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课程范文第1篇
一、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与构建
(一)“以岗为纲”,设置和构建专业课程
“职业教育要面向市场”的教育思想是一种新的职业观。在常规教学中,大多以大纲规定的目标为尺度衡量教学效果的好与差,所以“以纲为本”的教育思想一直限制着教育者的思维。“职业教育要面向市场”的思想与其相反,它站在职业岗位的角度“以岗为纲”,通过对岗位的共性与个性的研究,制出与岗位专业技能、专业理论、文化素质完全一致的教学纲目,这样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才能深受一线岗位的欢迎。根据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战略的要求,国际贸易专业新型的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如下所示:
1•在教学上对岗位能力四要素的要求是不同的,对知识与素养的要求是了解,然后再理解,对一般能力的要求是掌握,而对职业能力的要求是熟练掌握。
2•正确处理基本素质、一般能力与职业能力三者的关系。从短期看,毕业生的就业竞争主要来自职业技能。但从长期发展看,知识与素质教育是基础,是基本功,基础不牢,专业难精。一般能力,尤其是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毕业生成长的关键能力。因此,必须长短兼顾,正确处理这三者的关系。
3•国贸专业主干课程体系设置应以提升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综合职业能力是由基本素质能力、业务能力、协调能力、谈判能力、交际能力、口才能力、应变能力及处理法律纠纷能力等合成。合成过程是通过每一门课程内容教学得以完成,但课程本身具有缺乏弹性的特征,即课程有自身的学科知识体系且存在时滞性,须将课程的“刚性”尽可能柔性化,增强课程的灵活性。课程的取舍或更新,都要依据职业技能、行业发展和市场需求来确定。课程整合不是一个简单拼凑过程,而是要从基础和专业课程中寻求其内在结构、内容等方面的异同点,严格以职业能力或岗位能力为主线进行整合,遵循各课程间递进式关系,循序渐进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专业技能课程体系。
(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整合设置的思路
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应以国际贸易行业的岗位对人才的知识与素质,一般能力和专业技能的要求来确定,主要包括四大模块:即
1•国际商务英语,含商贸英语、商务英文函电、英语口语等;
2•国际市场营销,含市场调研与预测、营销策划、推销理论与技巧、商务谈判、经营管理等;
3•电子商务,含计算机操作技能、电子商务概论、网络营销、电子单证交换技能等;
4•国际贸易业务技能,含国际贸易理论与***策、国际商法、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实务、报检、报关实务、国际货运与保险、国际贸易单证实务等。这四大模块中各有众多的课程组合,而前面三个模块的课程都是为后一个模块打基础或为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增强业务素质服务的。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必须避免各模块各门课程之间各自为***的现象,要保证国际贸易专业骨干课程的教学不受冲击和挤占,这就必须对各模块的课程进行整合,打破原学科的系统性,避免各课程内容的重复。可将相关联的课程整合为一门课,例如,“推销技巧”与“商务谈判”就可整合为一门课,电子商务的几门课可整合为一或两门课。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中的“国际金融”课,可采取开讲座的方式,只侧重讲解与外贸紧密相关的内容。“国际商法”课程要打破原学科体系的框框,专讲其他专业课未涉及到的国际贸易法律知识,例如,WTO规则,有关贸易术语的国际惯例、有关托收、信用证的国际惯例等,相关课程已涉及到了,没有必要重复开设,可采取专题讲座方式讲授一些与国际贸易业务紧密相关的国际法律知识,这既节省大量课时,又达到扩展学生掌握国际贸易有关的法律知识的效果。又例如,“国际贸易单证实务”同样需要与“国际贸易实务”进行整合,删除与“国际贸易实务”重复的内容,专讲各种业务单证知识和单证制作的技能,把教学重点放到指导学生缮制业务单证的训练,为学生毕业后直接上岗从事单证业务打下扎实的功底。另外,其他的课程也都可考虑进行必要的整合。至于如何对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进行整合,是一项具体而系统的工作,需要分别做出详尽的方案,这里不再赘述。
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的开发
依据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和“以岗为纲”的教学要求,为适应市场对各种专业人才必须持证上岗的需要,国际贸易行业先后出台了外销员、报关员、报检员、跟单员及单证员等资格证考试制度,凭有关机构认可发放的资格证书才能持证应聘上岗的普遍做法,应指导学生积极应试,并通过相关的资格证的考试,这是应用型高校应尽的职责。专业资格证通过率的高低,这是评价一个应用型专业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为此,针对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毕业前普遍要求参加有关资格证的考试,学校应组织开发有关资格证考试的“报关员资格证应试辅导教材”、“报检员资格证应试辅导教材”及“单证员资格证应试辅导教材”等的编写和组织辅导工作,并使这些教材能有效发挥指导学生应试,大幅度提高考试的通过率。这是国贸专业教师的当务之急,是学院为学生服务,为社会服务,为市场培养大批的合格的应用型人才的急需。
三、加大实践性教学比重,采用“四模块”实践教学模式
加大实践性教学比重是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整合的关键。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主要是通过课程体系实施来实现,课程体系由模块构成。根据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笔者认为国际贸易专业应配置如下四个实践性教学模块:
1•课程认识实习模块,巩固基础知识
课程实习安排在各门专业课程内和学年中的寒暑假,主要是指专业课程内(也包括专业基础课)的实践环节,目的是使学生在进行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巩固所学过的知识,把理论与实践知识结合起来。例如:当讲述国际贸易***策,特别是进出口商品***策中的“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时,为了更好地把理论转化为实践,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中国加入WTO前后的关税变化,说明当前国际经济中“关税壁垒”日益弱化的特征,而非关税壁垒,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收集有关中国企业“反倾销”、“绿色壁垒”等情况的相关数据,分析目前中国企业面临的“非关税壁垒”的现状,并尝试提出一些对策。经过这样的训练,理论已经完全转化为生动的实践教学,学生不仅印象深刻,而且学会如何用经济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2•校内实习基地模块,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模拟实习环境
校内实习一般安排在三年制的第三到五学期,目的是使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研究问题和开拓创新的能力。可以分为:
(1)课程实训项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市场调研实训、国际市场营销实训、国际贸易实务实训、报关实务实训、外贸单证实训、电子商务实训等。在《外贸单证实务》与《报关实务》课程中,会有很多进出口贸易的单据,教师在教学中尽量收集企业常用的单据类型提供给学生,使学生获得逼真的实训效果。同时,尽可能贴近业务和实际,收集实际的案例,这样不仅使学生有亲切感,而且非常实用,让学生学得踏实。
(2)考证实训项目。结合“双证书”制,要求学生获得与国际贸易专业相关的报关员、单证员、报检员等职业资格证书。通过对国贸专业的学生进行为期2周的考证实训,一方面利于提高学生的考证通过率,另一方面普遍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3)专业综合实训。《国际贸易实务实训》是集本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专业基本技能、职业素养于一体的综合实训课程。利用外贸综合业务实训计算机模拟软件系统,对毕业班学生进行为期2周的综合训练,其中涵盖了外贸函电、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市场营销、报检、报关实务、单证实务、托运与投保、国际货款结算等多项专业技能。通过对整个业务流程的运作和全套单据的制作,让学生掌握从分析市场环境开始,到完成市场开拓,同外商建立起业务关系的整个流程。具体以进出易的基本过程为主线,以具体的进出口商品交易为背景,针对进出口贸易中业务函电的草拟、进出口商品成本核算、出口报价与还价、交易条件的磋商、进出口合同的订立、出口货物的托运订舱、报验通关、信用证的审核与修改、单证的缮制、审单付汇,验货收货等主要业务为序进行训练。同时,在实训中要求学生通过因特网去寻找出口的商品和客户,自己设计产品目录、宣传网页和出口营销方案。通过这样集中的训练,学生对三年的专业知识有了系统的认识,强化了前面学过的知识,又通过这种模拟训练,培养了学生在未来实际工作中的职业能力,使学生既具备上岗就可以较好地上手工作,又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3•校外实习基地模块,为学生提供全真的实践
实习基地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协议式的,主要是同外贸企业或工商企业订立实习协议;另一种是非协议式的,主要是到一些***府的职能部门,如海关、商检局、商务局、港务局、国税局等。一方面,建立几个稳定的协议式的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和外贸企业架起了一座共同发展的桥梁,既便于学生对即将从事的工作有比较深刻的了解,也便于外贸企业从中发现和选拔人才;另一方面,也充分利用非协议式的实习基地,如组织或鼓励学生参观港口、码头、仓库、生产车间,让学生看到真正的货轮、火车车皮、大型拖车、集装箱、堆场、货物包装方式、海关监管场地等实物。鼓励学生直接找船运公司、保险公司、海关和检验检***局咨询相关问题。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也可归入这一模块。毕业实习的考核主要依据学生的实结,实习单位的实习鉴定意见及指导老师的不定期抽查结果加以确定。毕业论文一般安排在三年制的第六学期进行,由专业老师负责论文的指导、答辩和成绩考核。
4•走出去,请进来,创建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模式
国际贸易课程范文第2篇
现在的大学生缺乏实践操作能力,存在眼高手低的普遍现象。在创业的实际进程中,大学生创业者们会面临社会各界的种种挑战和考验,在处理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成长速度和实际操作能力都会得到显著的提高,这种效果是传统大学模式教育下的学生无法达到的。为了顺应时展,紧跟社会需求,我校积极鼓励创新创业实训项目的进行,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正在试验建立一个完整的国际贸易实训实验室,模拟企业真实的经营环境,加上教师的指导监督,让学生扮演各个实际岗位的角色,模拟并熟悉相关业务流程,掌握实际操作能力,并在教师的安排和引导下,解决各种常见的和不常见的问题或突发状况,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就业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通过实际操作,将国际贸易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一门将理论运用到实际操作中的典型专业,实训实验室的建设有效地缩短了理论与实际的差距。在实践中发现国际贸易中的疏忽和漏洞,对理论知识进行完善,然后更好地指导外贸实务,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加之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比较单一枯燥,实验室中外贸辅助软件按照正规报关流程设计,从申报、查验到放行中每一步都是真实模拟相关报关流程,并采用3D效果给人更加真实的体验。从而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二、国际贸易实训课程改革的实现基础
