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会给我们的第一印象常常是虔诚的神灵祭拜、精彩的娱乐表演和丰富的庙会商品,实际上,我们现在看到的庙会是后期的民间庙会,早期的古老庙会并非如此。
早期的古老庙会
在很早的时候,“庙会”一词已见于古籍。《后汉书・张纯传》中记载“元始五年(公元5年),诸王公列候庙会,始为祭”。这里的庙会是指王公贵族的宗庙祖先祭祀,是一种非常严肃的***治性祭祀活动,与后世融合祭祀、娱乐、商贸于一体的民间庙会性质存在显著差异。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可以认为后世的民间庙会和上古的宗庙祭祀之间存在着某种渊源关系,上古的宗庙祭祀活动为后世民间庙会的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样本。
在古代社会,民间庙会的形成、发展与宗教祭祀活动密切相关,同时它又是伴随着民间信仰活动的发展而发展、完善起来。秦汉以后,随着佛教、道教在中国社会的广泛兴起以及民间神灵崇拜的盛行,在神佛庆典、坛醮斋戒、水陆道场等祭祀仪式的带动下,民间庙会逐渐呈现出繁荣景象。到了明清时期,民间庙会逐渐定型、完善。
民间庙会有两个主要特征:一是多具有相对固定的地点,庙会的庙包括了佛教的寺、庙,道教的宫、观以及各类民间神灵的供奉场所。北京的隆福寺、上海的城隍庙、天津的天后宫、苏州的玄妙观、南京的夫子庙等,都以寺庙(或寺庙遗址)为中心,形成了规模宏大的民间集会。在传统社会中,各个地方都有庙会,少则几种,多则几十甚至上百种,年节赶庙会成为老百姓生活的重头戏。庙会的第二个特征是有固定的庙期,从字面上可以看出,庙会即“庙期之会集也”。庙期的选择由于各地民俗风情不同而各有差异,或是月之朔望,或是岁时节令,或是神佛诞期。北京的东岳庙,传统上是农历每月的初一和十五开庙会,同时,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是传说中的东岳大帝的诞辰,北京东岳庙和山东泰山东岳庙要同时举行庙会祭祀活动。现在,每逢春节、元宵、中秋等重要岁时节日,东岳庙都要举行大型节日庙会以示庆祝。
民间庙会历史绵长,种类丰富,民俗活动也异彩纷呈。如果要对民间庙会进行类别划分,可以把庙会构成要素和属性上的差异作为划分依据。庙会主要由庙宇、信仰、娱乐和商贸4个构成要素组成,但并不是每一个庙会都同时具备以上4个要素,我们可以根据各个要素在庙会中所占比例的不同而把庙会分为4个主要类型,即综合型庙会、信仰型庙会、娱乐型庙会和商贸型庙会。
场面宏大的综合型庙会
综合型庙会是指庙宇、信仰、娱乐和商贸4个构成要素都存在,并且每个要素都在庙会期间得以充分表现、发挥重要作用的庙会形式。这种庙会的规模通常很大。多见于人口集中、文化昌盛、交通便利的地区。
河南淮阳太吴陵庙会是一个典型的综合型庙会。太昊陵位于淮阳县城北,据《陈州府志》记载,太吴陵最早建于春秋时期,到了汉代曾在陵前建祠,唐宋以后,太吴陵继续扩建,现在我们见到的太吴陵主要是明代的建筑。有关太吴陵祭祀活动的记载可以上溯到宋朝。当时,宋太祖赵匡胤下诏祭祀人类初祖伏羲,从此开启了太昊陵的国家祭祀活动。明清两代,朝廷先后派遣50多名官员前往太吴陵祭祖,祭品丰盛,祭祀仪式宏大。至今,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到三月初三,太昊陵都要举办为期一个月的“朝祖进香”庙会,又称“人祖庙会”,当地人俗称“二月会”。
庙会期间,除了大型祭祀活动之外,各种娱乐活动更是引人入胜。太吴陵庙会最著名的娱乐活动有两种,一是“担经挑”,也称“担花篮”,是一种比较原始的祭祖娱神的舞蹈形式。庙会期间,每天都有“经挑班子”来此载歌载舞,常常吸引许多善男信女驻足观看。庙会上另外一种受人喜欢的娱乐活动是“请泥泥狗”。泥泥狗也称“陵狗”,是庙会期间出售的各类泥质玩具的总称,泥泥狗的主题取材于各种动物以及葫芦,寓意多子多孙。逛庙会的人将泥泥狗“请”回家,相信就把子孙福气带回了家。
在太吴陵庙会刚兴起的时候,商贸气息并不浓重。直到明清以后,随着物资的丰富,庙会中的商贸比重才越来越大。庙会上不仅有出售各种香烛、纸钱的摊位,还有各种食店、食棚、茶馆、土特产店、衣帽店、玩具店以及农具店等等,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1951年,当地***府把“朝祖进香”庙会直接办成物资交流大会,并成为豫东地区最大的商品交易市场。现在,每年庙会期间都会有大量中外游客前来进香、旅游。2009年庙会期间,太吴陵客流量达1200万人,门票收入4200万元,太昊陵单日门票收入也创历史新高,庙会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虔诚的信仰型庙会
