我。这音乐,就是晋东南山区蓬勃涌动的春潮。忻州的一个农民,叫卢补良,用3件乐器:唢呐、管子、哨子,描摹花脸、生、旦3种角色,轰动了剧场。我不知道他是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即使没有被命名,我们也应该相信他比许多专业艺术团体的演奏员们更热爱土地,更热爱艺术,也更懂得如何表现心中的感受。
节目不多,时间在1小时20分钟,但是全省来的农民演奏员达160人。赵中悦是动了真格的。只有这样做,才对得起“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称谓。
到现在,14场演出进程过半,我看了所有演出,山西的是最好的,因为干净。不过,如果是我参与策划,我很可能在“二人台牌子曲”之后不会遗忘“小花戏牌子曲”,请左权县盲人宣传队来演奏就很地道,至少没有左权小花戏艺术团的电子琴来骚扰乡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