1.参与各大高校举办的创业实践经验交流会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国际贸易的教程,面对社会的需求,也都渐渐意识到了国际贸易实训实验室建设的必要性。然而,建立国际贸易实验室是一项复杂浩大的工程,需要周密的布局准备、理有效的预算和执行度高的运作计划。所以,我们首先应该选派国贸专业的教师到有经验的高校进行经验的学习积累,为我校顺利建设实验室做好准备工作;应该多参与各大高校举办的创业实践经验交流会,向办得比较好的高校学习,借鉴他们的经验,找出自己的差距,不断改进,不断完善。
2.构建国际贸易实验室有效的软环境与硬环境
为使学生能更快地融入模拟操作环境,软环境与硬环境二者缺一不可。在软环境方面,应该做好实际操作对应的流程表,并做好相应的实物模型,如在堆场环境中,可以参考仓库内容做一些货车、货物等实物模型,让学生有亲临堆场的感觉。在硬环境上,应该将实验室按空间划分为业务部,洽谈室、单证操作室、商检局、海关、保险公司、港口、堆场、运输公司等场景,并配置相应的电脑、单据、合同、空箱提单、提货单等辅助用具,使得模拟实习能够生动鲜活,从而使学生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变为贸易中的交易技能。
三、国际贸易实训课程改革的方法
1.深入外贸公司实习
首先从基础做起,了解实习公司的主营业务有哪些,学习外贸工作人员的基本素质培养,掌握如何利用报纸网络媒体尽快地获取与本公司业务相关联的国内外最新***策的改变,及时获取有利信息,了解调整公司当前状况以适应国际发展趋势,为公司谋取最大收益,减少一些可避免的损失。其次,学习如何与客户进行交流,如何下订单、收货、验货、装柜、制作单证。现在一般是有了订单才会安排生产,我们根据订单的内容来了解生产这些产品所应注意的问题,进而了解到了该批订单的包装要求,再根据唛头来确定进出口双方的情况以及目的港。最后,要认真学习,不懂就问,处处留心,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知识,在每一个环节上都有耐心、细心和恒心,虚心请教,为自己将来就业积累经验。
2.师生共建国际贸易实验室
针对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学生,其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仍然存在一些困难,我们通过亲自动手建立国际贸易实验室也可以培养我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只有抓住了根本原因所在,才可以针对性的进行能力与专业素养的培养与提升。因此,我们通过对以往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培养困难的原因分析,可以总结出以下三点。一是外贸企业接受学生实习的意愿不强,学校不仅要向企业支付一定的费用,而且还要动用各种人际关系去寻找合适的企业,学校缺乏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即使进入一些外贸企业,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企业担心公司客户资料暴露等原因而不会指派专业人员对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指导,因此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收获颇少,使得校外实践只停留于表面形式,而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二是学校很难聘请既有实践工作经验又有较高理论研究水平的外贸工作人员,即使找到了符合条件的讲师,那讲座费用又是极其昂贵,考虑到学校支付费用的负担,因而讲座次数也不能太多,学生得到的经验交流就会不足。三是教师课堂的案例与实际贸易案例之间存在差距,虚拟的案例模式会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产生较大的冲击,不利于学生毕业直接接受实际工作,从而降低了国贸专业的就业率。我们可以从实验室实训模型的建立,沙盘推演和外贸软件,互联网推演等方面来创建新型实用的国际贸易实验室。首先,按照外贸业务流程所涉及到的具体单位的典型特征来制作相应的模具,包括进口企业、出口企业、银行、报关企业、海关、货代公司、商检局、货车、仓库等实体模型,并按照实际的贸易流程进行摆放,将每一环节所需要的相应的单据放置到相应位置,同时将在实验室为每一类型模具安排相应的区域,如洽谈区域、报关报检区域、信用证结算区域、货物堆放区域等;其次,再做成一个授课模拟沙盘供同学们对国际贸易进行宏观立体的了解。再者,在现在市场上已采用的外贸软件的基础上研发适合更加贴近现实交易的新软件,做到完善市面上外贸软件的目的,新软件的预期类别包括单项模拟训练和综合模拟训练。
3.师生共同制作国际贸易课程的相关软件
我们团队成员都具备计算机软件开发的能力以及报关方面相应的专业知识,成员共5人,其中一名为计算机学院的高才生,学习成绩优异,工作能力突出,而且对软件的设计与开发有着浓厚的兴趣。我们会研发出具有模拟外贸谈判、签约、备货、报关、保险、运输、提货、合同纠纷处理等项目的功能性软件,并包含所有结算方式的数据库,还具有较强的立体感,方便教师向同学们进行课堂展示。当今市场上也有一些主流的贸易教学软件,我们可以在学习并了解之后,完善自己的软件,研制出适合大众的比较全面的外贸实训软件。我们团队自主研发的软件,较市场中已有的软件更加贴近现实贸易运行模式,可以逼真地模拟当今国际贸易从询盘到最终接受签约,从生产产品到最终货物运输、到需求方及进出口双方在银行进行信用证结算的整个过程,其内容还包括种类繁多的发票、结汇单据、许可证、保险单据和运输单据等,这其中还包括B2B电子商务中心、3D仿真模拟的信息系统和计算机自动识别逻辑错误的知识题库。随着国际贸易相关专业的需求升温,相关专业的人才走俏,进入企业的门槛也越来越高,大学生往往需要一些敲门砖才可以顺利进入社会的就业岗位。我们的软件可以为学生顺利取得跟单员、外销员、报关员、报检员、国际货运、单证员等“敲门砖”提供训练题库。每一个参加该外贸平台模拟的学生都将按照实际流程扮演不同的角色,共同营造一个正规的贸易氛围,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决策能力、计划能力、分析能力、协调能力和竞争意识、风险意识,最终实现从实践中深刻体会理论知识的目的。除此之外,我们利用实验室模型制作的沙盘还具有其独特的特点,教师可以通过沙盘推演向学生展示一个鲜活生动的贸易往来活动,较市面上的模型可操作性更强。总之,我们紧跟时代步伐,目的是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实用性贸易人才。
国际贸易课程范文第3篇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在二十世纪初进入我国的高等院校。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国内学者开始立足本国国情,积极致力于国际贸易实务本土化研究。[1]新中国成立后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外贸易的全面恢复,许多大专院校纷纷设立国际贸易专业,一大批国际贸易实务教材相继问世,涉及的对象几乎涵盖国际贸易实践的所有环节。各院校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建设上不断创新,努力尝试双语教学、实践教学和计算机辅助教学等模式。当前,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建设要从国际贸易实践的一般规律及其所表现的新特点出发,紧密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根据不同的层次和对象,同材施教,培养优秀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
一、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不能很好地理论联系实际
国际贸易实务在本质上是一门实践科学,该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必须与实践结合。然而,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和其他专业的毕业生相比,除英语能力较强外,其他方面缺乏明显优势。这主要因为当前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片面强调理论知识和已有经验,在课堂教学中为了使授课内容能够以更加形象。生动、丰富的方式得以体现,过分注重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等教学模式,而不是将重点放在教学内容本身的时效性和操作性。教师的讲授从书本到书本,容易与外贸实际业务脱节。
2、教材编纂和选用方面比较混乱,教学内容滞后于实践
目前,开设有国际贸易专业的院校多达数百所,这些院校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材编纂和选用上缺乏差异性和针对性。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院校在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上大同小异,教材不能很好地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学生的教学需要。据统计,截止2007年3月有关国际贸易实务的教材多达300多个版本,这些教材虽名称各异,但在内容和结构体系上差别不明显。[2](各院校之间缺乏充分的交流与合作,不利搞校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此外,由于国际贸易局势变化较快,国际贸易实务教材往往滞后于实践。一般而言,新***策的出台和新理论的出现往往需要较长时间,而其作为教学内容被纳入教材则耗时更久。例如:UCP600于2007年7月1日正式生效,但许多2007年以前出版的国际贸易实务教材仍然以介绍UCP500条款为主,这类教材由于不能及时更新就会滞后于国际贸易实践,使用这类教材就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的需要。
3、实践性教学环节较少,学生动手能力差当前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中,实践性教学环节普遍较弱,学生缺少体验进出口业务操作
过程的机会,很难全面、系统、规范地掌握进出口贸易的主要操作技能和操作方法,在审核和修改信用证,填制各种单证,报验报关和防范商业风险等方面都存在明显不足。另一方面,一般外贸用人单位在招聘人员时往往强调具有基本操作经验,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出的学生因缺乏实务操作技能,满足不了用人单位的要求。学生动手能力差对其在外贸行业的就业将产生不利影响。
4、部分专业教师缺乏外贸实践经验
专业教师与实际的外贸业务脱节,不利于实践课内容的教学。部分讲授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师是毕业后留校或直接分配到高校,理论知识掌握较好,但是缺乏直接的外贸工作经历,讲授国际贸易实务实践课程时显得力不从心。有的教师甚至讲了多年实务课程却没有机会接触真实的外贸业务环节,也没有见过外贸业务中使用的各种单证。这种从“书本到一书本”,而不是“从实践到书本”的讲授,培养出的学生很难适应外贸实践的需要。
5、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建设具有趋同性和粗放性