信仰型庙会是以信仰活动和祭祀仪式为主体的庙会形式,其中也会包含娱乐和商贸因素,但不作为主要构成要素。在信仰型庙会中,对神灵的信仰祭祀仪式是主体,香客是主要参与者,整个庙会的气氛非常庄严、肃穆。
在信仰型庙会中,祭祀仪式是整个庙会的核心体现。北京的雍和宫是清代雍正皇帝登基前的府邸,乾隆时期改建为藏传佛教格鲁派寺庙,俗称喇嘛庙。雍和宫每年农历正月二十九到二月初一都要举行为期3天的庙会活动。庙会期间主要举行驱魔散祟的“跳布扎”,俗称“打鬼”。整个仪式包括跳白鬼、跳***、跳螺神、跳蝶神、跳金刚、跳星神、跳天王、跳护法神、跳自救度、跳绿救度、跳弥勒、斩鬼、送祟共计13幕活动。
香客来到信仰型庙会的主要目的是拜神求佛、祈福祝愿,因而香客要去参加庙会也需精心准备。明清时期,天津人有每年到北京妙峰山朝顶的习俗。天津距妙峰山约300里远,为了赶上四月初的庙会,香客们自三月底便开始沐浴准备,然后身背娘娘神位,几十人整队出发,来去要花费半个多月的时间。一首天津竹枝词写道:“夏初忙里且偷闲,各秉虔诚把愿还。车水马龙人似蚁,去朝金顶妙峰山。”可见,人们朝顶进香是多么的虔诚。
狂欢的娱乐型庙会
娱乐常常是庙会的重要属性,但并非具有娱乐属性的庙会就是娱乐型庙会。在庙会的发展过程中,有些庙会主要以各种娱乐表演活动为主体,信仰活动常常只是一个构成部分,而大规模的商贸活动尚未发展起来,因而这类庙会可称为娱乐型庙会。
娱乐型庙会上的娱乐活动主要是庙戏,又称“酬神戏”,是在庙会期间演出的多是关于神灵信仰的戏剧节目。由于各个庙宇供奉的神灵不同,加之各地风俗差异,各地庙会上演的剧目也有不同。一般而言,关帝庙会多演三国戏;土地庙唱“土地戏”,又称“平安戏”、“社戏”;龙王庙会唱“五方圣贤会戏”等。除了庙戏外,庙会期间还有宣卷、舞蹈、花会等各种娱乐表演活动。
娱乐是天津天后宫娘娘庙会的主要特色。相传农历三月二十七是娘娘的诞辰,每逢这一天,人们到娘娘庙烧香、祈福。届时还举办大型庙会表演,有中幡、秧歌、高跷、扛箱、龙灯、旱船、狮子舞等,百戏云集,非常热闹。与三月二十七娘娘诞辰相比,春节庙会更热闹,春节庙会从正月初一持续到元宵节。《津门杂记》记载,从正月初一开始,“城庙内外擎灯出售者,密如繁星”,生意经营异常红火。到了正月十三,“居家铺户,张灯五日”,大街小巷“又张挂壁灯”,或饰人物,或饰风景,色彩斑斓而富于变化。每当夜幕降临,男女老幼倾家出动,“火树银花,如游不夜之城,锣鼓喧天,共庆升平之际”。现在天津人还常说春节去庙会,“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老头要顶新毡帽”,天后宫娘娘庙会处处充溢着娱乐喜庆的节日气息。
繁华的商贸型庙会
商贸型庙会以商贸交易为主体,其中也存在信仰和娱乐的成分,但是不是主要的。商贸型庙会的主要特点是处处可见繁华的商业贸易,主要功能是满足人们商贸交易的需要,因而商业气息浓重。
根据经营商品种类的多少,商贸型庙会又可分为综合型商贸庙会和专门型商贸庙会。综合型商贸庙会包括多种商品的商贸往来。在传统北京厂甸庙会上,人们可以看到各种庙会商品,“木刀木剑红缨***,桃红玉兔竹节龙。剪纸雕花印蓝布,糖人面塑喜洋洋”。仅看饮食这一类就有卖茶汤的、卖糖葫芦的、卖凉粉的、吹糖人的、卖糖角的、卖切糕的、卖栗子面饽饽的等等,还有很多其他地方的特产和季节性食物供游人品尝选择。
专门型商贸庙会以单一商品为主要交易对象。如中药交易在许多庙会上都存在,其中规模较大的庙会有河北的安国(古称祁州)庙会、江西的樟树庙会、河南的禹县庙会和辉县百泉庙会。药商常说“安国善栽种、樟树善加工、禹县善炮制、不到百泉药不齐”。河北安国药材庙会是一个典型的中药商贸庙会,早在北宋时,宋徽宗为了纪念药王邳彤,在祁州建立了药王庙,每年清明及十月十五开庙,远近药商辐辏,中药交易十分兴旺。
作为一种备受喜爱的传统民俗活动,民间庙会融合了祭神、娱乐、商贸于一体,丰富了人们的民俗生活和精神世界。千百年来,庙会也沉淀、凝结出它特有的文化特质――感恩生活、祈福未来。今天,传统庙会依然生机勃勃。一次次的年节庙会不仅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也让现代人获得了更多情感交流的契机,无形中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庙会成为滋养现代生活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