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梳篦,古代又称栉,是一种整理头发的梳理工具,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首服饰物。我国古代梳篦的发展有一条清晰的脉络,从新石器时代晚期一直可以追溯到数百年前。梳篦虽然是一种平凡的创造,但它却以独特的方式记录了社会生活状态的变化,同时也记录了人们审美理念的变化,可以帮助我们更好认识人类物质文化发展的历史。
关键词:梳篦发饰形状造型材料纹饰
梳篦,在我国古代统称为“栉”。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有云:“栉,梳比之总名也。从木节声。” “梳,理发也。从木疏省声。” “比,密也,二人为从,反从为比,凡比之属皆从比。” 又谓:“篦,导也。今俗谓之篦。从竹,篦声。”古代人兴蓄长发,梳篦必然成为每日梳理头发的必备之物。因其形制和用途的不同分为梳子和篦子两种,梳子齿距疏松一些,主要用于头发的梳理;篦子的齿距较密,主要用来筚去发间的污垢,保持头发清洁,不长寄生虫,使人焕发荣光。梳篦还具有保健的功能,可以刺激头皮神经,促进新陈代谢,延年益寿。同时还可以插于发间作首饰,是古代女子的簪、胜、钗、珠花、勒子、金钿、步摇、栉等古饰品之一。以此引申为妇女的发饰,苏轼曾有诗曰:“山人醉后铁冠落,溪女笑时银栉低。”同时,由梳篦引申出来的词语,早已见诸古代文人的笔下,如“栉风淋雨”“鳞次栉比”等等。可见,梳篦自身及其引申出来的文化内涵都是相当丰富的。
根据考古发现可知,我国使用梳篦的历史源远流长。出土最早的当为1959年在山东宁阳县泰安大汶口距今约6000余年(新石器时代晚期)墓中出土的两件回旋透雕象牙梳,各有16齿。同时考古学家在吴县张陵山、昆山县少兴山、余杭县反山、常熟罗敦山等多个良渚文化遗址的墓葬中亦发现数量可观的玉梳背饰。长沙马王堆一号墓出土距今2000多年的黄杨木梳。从已出土和一些民间传世的梳篦可以看出,各地早期的梳篦形制不尽相同,但绝大部分地区最原始的梳子都是类似手形的结齿直梳,显示出梳子于不同地区发明的动机和条件之相似性,那就是模仿人们以手抓头和整理头发的动作。
我国的梳篦,自史前时代一直沿用至今,内容丰富,历史悠久,渊源流长,其举世独步的风貌和丰富多彩的内涵,充分展示了数千年来古老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文明。
史前时期的梳子在东部地区和东南地区出现的最早,这一时期的梳子,以长方形为主,还有为数不多的扁方形,造型较为单一。一般通高16―8厘米,宽为5―6厘米。材料有骨质、牙质、木质、玉石质等,以骨梳、象牙梳,以及镶嵌着玉质梳背饰的骨牙梳子应用较为广泛。大多注重对梳背部分的加工与装饰,梳齿的加工较为粗糙。
夏时期梳子出土的数量很少,商时期出土的数量较多,尤以河南郑州商城和安阳殷墟的发现最为丰富。大都属于长方形,梳背多呈倒梯形或风字形。一般通高11―7厘米,宽4―5厘米左右,材料有骨质、牙质、玉质、铜质等,以骨梳和牙梳应用较为广泛。梳背通高略高于梳齿,梳背上饰以数道凸凹弦纹或方格、斜线等几何形的纹样。典型纹样有兽面纹和三角形纹,其装饰风格同殷商青铜器、玉器上的纹样如出一辙,体现了殷商一代的典型风格。
西周时代的梳子,主要发现于中原的王畿地区和北方的燕国地区。东周时期的梳篦,在王畿地区、周边列国地区乃至边远的北方和西北等地都有发现。这一时期的梳篦,有长方形、扁方形、六边形、亚字形、马蹄形、联背形等,造型丰富多彩。材料有骨、牙、角、玉、木、竹、陶、铜质等,以骨梳和木梳蓖的应用范围比较广泛。在装饰手法上,西周早期的梳子或多或少的保留了商代后期梳子的特点,东周时期的梳篦更给人以舒展、活泼的明快之感。两周时期的梳子,以梳理头发作为主要的功能。用来取虱虮的篦子的发明成套梳篦的出现,以及盛装梳篦的竹笥、竹盒及漆木盒等妆奁器具的使用,都充分说明当时的梳篦已经步入了专门梳妆的行列。