贸易理论的研究重点在于国际贸易的原因及其利弊得失,贸易***策的研究重点在于国际贸易的***策措施及***策效果。国内各科研机构和高校之间多年来在贸易理论与***策的研究方面已初步形成较为明确的分工关系,但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建设方面仍存在粗放性和趋同性问题。各高校在实务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分工模糊,研究重点不能突出,缺乏特色。
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建设重点及改革方向
1、把握课程规律,理论联系实际
在国际贸易实务的课程建设中,首先要积极探索理论规律,努力建立一个教学、科研与实践互动的良性循环系统。通过科研和实践获得最新的信息和丰富的感性认识。这些感性认识通过整理分析,上升为理性认识,并在教材中及时地反映出来。此外,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尝试建立校内模拟实训室和校外实习基地:
校内模拟实训室
模拟实训是外贸专业教育的一个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实训可使学生熟悉外贸实务的具体操作程序,从而增强感性认识并从中进一步了解、巩固和深化已学过的理论、方法,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校内模拟实训室除包括实验台、传真机、业务流程展示板、模拟相关部门办公柜台及全套进出口业务的空白单证等硬件外,还包括软件设施,例如购买专业国际贸易软件或其他EDI软件,在网上模拟传送订单、发票提单等各种单证,对进出日业务中的文件进行数据处理和资料交换,让学生扮演进口商、出口商、生产商。海关、税务、保险公司和银行等角色,熟练掌握进出口的成本核算、询盘、报盘、还盘等各种技巧,体会外贸实务中不同当事人的不同地位、面临的具体工作和互动关系,为将来步入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基础。
校外实习基地
在课程建设中各高校应发挥企业优势,不断拓展教学空间,积极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并与当地进出口公司、外贸公司、货运公司和保险公司等单位签订共建协议,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校外实习基地建成后,除定期向基地派遣一定数量的学生进行实习外,还可聘请实习基地经验丰富的外贸、外企人员参加教学培训工作,协助指导教师一起完成学生的实习和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了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可为其今后的就业提供一定的门路。
2、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在教学模式上,可积极探索双语教学和网络课程教学:双语教学对于学生来说,不仅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而且还必须会运用英语与外商交流和谈判,如果专业英语知识掌握不好,就很难胜任工作。双语教学可以使该专业与国际接轨,有利于提高教学内容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熟知国际统一的规则,有利于提升专业素质和国际竞争力;网络课程是通过计算机网络表现并实施的国际贸易实务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总和。它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按照课程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指导思想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二是实现教学的网络支持环境。国际贸易实务网络课程的设计、构成和运转具有科学性、多样性、系统性和自等特征。
在教学方法上,可尝试采用如下方法:现场教学法,即若条件允许,让学生到业务现场去学习相关知识。例如,讲到国际货物运输时,可带学生到码头实地了解货物运输的全过程;讲到报关时,可带学生到海关了解进出口报关的各个环节等。学生通过在现场听、看。做,使一些看起来复杂的专业知识很快就能理解和掌握;模拟教学法,即提供一个仿真的国际商业环境,针对进出口贸易中业务函电的草拟、商品价格的核算、交易条件的磋商、买卖合同的签订、出口货物的托运订舱、报验通关、信用证的审核与修改、贸易文件制作和审核等主要业务进行专项训练。通过大量的模拟操作练习,学生容易了解和掌握进出易的基本流程和主要的操作技能;案例教学法,即教师把经过筛选、组织、编写的国际贸易活动中的典型事实与材料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引导学生深入角色,开展自主探究式学习。在教学中还可聘请外贸企业、海关、银行、商检等部门的专业人员走上讲台,介绍业务实际操作中成功的经验和教训,通过“现身说法”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案例教学可缩短教学情景与实际生活情境的差距,是沟通理论与实践,把认知性和感受性学习方式很好地融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方法。
3、注重教材建设,增强区分度
国际贸易实务教材,在内容上要充分体现国际货物买卖的一般规律。教材的内容,要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区别对待。现在国际贸易实务教学已经覆盖了从博士到中专的所有教育层次。国际贸易实务教材要根据学科发展和社会的需要,根据实务教学的不同层次,在内容和结构上均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具体表现在面向本科以下读者的初级入门教材,应体现国际货物贸易最基本的内容,主要是具体的业务流程和业务知识,必要时可附插***和单据样板;中高级外贸实务教材,主要面向本科以上读者,以及已经有一定实践经验,需要进一步提高的中高级业务人员。中高级教材侧重国际货物买卖的发展渊源和基本规则,其主要目的在于揭示国际货物买卖的一般规律和运行机制。
4、师资队伍培养
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建设中,师资队伍的建设尤为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来自实际部门的意见和反馈,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任课教师要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高度。加强教师队伍的培养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组织教师外出进修,多与同行切磋技艺,提高教学质量;组织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在与同行的交流中可以获取前沿的学科知识以及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经验,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聘请外贸公司、银行国际业务部、外运公司、商检部门、海关等对外贸易有关单位的专家进行信息交流,不断吸取最新的国际贸易实务方面的信息和动态。
5、细分课程,注重特色
高等院校学科发展的重点,要符合高校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同时考虑现实的需要与可能。目前,国际贸易纯理论和***策研究,对多数高校的国际贸易专业而言,未必适合作为其专业发展重点,但在国际贸易实务领域却可以独辟溪径,各显所长。例如,纺织、服装、食品、医药、文具、五金、机械、汽车和IT等行业均是外贸实务课程细分的方向。各院校可以结合自身优势在国际贸易实务学科开拓新的研究领域。目前,课程细分的时代已初现端倪,相关教材也开始出现。例如,现代汽车国际贸易实务、服装国际贸易实务等教材便是课程细分过程中典型的代表。
6、加强合作,与时俱进
国际经贸合作的迅速发展为国际贸易学术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必要的条件。随着我国进出口经营权的下放,国内企业和国外企业迫切需要一批既了解中国市场游戏规则、又掌握国际操作手法的人才。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建设上积极开展国际国内合作能满足当前外贸实务发展的需要。目前,国内已经启动了全国性的国际贸易实务高级研讨会,借此加强国内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事单位在国际贸易实务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国际贸易课程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国际贸易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进入21世纪以后,世界经济快速发展,国际贸易局势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国际贸易关系日益全球化,多边关系替代了以往的双边关系;国际贸易竞争领域逐步扩大,从货物贸易转向服务贸易;国际贸易对象呈现复杂化,从单个国家或地区转为区域经济集团;国际贸易***策从自由贸易、保护贸易***策转至协调性贸易***策;国际贸易摩擦进一步加剧,各国纷纷进行反倾销、反补贴,并加强了知识产权的保护。
国际贸易是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最重要的核心基础课程,在整个经济学领域中也具有重要的学科地位。其主要研究国际间商品交换活动规律,它是以国际市场商品和劳务交换的理论、***策与实务作为研究对象的。因此,面对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错综复杂的变化,我们应进一步提高标准和严格要求,以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为最终目的,完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期培养出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
1 国际贸易课程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内容方面
根据国贸本科专业的设置要求,学生应较系统地掌握国际贸易基本原理,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与业务技能,掌握国际贸易***策法规,了解当代国际经济贸易现状,熟悉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策法规等。
1.1.1 国际贸易理论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定程度上,国际贸易理论与***策的教材存在着不适宜当今世界经济实际发展的问题。教材中经典理论所占篇幅较大,往往将古典成本理论和新古典要素禀赋理论作为重点内容讲述,对有现实意义的当代国际贸易理论只作一般性讲述,甚至一些有实际运用价值的新理论没有及时被补充进去。此外,随着环保意识增强,国际贸易所引起的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关注焦点,从环境与国际贸易的角度进行的理论分析和论述也越来越多。因此,在时代背景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传统理论对国际贸易的解释力度有限,我们的教学重点应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而发生转移,加大重视具有现实意义的新理论的讲授。此外,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更多的国家和地区通过建立区域经济集团,并以联合的整体经济实力与其他国家或区域经济集团竞争。
1.1.2 国际贸易实务方面
