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之国”是最适宜于人类生活的地方,古人常把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地方称为“天府”或“天府之国”。在中国,一提到“天府之国”,人们立刻就会联想到成都平原。然而根据史料记载,中国历史上最早拥有“天府”美称的并不是成都平原,而是陕西关中地区。
关中地区位于陕西中部,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古称“陆海”,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天府之国”。早在旧石器时代,关中地区就已经有人类繁衍生息。西周时期,这里曾经是全国的***治、经济中心,其后经过秦人的开发,这里就变得更加富庶。历史上最早把关中称为“天府”的人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苏秦,《史记•苏秦列传》记载,公元前338年,苏秦游说秦惠王时说:“秦四塞之国,被山带渭,东有关河、西有汉中、南有巴蜀、北有代马,此天府也。”这种称谓得到有识之士的认可,很快在社会上流传开来。西汉建立后,谋臣建议刘邦定都关中,当时著名的***治家张良对此表示赞同,他说:“关中左ァ⒑,右陇、蜀,沃野千里……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汉高祖随即定都关中,而关中地区从此就被称作“天府之国”了。
秦汉两代十分重视对关中地区的开发与经营。秦统一全国后,徙各地富豪12万户于咸阳,充分利用郑国渠的灌溉作用。汉初徙齐、楚等地大姓10余万口到关中,又在关中兴建了白渠、成国渠、漕渠和龙首渠等规模较大的工程,还在关中推广冬麦,采用先进的犁、耧等生产工具,推广代田法和区田法,通过集约使用水肥,实现精耕细作、粮食丰产。于是关中地区成为全国最重要的农业区,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由此可见关中地区的富庶程度。
魏晋南北朝时期,关中地区多次遭受战争的摧残,但不少人在谈到关中时仍将其称之为“天府之国”。《晋书》记载,西晋时,南阳王司马模的谋臣淳于定献策:“关中天府之国,霸王之地”,建议他镇抚关中。十六国时,尚书郎古成诜对后秦武昭帝姚苌说:“三秦天府之国,主上十分已有其八”。《周书•柳庆传》也记载,北魏末年,大臣柳庆向孝武帝元修进言:“关中金城千里,天下之强国也”,建议他前往关中投靠宇文泰。这些事例充分说明,在魏晋南北朝大***的时代,关中地区虽然受到破坏,但仍是当时人们心目中的“天府之国”。
隋唐时期,关中作为长安的所在地,受到世人的高度关注。李渊建唐后即定都关中,并加大开发关中的力度。到了唐玄宗统治的开元天宝年间(713-755),关中达到了繁华的顶点。但遗憾的是,安史之乱对关中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唐朝末年长安城又被后梁太祖朱全忠所毁,关中地位随之大幅度下降。
五代宋辽夏金时期,中国再度处于***的状态,关中地区失去了国家中枢的地位。不过,仍有人将关中称为“天府之国”。元明人谈到关中,还对它保持着天府之国的记忆。如《元史•姚枢》记载,在蒙古国晚期,重臣姚枢对忽必烈说:“关中厥田上上,古名天府、陆海”,建议他选择关中作为自己的封地。明初朱元璋与群臣讨论建都之地,“或言关中险固金城,天府之国”, 朱元璋对此表示认可。此外,明代的不少学者在论及建都形势时,也都对关中表示赞赏。有人甚至从风水的角度,说关中是“中龙”所在。但到了清代,“天府之国”仅见于方志的记载中,清朝灭亡后,几乎再也没有人把关中地区称作“天府之国”了,它的美名逐渐被人们忘却,甚至就连生活在关中地区的一些人,都不知道关中曾经是“天府之国”,只知道它是“八百里秦川”了。
关中地区作为“天府之国”的形成与衰落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有自然的作用,也有人为的影响。经过千百年的风雨沧桑,虽然这个“老天府”失去了昔日的荣光,但它在我们民族记忆的深处却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天府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