秦代的梳篦,仅见于中原和西南地区,属于清一色的马蹄形。汉代的梳篦,广泛见于东、南、西、北及中原各地,尤以西南、东南和西北地区的发现较多,以马蹄形占大宗,仅有少量的长方形、扁扇形、六边形,以及联背形和不规则形。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梳篦,主要发现于东南、南方、北方、西北等地,又以江苏南宁、江西南昌和***尉犁、民丰、洛浦等地的出土数量较多,大都属于弧背,除了马蹄形之外,还出现了箕形。材料有木、骨、象牙、玳瑁、铜、铅、银等多种质地,其中木质梳篦的应用范围最为广范。秦汉之际,人们十分注重装束,梳妆用栉已成惯例。晋代伊始,妇女插梳之习开始兴起。
隋唐时期的梳篦,尤以陕西西安和***吐鲁番等地的出土数量较多,弧背的箕形梳篦十分流行,平背的梳篦已很少见了。两宋时期的梳篦主要发现于中原、东方、东南、西南和南方地区,以江苏无锡、武汉一带的出土数量较多,半圆形的梳篦完全占据了主导地位,同时又涌现出椭圆形、抹角长方形等造型新颖的梳篦。材料有木竹、兽骨、牛角、象牙、鱼骨、玉、水晶、滑石、,玛瑙、琉璃、琥珀、金、银、铜等,种类之丰富,可谓空前绝后。自隋朝以来,梳篦往往被用作妇女的首饰,女性头上的插栉,业已成为一种社会风尚。隋唐时期,插栉主要是贵族妇女时兴的装束。到了两宋时期,无论都市妇女,还是乡村的妇女,皆时兴戴插梳的装束。这一时期梳篦的发展,可以说进入了一个全盛奢华时代。
辽金时期的梳篦,主要发现于北方及东北地区,以河北宣化和北京郊区等地出土的数量较多。弧背的半圆形梳篦最为盛行,有宽背和窄背之别,在造型上表现出一定的原始性。元代的梳篦,多见于中原、北方、东方和东南地区,以河北石家庄等地出土的数量较多,弧形的半圆形梳篦,梳背与梳齿间的界限均已相当分明,梳齿的长度皆由中央两侧得依序递减。明清时代,主要发现于东方、东南、西南和南方地带,以南京和上海一带的出土数量较多。弧背的弓形梳篦异***突起,开始与弧背的半圆形梳篦平分秋色。弧背的半圆形梳篦,背部大都较宽,形体更加规整,更加有利于手握。梳篦材料,主要有木、竹、骨、角、象牙、金、银、玳瑁等。元代伊始,插梳之习渐趋式微,到了明代,更是日薄西山了。
梳篦的传承和衍变,从一个个侧面反映了人类社会的***治变革,经济变化和风俗变迁,标志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水准,显示出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精神面貌,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1]郑巨欣,陆越著.梳理的文明――关于梳篦的历史[M].山东画报出版社,2008年出版
[2]***.中华梳篦六千年[M].紫禁城出版社,2006年出版
[3]***.史前时期的梳子[J].考古与文物,2002年第5期
[4]王仁湘.中国古代梳篦发展简说[C].湖南考古集刊,1987年第4期
[5]黄飞英,黄建东.琐谈梳篦[J]. 发明与革新,2001年第2期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梳美时光――梳篦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