传统教材的实践性教学内容往往偏少,在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内容的比重上,理论知识比重大,实务部分比重小,实际业务操作和技巧的比重更小。实际外贸业务中经常涉及的内容,如商检、报关、配船、银行手续等都很少讲述到,而这些却是从事外贸的工作人员必须了解的日常事务。此外,对于国际贸易惯例,传统教材往往只注重《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的讲述,而《托收统一规则》和《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等规则却很少提及,而这些也是国际贸易从业人员常涉及和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
此外,对于国贸专业人员而言,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而且还必须会用英语与外商交流与谈判。目前的国际贸易实务教材中,对英文的重视程度不够,远远没有达到对国际贸易人才的要求。重要名词、专业术语及合同条款的英文注释非常少。因此,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应加强讲授与专业知识有关的英语。
1.2 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
讲授法是我国教学惯用的一种传统教学方法,在国际贸易课程中也被广泛采用。它的优点在于教师能够在短时间内有计划、有目的地向学生系统的单向传授较多知识信息和重点内容。这种教学方式虽然比较适合国际贸易的理论部分的教学,但过多的应用在了实务课程的讲授中。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讲授法较适合理论的讲述,但容易打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因此,建议教学方法多元化,适当应用多媒体,多加入一些课堂讨论,来激发学生对国际贸易问题的主动探讨。
对于实践性很强的国际贸易实务,传统教学的讲授法显然不太适用,而现实中却被过多的采用。学生对外贸业务的了解只停留在文字层面,缺乏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在实务的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案例、实例分析,并应用外贸实务模拟平台软件系统来进行实际的操作练习,加强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合适的条件下,还应组织学生到校外参观、实习,以增加感性知识。
2 国际贸易课程改革建议
2.1 更新教学内容、调整教学重点
密切关注国际贸易***策措施、国际贸易规则等内容的不断变化和发展,将有现实意义的当代国际贸易理论、有实际运用价值的新理论,以及区域经济集团的相关知识补充到教学内容中去,使教学重点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而发生转移,加大重视具有现实意义的新理论的讲授。并注意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重视学生对理论的应用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国际贸易实务的实际教学中,根据实际的外贸从业情况,挖掘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外贸知识,去补充和完善教学内容。应充分运用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广泛利用各种网络资源,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紧密跟踪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的外贸最新发展动态,培养学生的经济敏锐性和应变能力。此外,还应高度重视外语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在教学工作中应加强与专业知识有关的外语的讲授。可以实行外语板书、母语授课的形式,来扩大学生对专业英语词汇的积累,运用母语进行讲解,有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透彻理解,也不会使一部分学生因为外语障碍而失去学习兴趣。
2.2 改革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手段
教师应采用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交互式教学等能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法与手段,激发学生对国际贸易问题的主动探讨,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法教学方式。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制作电子讲稿、课件和多媒体教学软件,使讲授更直观更生动。
采用上机操作教学,应用外贸实务模拟平台软件系统来进行实际的操作练习,针对不同情景制作各种复杂的业务单证,包括提单、装箱单、发票、保险单、汇票、报关单等。通过上机实际操作各种单证,可使学生对外贸业务有更清晰的直观认识和实践经验。
总之,在国际贸易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应密切关注国际动态,及时将有现实意义的新理论和业务知识补充到教学内容中去,使教学重点与时俱进;并不断完善教学方法和手段,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只有明确教学培养目标、不断更新完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才能培养出适应当今国际贸易发展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韩伟.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方法探析[j].教学研究,2005.28(5):449-451.
[2]张汉林.国际贸易[m].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2.
国际贸易课程范文第5篇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涉外性很强的经济类专业课程,推行双语教学是顺应该课程特点、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社会对国际经贸人才需求的需要。采用SWOT分析方法从内部与外部两个角度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推行双语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发扬有利因素,避开不利因素,发现存在的问题,并从教学方式设计、教学资源拓宽、师资建设和考核方式改革方面提出建议。
关键词:
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SWOT分析法;国际经济与贸易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涉外性很强的经济类专业课程,目前全国各大高校对该课程均已开展双语教学工作,但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因此,本文将借助SWOT分析方法来分析《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推行双语教学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发扬有利因素,避开不利因素,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以期对我国未来《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双语教学的发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推行双语教学的外部机遇
(一)顺应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随着全球科技领域竞争的加剧,各国开始意识到,只有拥有先进科技,才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众所周知,美、英等西方国家在科技方面占据世界前沿,采用英语直接获取先进科技成为最佳途径,因此,采用双语教学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方向。2001年9月,国家***下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1]4号),要求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外语教学课程需达到所开课程的5%-10%,此外,自2002年开始,***在对高校进行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工作中,更是要求A级标准中必修课双语教学授课的比例达到或大于15%,并且教学效果要好。[1]***对双语教学的日渐重视,对推动全国高校积极开展双语教学具有重大指导意义,为《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双语教学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环境。
(二)满足社会对国际贸易领域专业人才的需求
在经济全球化与贸易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国际贸易快速发展,社会对于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日益增加,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各校国贸专业的培养目标呈现两种趋势:一种更注重理论分析能力的培养,即对英语只要求普通四级,对国际贸易理论课程非常看重而对实训课时不作要求;另一种则更强调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即对英语要求专业八级,对专业课程实施双语教学并强调外贸模拟实习培训。调查显示,相较于前者,后一类学生更受就业单位的偏好、与进出口贸易单位的签约率更高、工作适应期更短。因此,为满足时展对国际贸易领域专业人才的需求,培养出既熟知国际贸易知识,又可以熟练使用英语进行国际贸易实践的复合型人才,成为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专业培养目标。为达成这一目标,就有必要在《国际贸易实务》等专业课程教学中采取双语教学,以满足时展对国际贸易领域专业人才的需求。
(三)符合本课程特点的需要
《国际贸易实务》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主要研究国际商品交换的具体流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涉外性。该课程中除了贸易术语、合同的磋商与签订、结算方式、单据和往来函电的制作撰写等均为英文外,大量的国际贸易规则、国际惯例也基本都为英文原版。虽然有翻译中文版,但法律条款经过中英文的翻译易出现晦涩难懂的情况,从而导致在国际贸易实践中贸易双方以及相关当事方对于所出现的争议无法正确引用。单一的汉语教学虽能让学生掌握进出口贸易流程,但学生却很难自如地用英文审核信用证、制作英文单据、进行英文发盘还盘,更谈不上用英文进行合同的磋商与签订、在出现国际贸易纠纷时采用国际惯例保障自身的合法权益。因此,了解《国际贸易实务》的英语知识,是学生进行国际贸易实践所必不可少的知识准备,也是本课程采用双语教学的初衷。
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推行双语教学的外部威胁
双语教学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因此教师需投入大量精力。相较于全中文授课教师,双语教师不仅要准备中文授课内容,还要花时间将中文内容转换成英文进行讲解,课下还要花精力搜集英文案例,备课时间大大增加,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但目前很多高校对双语教学认识不足,未认识到双语教学的重要性,没有对双语教学进行有效实施和管理,缺少双语教学激励机制,造成双语教学教师工作量增加但待遇却没有得到相应提高,双语教师双语教学工作积极性将大大受到打击。
(二)双语教学教学目的不明确
