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菊儿胡同改造工程作为一个北京旧城改造的试验性探索,取得一定的成果。本文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总结菊儿胡同改造工程的成功之处与存在的问题。结合北京旧城改造的现状,提出在旧城改造的过程中,在注重保护北京旧城文化景观的同时也应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菊儿胡同;旧城改造;有机更新
Abstract: JuEr hutongs reconstruction project as a Beijing old city reconstruction of the trial exploration, and made some achievement.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practical research,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JuEr alley part of the success of the reconstruction project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Combined with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Beijing old city reconstruction, and puts forward the old city reconstruction process, in the notice to protect Beijing old city culture landscape of also should meet the demand of social development.
Keywords: JuEr alley; Old city reconstruction; Organic update
中***分类号:F29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菊儿胡同与南锣鼓巷
南锣鼓巷是北京最古老的街区之一,是北京古都风貌中一块保存完整的“碧玉”。这里的每一条胡同都有丰厚的文化积淀,每一个宅院里都诉说着古老故事。胡同浓缩了北京的历史,它代表了老北京文化的精髓。
南锣鼓巷中的菊儿胡同位于东城区西北部,东起交道口南大街,西至南锣鼓巷,南邻后圆恩寺胡同,北与寿比胡同相通,属交道口街道办事处管辖,全长438米,宽6米。菊儿胡同,明朝属昭回靖恭坊,称局儿胡同。清朝属镶黄旗,乾隆时称桔儿胡同。桔,两音。一读“洁”;一读“橘”,桔是橘的俗写。此处当以后者为是,宣统时称菊儿胡同。
2北京旧城改造
北京旧城是“中国古代都城建设的最后的结晶”,更是“世界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旨在保护一种“被认为有特殊价值的城市的历史的文化景观”[1]。
所谓“北京旧城”,一般指的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的“北京城”。它是元朝大都城规划建设的基础上,历经元、明、清三朝近800余年的都城建设,逐渐形成的一个平面呈“凸”字形的地区,分为内城和外城,面积约62.5平方公里。对于北京来说,“北京旧城”是具有特殊价值的,它是唯一完整地在地面上留存到今天的中国古代都城,其大部分至今仍保存完好。
E.沙里宁说:“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知道你的人民在文化上追求什么”,L.芒福德进一步指出,“城市就是文化的最高表现”[2]。3000多年的北京建成史和近800年的北京建都史实际上就是一部辉煌的北京文化发展史。北京旧城是北京文化特色的源泉与结晶,是北京传统文化的杰出的最大的物质遗产,同时它还必然会对现在和将来的北京文化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然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北京市对旧城区进行了大规模改造。传统的北京四合院和胡同被大量拆除,取而代之的则是大量的现代的、平庸的建筑。北京城的传统风貌与历史文化特色受到了极大的破坏。
吴良镛指出:“今天的北京旧城已经像一个癞痢头,正在开发中的花市、宣外、金融街等,皆已面目全非,出现一片片‘平庸的建筑’和‘平庸的街区’。这些足以说明,在这种建设‘开发’的形势下,采用现有的旧城规划和建设模式,已经并且还将继续产生种种总可怕的后果。”中国现代城市规划深受西方现代主义理论的影响,在“旧城更新”领域表现得尤为明显[3]。很多北京的旧城区被无故拆除,相反却并没有解决北京固有的住房不够,交通堵塞的问题。北京城则从20世纪中被称为“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4]变成了20世纪末被评价为“集中体现了世纪之交建筑和城市发展种种过失”[5],甚为可悲。
3 菊儿胡同改造工程
吴良镛教授起草的《北京》中提出:“文化是历史的积淀,它存留于建筑间,融汇在生活里,对城市营造合适的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城市和建筑的灵魂。”胡同、四合院是北京民居的主要形式,体现着老北京的文化,这是在北京旧城改造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3.1菊儿胡同改造工程简介
