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天演讲的题目叫做“天才与泥土”,这个题目并不是我的发明,而是鲁迅先生在1924年的时候,在我们北师大附中校友会上的演讲内容,我想在这里谈一些自己的感受。北京师范大学附中是一所非常光荣的学校,她的历史悠久,比北师大本身的时间还要长,为国家培养和贡献了像钱学森这样一批人才,因此,我愿意把他称之为天才的学校,也是一所至今为社会和人们所称道的优秀学校,是一所值得大家向往的学校。
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北师大附中应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案例。如果我们要去分析或者要去反思北京师大附中这些年取得的成绩或者说她之所以能够培养出300多名至今人们所记得的,特别像钱学森这样的,还有像他一样的很多人才,不光是钱学森一个。其原因是什么?我个人觉得,其中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教育的境界,一种对学校的定位。我借用鲁迅的意思,一种培养优秀人才或者天才的泥土的境界。大家可能会想,鲁迅当时怎么讲的呢?1924年1月17日,鲁迅先生在北京师大附中的校友会上有一次十分精彩并且发人省醒的演讲,这一次演讲的题目叫“未有天才之前”,就是还没有天才之前我们应该做什么,也是像我们今天一样,在呼唤拔尖创新人才。拔尖创新人才就是天才,不要忌讳这个词,按照国际惯例,天才占一般同龄人的比重可以是1%或3%,也可以是10%,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背景是不一样的。他这个题目恰恰也是在80多年前就提到我们今天的问题。
他说:“我看现在许多人对于文艺界的要求的呼声之中,(当然主要是针对文艺界,他当时是文艺界的领袖。)要求天才的产生也可以算是很盛大的了”.我只是说他80年前提的话对我们今天有一定的意义,但是没有任何简单的比拟。“这显然可以反证两件事,一是中国现在没有一个天才,二是大家对于现在的艺术的厌薄。天才究竟有没有?也许有着罢.然而我们和别人都没有见。”“天才并不是自生自己长在森林荒野里的怪物,是由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产生,长育出来的,所以没有这种民众,就没有天才。”
他又说,“我想,在要求天才的产生之前,应该先要求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譬如想有乔木,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没有土,便没有花木了.所以土实在较花木还重要。花木非有土不可,正同拿破仑非有好兵不可一样。”因为在他的演讲中间插了一段拿破仑的话。请大家注意他这样说,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没有土便没有花木,所以土实在较花木还重要。
他又说,“在座的诸君,(对当时的校友会这样说的)料来也十之九愿有天才的产生罢。(我想今天十之十都愿有天才产生。)然而情形是这样,不但产生天才难,单是有培养天才的泥土也难。我想。天才大半是天赋的;独有这培养天才的泥土,似乎大家都可以做。做土的功效比要求天才还切近:否则,纵有成千成百的天才,也因为没有泥土,不能发达,要像一碟绿豆芽。”鲁迅的讲话当然很生动、很有趣。
最后他还说到,“泥土和天才比,当然是不足齿数的,然而不是艰苦卓绝者,也怕不容易做;不过事在人为,比空等天赋的天才更有把握。这一点.是泥土的伟大的地方,也是反有大希望的地方。而且也有报酬,譬如好花从泥土里出来,看的人固然欣然的赏鉴,泥土也可以有欣然的赏鉴,更不必花卉自身,这才心旷神怡的——假如当作泥土也有灵魂的说。”
请大家原谅我这样大篇大篇地引用鲁迅这篇《未有天才之前》的原话,说心里话,如果要我有半个小时或者更长时间的演讲,我会把他通篇的内容给大家做介绍,但是我想这个讲话即使我只引用这么一点点,对于我们今天仍然是非常有意义.就像我前面所说,真的是发人省醒。今天也是一个呼唤天才的时候,今天也是在讨论拔尖创新人才的产生。但是我们在呼唤天才的时候,我们在思考天才的时候,恐怕应该更加关注产生和培育天才的泥土,没有这样的泥土是不可能产生天才或者拔尖创新人才的,这是更值得我们反思的。没有这样一种沃土,没有这样产生天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泥土和土壤,我们谈何去培育天才或者拔尖创新人才呢?
更重要的是,鲁迅《未有天才之前》的反思确实在提醒我们要注重泥土。他是在批判国粹主义.批判那种食古不化的一批封建的遗老遗少,不愿意开放,或者说犹抱琵琶半遮面,引进一点又不敢公开来说。大家可以看这篇文章,写的是淋漓尽致.有的时候不得不让你感觉到非常痛快。同时他也在批判那些批评家们对年轻人、对成长中的“幼苗”,对年轻学者们一点点这样、那样的不足、瑕疵就进行居高临下的批评。这实际上告诉我们,他对产生天才泥土的反思与其说注重条件,更重要、更关注的是学校的思想、学校的文化和学校的精神,这是更值得我们反思的。
所以我愿意说,中国需要天才。也需要产生和培育天才的“泥土”,但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文化的“泥土”和精神的“泥土”。如果说我们的学校是产生和培养天才的“泥土”,那么学校建设中最最重要的是思想的、文化的、精神的建设。作为教育来说。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或者说对于天才的产生来说.一个必须的条件是他有一个正确的方向,他能够把他自己的事业融入到国家、社会和人类的趋势中去,由此就有时势造英雄,时势造天才的说法。很显然,优秀人才的产生或者天才的产生和出现并不单纯是知识或者能力的累积,而是思想、文化和精神的产物,正是思想、文化和精神使个人的成长获得了合理的知识结构、正确的方向,融人了时代的主流。我想这是一样的道理。
正是在这样的“泥土”上,才真正能够出现和产生一个个天才、栋梁和大师,才能够真正孕育出国家、社会和民族的未来。如果中国所有的学校,包括小学、中学和大学,甚至包括幼儿园,都能够成为具有这种文化和精神的“泥土”,那这是我们这些学校和教育工作者、教育人的荣幸,也是中国和中华民族的大幸。我希望全社会都能够成为这样的泥土.构筑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至少是能够珍惜和爱护这样的泥土,多给他灌溉、施肥、阳光,而不仅仅是批评、滥用或者践踏。
我以为北京师大附中的成就、她今天的地位、其内在的基础正是100多年来一代代附中人.包括校长、教师、学生、职工积淀下来的文化与精神的“泥土”。我甚至愿意相信,当年鲁迅选择在北京师大附中的校友会上发表演讲《未有天才之前》,在今天仍然具有深刻意义的讲话,实际上恰恰表达了对北京师大附中的一种期望。
就北京师大附中110年历史而言,我愿意说她具有了这样一种“泥土”的品质。就她培养如此之多的优秀人才而言,我也愿意把她比拟为培育天才的“泥土”。
作者系清华大学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