自2001年国家***提出要求对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采用双语教学,全国各高校响应号召,大量推行双语教学。但推行效果不佳,很多人对双语教学失去信心。究其原因,在于大家对于双语教学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没有明确双语教学的教学目的。双语教学教学目的在于培养既熟知专业知识,又可以熟练使用英语进行专业实践的复合型人才。其中,专业知识的掌握才是双语教学的重点,英语水平的提高只是双语教学的“副产品”,但目前很多高校单纯追求英语能力的提高,在课堂中大大提高英语比例,很多同学因自身英语能力欠缺无法顺利消化吸收课堂知识,学习积极性大大降低,无法很好的学习专业知识,本末倒置,造成双语教学效果不佳。
(三)师生存在畏难情绪
双语教学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都非常高。[2]《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双语教学不仅要求教师熟知国际贸易知识、熟练使用英语,还要求教师掌握较高的课堂驾驭能力。双语教学无疑会加大教师的工作量和课堂教学的难度,造成教师存在一定的畏难情绪。同样,双语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有较强的专业理解能力,还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英语听说能力。很多学生因为自身英语听说能力弱,无法理解课堂教学内容,学习积极性降低,对双语教学产生畏难情绪。
三、《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推行双语教学的优势分析
(一)有利于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国际经贸人才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出既熟知国际贸易知识,又可以熟练使用英语进行国际贸易实践的复合型人才。[3]《国际贸易实务》作为国贸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必然成为该课程的设置目标。如果对该课程采用单一的汉语教学,英语教学仅限于英语课,即专业教学与英语教学相脱节,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往往比较单一,懂专业知识的英语能力薄弱,而懂英语的专业知识欠缺,无法实现专业培养目标。但若对该课程采用双语教学,将专业教学与英语教学有效糅合,可以促使学生将英语作为语言工具掌握国际贸易流程,有利于培养出既懂专业知识又懂英语的高素质复合型国际经贸人才,从而推动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研究与创新能力
在《国际贸易实务》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普遍欠缺英文专业文献检索能力,究其原因,归根究底在于学生专业英文水平较低。而对英文专业文献的检索是开拓专业知识面的有效途径,更是进行专业研究和论文创新的必要条件,因此提升学生英文专业文献检索能力迫在眉睫。为提升学生英文专业文献检索能力,就需要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采用双语教学,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提升专业英文水平,从而可以轻松检索查阅英文专业文献,培养自身的研究与创新能力,掌握《国际贸易实务》的最新动态,形成良好研究成果。
(三)促进英语语言的学习
在单一的汉语教学中,专业教学与英语教学相脱节,造成学生对英语学与用的脱节。学生为了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而学习英语,英语书面能力毋庸置疑,但英语运用能力欠缺,更别提使用英语进行国际贸易实践。但若采用双语教学,将专业教学与英语教学相糅合,学生为顺利消化吸收课堂教学内容,必然主动提高自身英文水平,特别是英文应用能力。双语教学不仅使学生掌握专业知识,还产生英文应用能力提升这一“溢出”。因此,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采用双语教学,促进了学生英语语言的学以致用。
四、《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推行双语教学的劣势分析
(一)教学素材缺乏
《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除了教材之外,还需要大量案例、***片和相关软件的支持。但目前相关软件特别是英文原声视听材料欠缺,双语教材也存在颇多问题。具体来说,目前双语教材主要有三种:一是国外原版教材;二是国内知名学者所编写的英文教材;三是高校内部采用的任课教师自编的英文教材。[4]对于第一种,由于国内外课程设置的差异,国外没有《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因此该课程的国外原版教材很少,一般都是对《国际经济学》国外原版教材中的贸易部分截取而成。这类教材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内容上主要是对于贸易理论、***策与模型的推导,缺乏贸易实务内容;第二,价格普遍昂贵,只配备习题册,没有学生指导手册等教辅材料;第三,不符合我国国情,文化背景的不同制约学生对原版教材内容的理解。而对于第二和第三种,目前可选教材不多,总体上专业性不强,且存在英文鲜活性和地道性问题。教学素材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兴趣和教学效果,因此教学素材的缺乏必然会影响双语教学教学效果。
(二)双语师资力量薄弱
我国双语教学目前仍处于摸索阶段,双语师资力量薄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教学语言上,从事《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的教师大多是经济学出身,虽然具有很高的专业水平和较好的英文基础,但毕竟不是英语专业出身,没有受到长期系统的英语培训,听力和口语较差,因此要想正确把握中英文比例,流畅表达专业知识,将该课程讲得清晰明了,同时活跃课堂气氛,具有很大难度;第二,在教学方式上,教师大多采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辅的教学方式,将传统板书与CAI相结合进行“填鸭式”知识灌输,不注重师生互动,教学方式单一;第三,在教学经验上,大多高校没有专门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很多双语教师都没有接受过专门系统的培训[5],都是接到双语教学任务后,本着自愿的原则开始备课,缺乏双语教学经验,教学质量不佳;第四,在实践经验上,双语师资虽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但实践很少,甚至有部分教师从来没有从事过国际贸易实践,欠缺指导学生进行实践的能力。[6]
(三)考核方式存在缺陷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不同于其他一般专业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涉外性,因而对其的考核应与一般专业课程不同。但目前***未对其双语教学制定统一的考核方式,因此各大高校对其仍采用传统的“平时成绩+期末成绩”即平时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70%的考核方式。这种考核方式下,很多学生上课时缺乏积极性,不主动发言,甚至不上课,期末考试时完全靠突击通过考试。这种考核方式直接导致考试结束后学生什么知识都未掌握,更不用说将所学知识有效应用于实践。这不仅仅是《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双语教学的一大弊端,也是中国教育的弊端。
五、提高《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双语教学效果的对策建议
(一)根据学生具体情况设计教学方式
虽然国外有很多双语教学方式,但考虑到我国国情,不能完全照搬国外经验。每个学校学生的基本情况存在差异,如果采用单一教学方式不符合实际,因此有必要根据学生个性,设计出具有各校特色并适合该校学生的教学方式。具体做法可以采用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事前调研,了解学生英语水平,根据学生英文基础分班因材施教,设计符合学生需要的教学计划,并在教学计划执行中关注学生反映,根据反馈信息进行相应调整。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为教学原则,将讲授、情境式教学、课堂讨论和角色扮演相结合,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的同时注重课外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二)实现教学资源多样化
为改善目前教学资源缺乏的现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以实现教学资源的多样化,从而改善双语教学教学效果。一是推荐学生浏览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相关的重要网站,如OECD、世界银行、国家商务部网站等,吸取专业前沿知识;二是利用学校双语教学项目经费,引进英文原声贸易方面视听材料、国际贸易操作软件,使学生在提高英语水平的同时,掌握国际贸易具体流程;三是充分利用学校海外合作办学资源,寻找合适的国外原版教材,并大力鼓励英语知识与专业知识全面的教师参考国外相关原版教材,编写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材,以一本合适的国外原版教材为主、一本国内教材为辅。
(三)加强双语师资队伍建设
为提升双语师资水平,有必要建立双语教学实践的培养机制。对于双语师资的培养,首先是存量师资的提升,即对教师进行职后培训,将教师派到国内一流学校或国外进修,提高教师英文水平,加大教师梯队建设;其次是通过社会招聘的方式引进既具备良好英文水平又有外贸实战经验的复合型教师,并对其进行职前培养。双语师资培养的实现需要双语教学激励机制的支持,对双语教学师资的激励包含***府激励和学校激励两个层面。从***府角度,***有必要对每年的教师国际交流名额与资金给予支持,并给予《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建设项目资助经费;从学校角度,高校不仅应对双语教学师资给予工作量计算与津贴发放上的倾斜、教改立项的支持,还应在出国进修人员选拔上优先考虑双语教学师资。
(四)改革考核方式
为鼓励学生主动探求新知识,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有必要改革考核方式,从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个方面共同达到提高学生双语课学习积极性的目的。一方面,加大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设置多种参数指标,将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presentation的质量、师生互动率、学生的出勤率和课后作业等作为平时成绩的考核内容计入总成绩;另一方面,在期末考试中选择采用全英文出卷,简单的题目如选择题、判断题等客观题要求英文作答,较难的题目如案例分析题、论述题等主观题采用中文或英文选择性作答,但学生若采用英文作答会根据其英文准确度给予加分。
作者:汪颖颖 单位:安庆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王若梅.1998年以来我国提高本科教育质量***策的回顾与反思[J].现代教育管理,2015(6)56-61.
[2]曾明.高等学校推进双语教学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9(1)48-49.
[3]陈鸣,邓荣荣.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6)119-120.
[4]赵楠.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的困境与对策[J].当代经济,2008(9)148-149.
[5]周梁云.试论高等学校法律课程双语教学[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8(11)65-69.