1989年建筑大师吴良镛主持设计了菊儿胡同危房改造工程,改造采用了拆除重建的方式。改造后的建筑按新四合院模式设计(高度为2-3层),同时保留部分老住户以及老房子和树木,按照现代生活需要设计空间并安排设施,整体环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6]。
吴教授根据“有机更新”的城市规划理论,改造的胡同与旧的胡同格局有机地统一起来,保护了古都风貌,是北京旧城改造的一个全新探索。菊儿胡同的改造工程曾在1992年被亚洲建筑协会授予“亚洲建筑金奖”,1993年又被联合国授予“世界人居奖”。
3. 2 针对菊儿胡同的实地调研
吴良镛教授提出的“有机更新理论”主张“按照城市内在的发展规律,顺应城市之肌理,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探求城市的更新和发展。”这一理论在菊儿胡同改造时得到实践,建立了“新四合院”体系。200多户居民居住在这条438米的菊儿胡同里。
3.2.1菊儿胡同改造成功之处
(1)建筑形式上新颖
吴教授借鉴了南国建筑明朗亲切的色调,带给北国一丝来自水乡的清新秀丽。吸取南方住宅“里弄”和北京“鱼骨式”胡同体系的特点,以通道为骨架进行组织,向南北发展形成若干“进院”,向东西扩展出不同“跨院”。由此突破了北京传统四合院的全封闭结构,并与北京旧城的肌理有机统一,保持了城市文脉的延续性。
整个建筑风格是以灰色调做底子,颜色简单明了,楼群高低错落有致,虽有些拥挤,但并不相互遮掩。总体布局灵活,可伸缩,住宅的分配也非常灵活,可以一家住也可以几家合住,灵活性比较大。
(2)居住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高
改造过程中将原有的树木尽量保留,结合新增的绿化、小品,新四合院的中庭已经成为每个院内的绿色公共空间,并因此增进了每家住户的感情交流。相比其他胡同,菊儿胡同更为干净整洁。
(3)与周边环境融合较好,保护了南锣鼓巷的整体旧城风貌
菊儿胡同改造采用灰色墙壁作为基调,与整个巷子融为一体。并且,通过设计,在胡同口并不能看到新搭建的2-3层的楼群,整体上与其他胡同并没有太大的不同。同时新的四合院通过增加建筑高度,相对其他胡同来说更加有效的利用了土地,用地相对比较经济,同时中庭的用途也十分广泛,不仅可用于户外活动,还可用于生活起居,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从而有利于邻里之间交流。人们通过中庭把彼此之间的距离拉近,互相传递着感情,对于孩子们来说可以互相游戏,安全而又健康。
3. 2.2菊儿胡同改造工程存在的问题
(1) 当地居民(原住民)大量迁出
据访谈得知,菊儿胡同经过改造之后,由于社会、经济的因素,很多当地居民将四合院进行出租或转让,目前当地居民已经不足原来的三分之一,这与菊儿胡同改造的初衷是相违背的。我们保护文化景观,不仅是保护一种建筑形式,也是在保护一种古朴的文化,保护一种老北京的生活方式。
同时由于南锣鼓巷周边商业的不断发展,菊儿胡同房价持续上涨,目前为4万元每平方米,商业性质很浓,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居民的生活。
(2) 居住性问题
虽然通过改造菊儿胡同的居住环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对于现代社会来说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在调查中,部分人认为住宅面积偏小,尤其是客厅、厨房、厕所的面积过小,不能满足现代人的生活要求;房屋偏矮(2.5米左右),有压抑感;房子采光问题,特别是一层居民,白天也要开灯。
(3) 中庭使用率下降
虽然多数人仍然认为中庭的存在增进了邻里之间的感情,保证了小区的自然环境,但是由于很多住户都是临时租住在这里,中庭的使用率有所下降。
(4) 街道尺度的宜人性问题
由于目前居住在胡同的住户多为体验北京文化的有钱人,导致胡同内车辆增多,小小胡同经常出现车水马龙的局面,给这里的住户带来了一定的不便。根据访谈得知,改造前后胡同街道的部分地段有所“缩窄”,但由于容积率的增大,相对其他胡同来说菊儿胡同的交通较为紧张。
经过调研发现,菊儿胡同的改造项目在整个院落形态的继承、保护上是较为成功的,在解决高密度的同时维持了人性化的空间尺度,保留了维系人们感情、进行交流的中庭。但是居民生活质量并不高,在每户的设计上欠缺考虑,且缺少对居住动态性以及相应社会问题的考虑。同时由于缺乏生活的魅力,不能满足现代化要求,尽管地理位置很好,但不能吸引年轻人,这也是多数年轻人搬出去的原因之一。
3. 3 菊儿胡同改造工程的启示
吴良镛先生在《北京旧城与菊儿胡同》一书中表示:“从国内到国际,菊儿胡同项目获得了众多奖项,这表明了它所具有的创造性,开拓性和真实的价值。但作为‘试验’,它在一些人眼里不够好,比如容积率不够高,经济效益也不够好,没能说服有关方面采用‘试验’成果,所以说又是失败的。”[7]
3.3.1保护古都风貌方面
1993 年世界人居奖授予菊儿胡同四合院住宅工程,并做出以下评价:“菊儿胡同四合院住宅工程开创了在北京城中心城市更新的一种途径,传统的四合院住宅格局得到保留并加以改进,避免了全部拆除旧城内历史性衰败住宅。同样重要的是,这个工程还探索了一种历史城市中住宅建设集资和规划的新途径。”
