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不是一本严格意义上的新书,却是一本常印常新,常卖常新的书。它能进入畅销书排行榜就是一个明证。这本书初版于2006年,但它的起因却要早得多。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艾恺著有《最后的儒家――梁漱溟与忠告现代化的两难》一书,为了印证事实,订正该书未尽正确、周详之处,1980年8月,他特意来华专访梁漱溟先生,长谈10余次,留下30盒录音磁带,该书就是根据这些录音磁带逐字逐句整理而成。谈话中,梁氏论述了儒释道的文化特点及其代表人物,也涉及他自己的思想和人生领悟。这本书受到读者的持续关注和喜爱,首先是梁本人所具有的魅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思想,其二是人格,这两点都切合了当下的社会潜隐心理。他的思想,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儒家和佛家,佛家讲“不舍众生,不住涅”,儒家讲“孝悌慈和”,讲“礼让”,讲“良知良能”,他的人生实践,他的人格,就在这些思想当中。他的受人尊敬,他的书受到读者的关注和喜爱,与他的思想和为人有很直接的关系。在他看来,人在初步解决了与物,与自然界的关系后,将要面临的问题就是人与人怎么相处,彼此相安。人与自然的问题固然还在,可是退居二线了,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上升为首要问题,儒家和佛家也就显得更加重要了。这给中国文化的复兴提供了一种可能性。他的乐观也源于此。
这个榜单给我一点深切的感受,即读者在这个充分物质化的时代,迫切需要思想、精神、人伦、道德的滋润和感召。《曾国藩家书》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本书已经流传很多年了,出版过许多版本,至今仍然畅销,已经很能说明问题。我不想说它是个奇迹,它不断地被人阅读,只能说明读者从中发现了它的有趣和有益。事实上,家书在曾氏所有传世的文字中是最有价值的精华。作为一个父兄,这些写给子弟的文字中究竟包含着怎样的让人不忍释手的魅力?曾经为家书作过点评的唐浩明先生说:“它是一个思想者对世道人心的观察体验,是一个学者对读书治学的经验之谈,是一个成功者对事业的奋斗经历,更是一个胸中有着万千沟壑的大人物心灵世界的坦露。”他甚至感叹:“读懂这样一部书,胜过读千百册平庸之作。”这也许正是这些家书的魅力所在,梁启超在28岁的时候检讨自己,就提到偶读曾国藩家书,“猛然自省,觉得非学道之人,不足以任大事。自顾数年以来,外学颇进,而去道日远,随处与曾文正比较,觉不如远甚。今之少年,喜谤前辈,觉得自己偌大本领,其实全是虚伪,不适于用,真可大惧。养心立身之道断断不可不讲”。
这个榜单中还有一本书也应该拿出来说一说的,就是《明朝一哥王阳明》。我还没有读过这本书,不能给它一个具体的评价,但王阳明进入畅销书排行榜,不能说不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我注意到,近几个月来,曾有不止一本关于王阳明的书进入畅销书榜单,这一点很有意思,如果联系上面提到的那两个人,从王阳明到曾国藩,再到梁漱溟,把三个人物放在一起,可以给我们许多启迪和联想。他们三人有许多类似的地方,梁漱溟固然没有做过大官,他只是个学者,但他们都是身体力行的道德楷模,都很明白什么才是人可以安身立命的东西,并用一生来落实这个东西。梁漱溟“希望跟着王阳明走”,其实是给我们指明了一条可以安身立命的道儿,在这个乱象纷呈的社会转型时期,看到这条道儿与看不到这条道儿结果会很不一样。不过,这条道儿用眼睛是看不见的,要用心看,所谓自觉之明,终必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