国际贸易课程范文第6篇
一、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与构建
(一)“以岗为纲”,设置和构建专业课程
“职业教育要面向市场”的教育思想是一种新的职业观。在常规教学中,大多以大纲规定的目标为尺度衡量教学效果的好与差,所以“以纲为本”的教育思想一直限制着教育者的思维。“职业教育要面向市场”的思想与其相反,它站在职业岗位的角度“以岗为纲”,通过对岗位的共性与个性的研究,制出与岗位专业技能、专业理论、文化素质完全一致的教学纲目,这样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才能深受一线岗位的欢迎。根据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战略的要求,国际贸易专业新型的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如下所示:
1•在教学上对岗位能力四要素的要求是不同的,对知识与素养的要求是了解,然后再理解,对一般能力的要求是掌握,而对职业能力的要求是熟练掌握。
2•正确处理基本素质、一般能力与职业能力三者的关系。从短期看,毕业生的就业竞争主要来自职业技能。但从长期发展看,知识与素质教育是基础,是基本功,基础不牢,专业难精。一般能力,尤其是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毕业生成长的关键能力。因此,必须长短兼顾,正确处理这三者的关系。
3•国贸专业主干课程体系设置应以提升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综合职业能力是由基本素质能力、业务能力、协调能力、谈判能力、交际能力、口才能力、应变能力及处理法律纠纷能力等合成。合成过程是通过每一门课程内容教学得以完成,但课程本身具有缺乏弹性的特征,即课程有自身的学科知识体系且存在时滞性,须将课程的“刚性”尽可能柔性化,增强课程的灵活性。课程的取舍或更新,都要依据职业技能、行业发展和市场需求来确定。课程整合不是一个简单拼凑过程,而是要从基础和专业课程中寻求其内在结构、内容等方面的异同点,严格以职业能力或岗位能力为主线进行整合,遵循各课程间递进式关系,循序渐进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专业技能课程体系。
(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整合设置的思路
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应以国际贸易行业的岗位对人才的知识与素质,一般能力和专业技能的要求来确定,主要包括四大模块:即
1•国际商务英语,含商贸英语、商务英文函电、英语口语等;
2•国际市场营销,含市场调研与预测、营销策划、推销理论与技巧、商务谈判、经营管理等;
3•电子商务,含计算机操作技能、电子商务概论、网络营销、电子单证交换技能等;
4•国际贸易业务技能,含国际贸易理论与***策、国际商法、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实务、报检、报关实务、国际货运与保险、国际贸易单证实务等。这四大模块中各有众多的课程组合,而前面三个模块的课程都是为后一个模块打基础或为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增强业务素质服务的。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必须避免各模块各门课程之间各自为***的现象,要保证国际贸易专业骨干课程的教学不受冲击和挤占,这就必须对各模块的课程进行整合,打破原学科的系统性,避免各课程内容的重复。可将相关联的课程整合为一门课,例如,“推销技巧”与“商务谈判”就可整合为一门课,电子商务的几门课可整合为一或两门课。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中的“国际金融”课,可采取开讲座的方式,只侧重讲解与外贸紧密相关的内容。“国际商法”课程要打破原学科体系的框框,专讲其他专业课未涉及到的国际贸易法律知识,例如,WTO规则,有关贸易术语的国际惯例、有关托收、信用证的国际惯例等,相关课程已涉及到了,没有必要重复开设,可采取专题讲座方式讲授一些与国际贸易业务紧密相关的国际法律知识,这既节省大量课时,又达到扩展学生掌握国际贸易有关的法律知识的效果。又例如,“国际贸易单证实务”同样需要与“国际贸易实务”进行整合,删除与“国际贸易实务”重复的内容,专讲各种业务单证知识和单证制作的技能,把教学重点放到指导学生缮制业务单证的训练,为学生毕业后直接上岗从事单证业务打下扎实的功底。另外,其他的课程也都可考虑进行必要的整合。至于如何对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进行整合,是一项具体而系统的工作,需要分别做出详尽的方案,这里不再赘述。
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的开发
依据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和“以岗为纲”的教学要求,为适应市场对各种专业人才必须持证上岗的需要,国际贸易行业先后出台了外销员、报关员、报检员、跟单员及单证员等资格证考试制度,凭有关机构认可发放的资格证书才能持证应聘上岗的普遍做法,应指导学生积极应试,并通过相关的资格证的考试,这是应用型高校应尽的职责。专业资格证通过率的高低,这是评价一个应用型专业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为此,针对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毕业前普遍要求参加有关资格证的考试,学校应组织开发有关资格证考试的“报关员资格证应试辅导教材”、“报检员资格证应试辅导教材”及“单证员资格证应试辅导教材”等的编写和组织辅导工作,并使这些教材能有效发挥指导学生应试,大幅度提高考试的通过率。这是国贸专业教师的当务之急,是学院为学生服务,为社会服务,为市场培养大批的合格的应用型人才的急需。
三、加大实践性教学比重,采用“四模块”实践教学模式
加大实践性教学比重是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整合的关键。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主要是通过课程体系实施来实现,课程体系由模块构成。根据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笔者认为国际贸易专业应配置如下四个实践性教学模块:
1•课程认识实习模块,巩固基础知识
课程实习安排在各门专业课程内和学年中的寒暑假,主要是指专业课程内(也包括专业基础课)的实践环节,目的是使学生在进行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巩固所学过的知识,把理论与实践知识结合起来。例如:当讲述国际贸易***策,特别是进出口商品***策中的“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时,为了更好地把理论转化为实践,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中国加入WTO前后的关税变化,说明当前国际经济中“关税壁垒”日益弱化的特征,而非关税壁垒,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收集有关中国企业“反倾销”、“绿色壁垒”等情况的相关数据,分析目前中国企业面临的“非关税壁垒”的现状,并尝试提出一些对策。经过这样的训练,理论已经完全转化为生动的实践教学,学生不仅印象深刻,而且学会如何用经济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2•校内实习基地模块,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模拟实习环境
校内实习一般安排在三年制的第三到五学期,目的是使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研究问题和开拓创新的能力。可以分为:
(1)课程实训项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市场调研实训、国际市场营销实训、国际贸易实务实训、报关实务实训、外贸单证实训、电子商务实训等。在《外贸单证实务》与《报关实务》课程中,会有很多进出口贸易的单据,教师在教学中尽量收集企业常用的单据类型提供给学生,使学生获得逼真的实训效果。同时,尽可能贴近业务和实际,收集实际的案例,这样不仅使学生有亲切感,而且非常实用,让学生学得踏实。
(2)考证实训项目。结合“双证书”制,要求学生获得与国际贸易专业相关的报关员、单证员、报检员等职业资格证书。通过对国贸专业的学生进行为期2周的考证实训,一方面利于提高学生的考证通过率,另一方面普遍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3)专业综合实训。《国际贸易实务实训》是集本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专业基本技能、职业素养于一体的综合实训课程。利用外贸综合业务实训计算机模拟软件系统,对毕业班学生进行为期2周的综合训练,其中涵盖了外贸函电、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市场营销、报检、报关实务、单证实务、托运与投保、国际货款结算等多项专业技能。通过对整个业务流程的运作和全套单据的制作,让学生掌握从分析市场环境开始,到完成市场开拓,同外商建立起业务关系的整个流程。具体以进出易的基本过程为主线,以具体的进出口商品交易为背景,针对进出口贸易中业务函电的草拟、进出口商品成本核算、出口报价与还价、交易条件的磋商、进出口合同的订立、出口货物的托运订舱、报验通关、信用证的审核与修改、单证的缮制、审单付汇,验货收货等主要业务为序进行训练。同时,在实训中要求学生通过因特网去寻找出口的商品和客户,自己设计产品目录、宣传网页和出口营销方案。通过这样集中的训练,学生对三年的专业知识有了系统的认识,强化了前面学过的知识,又通过这种模拟训练,培养了学生在未来实际工作中的职业能力,使学生既具备上岗就可以较好地上手工作,又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3•校外实习基地模块,为学生提供全真的实践
实习基地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协议式的,主要是同外贸企业或工商企业订立实习协议;另一种是非协议式的,主要是到一些***府的职能部门,如海关、商检局、商务局、港务局、国税局等。一方面,建立几个稳定的协议式的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和外贸企业架起了一座共同发展的桥梁,既便于学生对即将从事的工作有比较深刻的了解,也便于外贸企业从中发现和选拔人才;另一方面,也充分利用非协议式的实习基地,如组织或鼓励学生参观港口、码头、仓库、生产车间,让学生看到真正的货轮、火车车皮、大型拖车、集装箱、堆场、货物包装方式、海关监管场地等实物。鼓励学生直接找船运公司、保险公司、海关和检验检***局咨询相关问题。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也可归入这一模块。毕业实习的考核主要依据学生的实结,实习单位的实习鉴定意见及指导老师的不定期抽查结果加以确定。毕业论文一般安排在三年制的第六学期进行,由专业老师负责论文的指导、答辩和成绩考核。
4•走出去,请进来,创建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模式
国际贸易课程范文第7篇
关键词: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考核;实践能力
中***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2月20日
近年来,在全面深化教育改革之时,高校特别注重和强调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专业结构的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更新,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逐步确立,传统的以期末“一考定成绩”的评价方式已难以适应新的形势下对经贸人才的需要。只有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来真正反映学生的综合知识、技能水平,才更加有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一、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性质和学习目标