在保护古都风貌方面,菊儿胡同改造工程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探索,立新不一定要破旧,遵循循序渐进的道理同样在旧房改造工程当中也是适用的。菊儿胡同改造工程维护了四合院的基本形态,添加了一些现代的建筑风格,与周边南锣鼓巷相融合。菊儿胡同的“有机更新”思想强调“城市是一个协调统一的整体,旧城居住区更新应当注意保持城市的整体性,也就是说,要研究更新地段及其周围地区的城市格局和文脉特征,在更新过程中遵循城市发展的历史规律,保持该地区城市肌理的相对完整性,从而确保城市整体的协调统一[7]。
3.3.2解决了现代居住问题
菊儿胡同改造工程在维系古都风貌的前提下,提高了胡同四合院住房的容积率,同时通过改造提高了居民的居住环境。在住房紧张的社会背景下,改造工程满足了社会的需要。吴良镛先生注重人居环境的建设,将对良好的人居环境的追求落实到物质的建设上,与保护古都风貌相结合。
3.3.3 缺少对社会问题的考虑
菊儿胡同经过改造后,许多原住居民将房屋进行转让或出租,目前在菊儿胡同的原住居民已经不足原来的三分之一,这是与设计师的初衷相违背的。同时随着南锣鼓巷商业活动的不断增多,很多居民表示已经影响到了他们的正常生活,这是我们在设计与规划之前应当考虑并重视的。
3.3.4缺少对动态环境的考虑
菊儿胡同一期改造工程已经过去20年了,再考虑当时对生活居住环境提高的前提下,我们不得不承认,现在菊儿胡同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生活的需要,这也是很多年轻人搬出去的原因之一。并且由于当时建设的复杂性,将现有建筑进行改造显得更为艰难,如何有机更新已经成为新的挑战。因为,居民不仅需要交流,还要生活,继承和保护不仅应注意户外环境的延续和有机更新,还应与现代生活结合起来。应该站在住居学的立场对户内的起居、流线、家族构成、空间划分上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从内部进行真正的改善。
但是菊儿胡同的改造工程毕竟是一个试验性的探索,取得了阶段新的成果。这就给予我们一个提示,就是在今后的住宅设计中,一定要考虑住居的动态性,增加住宅的可变性和可改性,根据家庭人口的变化、生活方式的变化做“加法”或“减法”,以适应动态的生活[8]。诚然菊儿胡同在理论上的意义远远超过试验中取得的成绩,对今后的更新和改造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总之,菊儿胡同新四合院住宅工程通过有机更新和新四合院创新的保持了原有的街区风貌并且提高了居民的居住环境,在尊重历史文化的同时尝试着解决了现代生活的一些问题,同时探索了一种历史城市中住宅建设集资和规划的新途径,赢得国内外的众多荣誉和认可,是一次有意义的旧城改造的试验。
4 结论
北京旧城是北京的特色文化景观,是北京的历史文化源泉,也是北京发展的基础与优势,同时北京旧城作为历史文化景观也蕴含着巨大的经济价值。目前,北京旧城虽然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但仍然具有巨大的文化价值,更需要我们努力保护。
菊儿胡同改造工程作为一个北京旧城改造的试验性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果,其中很多经验是值得学习的。而菊儿胡同改造工程的精髓就是其背后的“有机更新”理论,该理论一定程度上适用于北京的旧城改造。“有机更新”理论主张“按照城市内在的发展规律,顺应城市之肌理,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探求城市的更新与发展”。
在北京旧城改造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保护北京旧城文化景观,维系北京古都风貌,也应该着力解决现代社会问题;另一方面在满足人们现代生活需要的同时,也应去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5 主要参考文献
[1] 董鉴泓、阮仪三. 名称文化鉴赏与保护[M]. 同济大学出版社,1993.
[2] 伊利尔・沙里宁. 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M]. 顾启源 译.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15-22.
[3] 阳建强. 旧城更新改造的理论思考与现实选择[D]. 南京:东南大学博士论文,1994.
[4] 梁思成. 北京――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M]. 梁思成文集,第四卷.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5] Peter Davey. Beijing: World Architecture Pivot [J]. Architecture Review, 1999(8).
[6] 方可. 当代北京旧城更新[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230.
[7] 吴良镛. 北京旧城与菊儿胡同[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8] 吕 勇,胡惠琴. 对传统居住模式继承的思考――基于菊儿胡同居住实态调查的分析[J]. 居住建筑与居住文化,2005(3):1-5.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表请以PDF形式查看。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从菊儿胡同看北京旧城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