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专门研究国际间商品交换的具体过程的学科,是一门具有涉外活动特点的综合性应用科学。它涉及国际贸易理论与***策,国际贸易法律与惯例、国际金融、国际运输与保险等学科的基本原则与基本知识的运用,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核心课程。它以商品进出口贸易为研究对象,以我国外贸方针***策为指导,阐明商品进出口业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学习,学生能掌握进出口业务工作的基本环节,掌握外贸合同的各项交易条件,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合同条款的谈判及外贸合同的签订与履行工作,同时对违反合同的现象能预先防范并能妥善处理好索赔、理赔工作,掌握国际上一些通行的惯例和普遍实行的原则,以便按国际规范办事,在贸易做法上加速同国际市场接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专业教学的顺利实施、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效果的检验都离不开课程考核这一重要环节,因为它能客观地检验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的程度。为此,作为国贸专业的核心课程,更需建构一套客观有效、切合实际且操作性强的考核改革方案,运用到课程教学的体系中。
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考核现状
目前,绝大部分高校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考核一直沿袭着传统的以闭卷笔试成绩为主的考核方法,有的学校虽然也加大了课堂表现力的考核改革形式,如把课堂提问、课后作业、平时出勤和期末笔试组合在一起作为该门课程的考核成绩,实际上并没有实质的改变。此外,虽然也有考核改革方式的多样性的提议,但没有探讨出可实施的方案。
可见,传统考核方式忽略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内容上偏重理论考核,技能操作、实践能力考核少;形式上客观性试题偏多,主观性试题较少;方式上终结性考试多,没有过程考核。考试题型标准化和形式单一化夸大了分数的功能,而且试题答案多数是唯一的,能留给学生探索创新的机会少,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笔者在从事多年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中体会到,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出名副其实的人才,必须建立起一套在内容上注重考核学生实际能力和形式上注重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的考核改革方案,并将其运用到教学的综合评价中提高教学质量,以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考核改革方案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考核方式和方法的改革,应在符合本课程的特点与性质的前提下,注重学习过程中的思考、综合和积累,体现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新的形势下对外贸人才培养的需要。
(一)考核内容注重综合能力。传统考试的考核内容,一般对合同各个条款,如品质、数量、包装、价格术语、运输方式、保险类别、结算方式等条款内容着重专业术语和贸易惯例知识的记忆考核;由于考核内容仅仅局限于教材的范围,绝大部分学生就会去搜寻现有的考试资料,浏览课堂笔记,或只复习任课教师划定的范围和指定的重点知识,这样就使学生形成了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全忘记这样的不良的学习习惯和学习风气。
因此,对考核内容的改革应做到知识和技能并重,理论和实践结合,注重考核学生掌握综合性知识情况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核学生创造性思维和掌握现代化技术的水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核改革,理论知识部分可以选用课程知识体系中的核心部分进行检查考核;实践运用部分要根据知识内容的特点,选择适当的考核形式,在问题的提出和题型设计上要因地制宜,把学生上课所学到的专业知识,综合应用到设计某一批货物贸易的进出口业务中,如进出口报价部分应考核学生商品成本核算的能力,磋商部分考核贸易谈判的能力,订舱、报检、报关以及结算部分等的考核可以通过一票进出口业务的制单来进行。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指定的参考书目等内容也应列入考核范围,这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形成良好学风,便于学生对课程系统知识的掌握及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在考试中,除基本概念和理论等使用客观试题外,适当增加主观题比重,即简答、综合性论述题,建立一种主客观题并存、分值比例合理的测试模式,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把考试内容转变为检测学生的能力水平,才能将学生从死记硬背中***出来,才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增强其自学能力,提高其综合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有效地推进素质教育。
(二)考核形式应实行多种类别的组合考核。传统考试的考核形式闭卷考核多,开卷考核少;笔试形式多,答辩、机试等形式少。因此,为提高专业基本能力与综合素质,应实行多种形式类别的组合考核方式。
如谈判磋商部分可以通过答辩方式进行考核,答辩能使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自由抒发见解,充分展现才能,对学生学识的广度与深度、口头表达能力、反应能力、想象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及心理素质、仪表风度、个性特征等,均能进行比较全面深入的观察和检测。课程设计、论文、实验报告能够较好地考查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查阅资料的能力、自学能力与创新能力。机试可以用于学生认知领域的考核,还可以考核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及操作技能领域的模拟操作,进出口业务的制单、信用证审核部分可以用这种考试方式,在电子商务发展迅速的今天,应大力开发和利用这种考试方法。
(三)考核方式变结果考核为过程性考核。传统考核方式往往重结果、轻过程,以终结性考试为主,将考核知识的累积、记忆作为目标,属于静态考核。如此一来,师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分数结果上,忽略了学习过程中的思考、综合和积累,以及试卷分析、反馈等重要环节。为科学全面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应加强平时考核在总成绩中的比重,把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将考核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采取平时成绩、阶段考试、期末考试与实验技能相结合的方法。平时成绩考查学生全学期的学习状况,包括课堂表现、完成作业等,在考查学生识记、理解等智力因素的同时,也考察了学习态度等非智力因素,由此激发他们持久学习的主动性,积极完成各阶段的学习任务,形成良好的学风。阶段考试成绩则根据不同章节的教学要求,运用提问、讨论、作业、小论文等方式获取信息反馈,达到督促学习的作用。其中,作业以巩固所学为目的,内容上应更多地考虑现实性和拓展性,使学生有足够的思考和创新空间,比如可以设计一些实训题,例如合同条款翻译、案例分析、修改信用证等,以加强学生对实际业务工作的演练,增强其实际运用能力;课程论文能够提高学生完成拓展性学习、获取知识的能力,检验学生课外学习效果,评定学生学习过程;模拟实验可以对一些关键性环节,如进出口成本核算、信用证审核等进行指导,并有的放矢地根据学生在模拟操作中出现的错误和问题进行修正和讲解。
考试不是目的,而是实现目的的手段,伴随着考试所进行的教育活动比考试自身还重要。过程性考核强化了过程控制,达到了考核学生和检验教学质量、效果的双重目的。变结果考核为过程性考核不仅可以适时地、全面地了解和掌握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促进教学方法的改进,而且能够使学生了解自己对所学知识掌握的程度,从而产生紧迫感,认识到过程不努力则难以应对综合性考核。过程性考核有利于教与学双边互动,对教与学能够起到一定的反馈、修正作用,能够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更好地引导学生重视能力的学习和掌握,实现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
总之,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考核方式和方法的改革,既要有理论的反映,也要有实践教学过程的记录,这对师生双方都是一种约束,不仅规范了学生成绩评定的客观和公正,也保证了教学工作的有序实施,使考试更有效、更全面、更准确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更能促进学生自主地、积极地学习,实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目标。
主要参考文献:
[1]莫红梅,钟芸香.关于《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改革的探讨[J].商业文化,2011.4.
[2]严艳荣,刘成群.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改革对策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2.20.
国际贸易课程范文第8篇
世格平台通过训练学生完成外贸业务,培养学生的国际贸易实务大局观。但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有些是设计的问题,有些是理解的问题,有些是没有跟上形式变化,有些是由于软件的局限性。如单据的错误无法自检出来,比如合同里总计栏目,即使填错了,自检出单据的正确率仍然为100%,如在商品参数库里有两个海关代码,比较规范的说法是.经营单位编码和海关商品编码。
2基于世格外贸平台的《国际贸易实务》实训课程的教学反思
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的方式主要有学校教育和企业师傅传授,但这两者都有无法避免的困难,世格外贸软件试***填补中间的空白,拉近学校和企业间的知识距离。在教学过程,真正做到“学为主,教为辅”。学生在摸索中熟悉业务流程,单证的缮制等,学生在实践中、项目教学中真正熟悉了国际贸易流程,并且也了解自己在实践操作中的优势和劣势,教师教授的知识也能够很快得被学生消化,融会贯通。由于世格软件具有一定的互动性,由于是学生之间分组,小组成员间互相做买卖,这种方式很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也能充满兴趣学习。根据对历年教授学生的观察,那些以前在课堂上睡觉、不听课的同学在此次项目教学中成绩也很好。当老师问他们为什么做得这么好,他们戏称“这就是打游戏嘛”。因此从老师的感受和学生的方向,可看出项目教学结合软件模拟的重要性和有益性,通过项目教学、软件模拟即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同时也让教师在教学过程得到更大的教学反思。
3基于世格外贸平台的《国际贸易实务》实训课程的评价标准
通过历年的考核实践,得出以下评价标准:40%的系统自动评分成绩;30%的项目报告成绩;20%的课程总结;10%的情感价值与态度,并且规定系统自动评分必须满足60分,才能通过这门课程。
4小结
关于《国际贸易实务》的实训课程,各个学校的教法不同,但最终的目的,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是相同的,传统的“填鸭式”的理论传授,仅靠一张嘴,几支粉笔的教法那个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由于国际贸易实务具有操作灵活、时效性强等特性。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难以将分散在专业课程的理论和管理方法融会贯通、综合运用。只有通过仿真模拟“实战”的训练,才能使学生的技能与企业的用人要求零距离接近。当然作为《国际贸易实务》的实训课程的任课教师,更要具有良好的实践能力,因此“双师型”教师培养也是将这门实训课程教好的重要条件。
国际贸易课程范文第9篇
1.转变思想,大胆尝试推进考试改革。学校是高等教育的决策者和管理者,学校的教育方针决定了教师和学生的发展路线,决定了学校的教育人文环境。学校要***思想,转变思想,首先应认清考试改革的重要意义,大胆尝试考试改革,推进考试改革,使全体教师和学生有参与考试改革的思想认识。其次要了解课程与专业特色,明确国际贸易课程考试改革思路和方向,即以就业为导向,提高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素养。
2.建立相应激励机制,促进考试改革实施。首先,对专业教师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培训和培养,建立专业教师培训制度,包括师风师德、责任素质、教学与考试技巧、国际贸易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等,促进教师在考试改革中的积极作用,鼓励教师主动进行考试改革。其次,建立相应的鼓励***策,给予教师足够的时间进行考试改革设计与实施,并对取得优秀成果的教师给予适当奖励,提高教师考试改革的积极性。
3.完善现代化教学设施,为考试改革提供硬件支持。一流的教育要有一流的现代化教学条件,这是搞好教学及考试改革的基础。引进先进的国际贸易课程软件,增加课程演示及操作实践,培养学生的专业应用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
4.建立科学的考试改革质量评价标准,促进考试改革健康发展。将考试改革标准化和常规化,不断完善考试改革评价制度,建立科学的考试改革质量评价标准,对考试改革质量进行科学系统的分析和评价,全面反映考试改革成效,并在评价中指导和监督考试改革发展,使考试改革有方向、有目标、有措施、有实践、有成果。针对国际贸易课程特色、学生特点、专业方向,建立专门的考试改革质量评价标准,使指标更具体、更细化,能够反映该门课程的考试改革成效。
二、教师与学生主体方的改革探索
1.正确认识考试改革的意义,承担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国际贸易课程教师首先要正确认识考试改革的意义,考试改革是课程教学全过程的改革,不仅仅限于考试,更多的是如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教学内容,吸引学生参与其中。考试改革不是为了改而改,而是从真正培养学生实际能力和素养出发,使学生不再应付考试。因此,专业教师应合理设计和实施考试改革,在考试改革过程中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使学生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
2.实施多样化教学,采取全过程考核。专业教师在教学时要考虑多样化教学方式,在教学的过程中采取全过程考核模式。首先,专业教师要摆脱主观偏见,全过程考核公开、公平、公正,打分标准适当,符合学生实际情况;其次,采取多样化教学方式,丰富课堂内容,吸引学生参与,如采取实务软件操作、实战演练、情景模拟、实践竞赛等,把学生带到国际贸易实战环境中,真操实练。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增加与学生的互动,对学生要深入了解,在教学全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客观评价及考核,从知识掌握、知识运用、专业素养、道德品质、实践能力等多个方面全方位对学生表现进行评价,给出国际贸易课程总成绩。
3.加强教师自身学习,努力推进考试改革。国际贸易课程要实施教学全过程考核,对专业教师自身素质和能力要求较高,并且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专业教师要有丰富的国际贸易实战经验,能指导学生进入实战环境,完成实践任务;要熟练操作现代化设备,采取先进的教学方法,提高课程教学的吸引力;要对学生素质、特征有敏锐的洞察力,能深入挖掘学生内在潜力及特质,在课程学习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因此,专业教师应多参加企业培训、顶岗锻炼、继续教育等来加强自身学习和能力素质的培养,以适应多样化教学、全过程考核的需要。
4.以学生为核心和基础,激励学生参与改革。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才,育人成才中的“人”是基础,任何活动都要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学校的主体是学生,要建立学生基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关键。成功的教学是能使学生全体参与其中,成功的考试改革也需要有学生基础,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改革的热情和积极性。首先,专业教师的教学手段、方法、内容等要贴近生活、贴近工作,力求新颖、独特、有话题,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其次,可以采取一些激励手段,使学生能够配合考试改革的顺利开展,主动参与问答、互动、讨论、操作等。
三、建立国际贸易课程考试改革的三方互动模式
国际贸易课程考试改革需要学校、教师、学生三方互相配合,积极主动,协调一致,建立三方互动模式(如***1所示),共同完成考试改革整个过程。学校为考试改革建立基础环境,为教师和学生提供硬件设备、制度保障,激励教师进行考试改革,并对教师进行适当的培训和考核,将考试改革纳入教师工作任务。教师为推进考试改革,对教学与考试环节进行具体设计和实施,并不断实践和改进,使考试改革取得应有的成效,使考试改革的成果在学生身上得到具体的、科学的、正确的反馈。这种三方互动模式使学校、教师、学生紧密联合在一起,互相作用,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考试改革能够更为有序、有效地实施。
国际贸易课程范文第10篇
改革开放以来,以“人世”为标志,我国正式融人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自那以来,我国依赖对外贸易的强劲增长,经济总量迅速扩张,国际地位不断提升。毋庸置疑,我国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但这并不能否认全球化作为“双刃剑”的事实。此次金融危机,全球化的负面影响就显现无疑,主要是它会在重要经济体之间传递危机,从而使一国宏观经济***策失效。因此,一国在融人全球化的进程中,一定要因势利导,量力而行,逐步开放,构筑必要的防火墙,保持宏观经济***策的一定的自主性。教学中要告知学生,迷信全球化,迷信美国化,完全不设防,是天真幼稚的,万万要不得。
二、科学评价战后的国际经济秩序
战后以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为架构的经济秩序,比及战前建立在殖民体系基础上的经济秩序是一大历史进步。但由于这一经济秩序仍为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主导,故仍具有诸多不合理性,主要是发达国家主导规则制定、发展中国家话语权缺失、发达国家对外实行双重标准。至于美国更是利用其作为国际储备货币发行国的地位,掠夺世界财富。此次金融危机,各国或被美国金融衍生品直接拖下水,或被美元所“绑架”,为防其贬值而被动施援。对现行国际经济秩序的不合理性必须进一步改革,目标是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机构中的份额与话语权。
三、科学评价国际贸易和国内需求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从国际经济理论和经济发展的实证上,许多学者认为“国际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尽管也有学者提出不同观点,但由于我国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初级阶段,出口同时还负有完成“原始积累”的历史使命,因而,我国***府、企业都有极强烈的“出口冲动”。改革开放30年,我国已形成“出口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其基本特征是,重外贸轻内贸、重出口轻进口、重国际市场轻国内市场。结果是国内市场发展迟缓,内需不旺。此次金融危机给人们的启示之一是,一国经济增长的源泉还是国内需求,外部因素只构成对经济增长的刺激。教学中,对国际贸易的作用应该恰当评估,过度强调必然有失偏颇。对国内需求在讲解时也要细分。需求可分为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我国国内需求不旺,主要是说消费需求不旺,而消费需求不旺,又是由于农村市场发育不良,农民购买力薄弱。十七届三中全会针对这一问题制定了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决议,具有非常的意义。农民的问题、农业的问题、农村的问题就是国家的全局问题,是解决中国问题的最好药方。
四、科学评价外贸顺差和进口的意义
作为发展中的大国,在经济社会发展初期谋取贸易顺差是十分自然的。但贸易顺差毕竟是贸易不平衡的表现。长期的大规模的贸易顺差首先会导致国际贸易摩擦,不利于国家间长期经贸关系发展,同时会导致一国国内经济紊乱,不利于一国经济稳定发展。我国2007年出现的流动性过剩就与贸易顺差过大有直接联系。由于这一原因,人民币大幅升值,国际资本流人,加剧了我国发生金融危机的风险。恢复贸易平衡,就要辩证认识进口的作用。进口要花钱,国人通常感觉不爽,教学中讲得也不到位。其实,我国作为一个自然资源相对贫乏的制造业大国,国内的资源早已不能满足发展需要。我国每年消耗的石油、铁矿石、有色金属、各类非金属矿石,相当部分要靠进口。没有进口,我国就无法做到可持续发展,其意义绝不低于出口。进口的本质是用纸币(随时可能贬值)换稀缺物质,买国民福利,只要贸易大体平衡,何乐不为?
五、科学评价“比较优势—资源察赋”理论
“比较优势—资源享赋”理论是国际贸易的基础理论,在现代经济理论中占有显赫地位。这一理论把国际贸易的基础确定为比较优势的差异,又把比较优势的差异归结为资源察赋条件,从而证明自由贸易比闭关自守更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增加一国国民福利,对指引落后国参与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体系有积极意义。但实践也证明,长期秉持这一理论,也足以使人思维静态化,丧失进取精神,放弃竞争优势。其实,在当代市场组织中,不完全竞争早已取代了完全竞争,规模经济、技术差异、品牌创新、知识产权也超越了资源察赋的限制。这些都使得依赖比较优势的国家成为“双赢”中“少赢”的一方,而具有竞争优势的一方成为“双赢”中“多赢”的一方。假以时日,两国经济发展的差距仍会拉大,于是“马太效应”重现,这就是所谓的‘’比较优势陷阱”。靠低成本优势只能行一时,不能行一世。此次金融危机袭来,广东、浙江大量“贴牌”出口企业倒闭,唯有重视新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的企业能够浴火重生,就是竞争优势超越比较优势的明证。教学中应充分收集与利用这类案例,向受教育者灌输“从比较优势人手,逐步谋取竞争优势”的理念,灌输技术创新、差别经营、规模经济、知识制胜、品牌优先的经营战略,从而体现国际贸易理论的与时俱进。
六、适当调整国际贸易课程教学内容和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