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倪瓒的山水画不仅在元代,就是在整个中国山水画史上都是较为奇特的。他在中国绘画史上占着特别重要的地位,明清的画家几乎没有不学倪瓒,不接受他的绘画思想影响的。本文就倪瓒的艺术风格做以分析,解读他对后世的影响。
关键词:倪瓒;文人画;明清两代;影响
青山环抱,小溪潺潺,葱葱郁郁,林壑优美,在无锡锡山区东北塘镇芙蓉山麓有一座墓,是江苏省级文保单位。一座纪念馆伫立在墓的旁边,馆内一幅幅的画作上,山清水秀,意蕴深长,意境萧疏简远。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一代丹青宗师、书画巨擘――倪瓒的纪念馆。倪瓒的绘画开创了水墨山水文人画的一代画风,在绘画史上被列为元代 “元四家”之首,又被当代评为“中国古代十大画家”之一,英国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将他列为世界文化名人。本文就着重介绍一下这位伟大的画家。
一、倪瓒个人生平简介
倪瓒原名琏,后改名瓒。自称倪迂,字元镇,号云林,又署云林子或云林散人。倪瓒早年丧父,弟兄三人,长兄倪昭奎字文光,是当时道教的上层人物,二哥(同胞)倪子瑛。在元代,道教的上层人物地位很高,有种种特权,无官场倾轧之苦。倪瓒从小得益于长兄抚养,生活较为舒适,倪昭奎又为他请来同乡王仁辅为家庭教师。倪瓒受到这样的家庭影响和教育,养成了他不同寻常的生活态度,清高自傲,洁身孤僻,不问***治,不懂生产,自称“懒瓒”,亦号“倪迂”,常年沉浸在诗文诗画之中,故而一生没有踏入仕途。
虽然家境富裕,但倪瓒未染上纨绔子弟习气,对自身的学习,抓得挺紧。家中有一座三层的藏书楼“清泌阁”,内藏有历朝书法名画,时间较远的有三国钟繇的《荐季直表》,较近的有宋代米芾的《海岳庵***》等。倪瓒对这些名作悉心临摹,尤其对董源的《潇湘***》、李成的《茂林远岫***》潜心临摹。他常外出游览,见到有价值的景和物随手描绘,他精细地观察自然界种种现象,认真地写生,归后往往画卷盈笥。倪瓒一方面注意继承传统技法,博采各家所长,勤奋的学习,为他后来在绘画上的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元至正十三年(1353)到他去世的20年里,倪瓒游览太湖,以诗画自娱。这时期,也是倪瓒绘画的鼎盛期。他创造了新的构***形式,新的笔墨技法,因而逐步形成新的艺术风格。他的作品个性鲜明,笔墨干淡简拔,近景往往是一脉土坡,伴有枯树三五株,茅屋一两座,中间上方大片空白、示意湖波水域,远处谈淡的山脉,画面平静悠然,境界深远,这种格式构***,前所未有。这一阶段,倪瓒创作了《松林亭子***》(1354)、《渔庆秋霁***》(1355)、《怪石丛篁***》(1360)、《汀树遥岑***》(1363)、《江上秋色***》(1368)、《虞山林壑***》(1371)等许多力作给后来的明清绘画以巨大的影响。
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九月十八日,其妻病死,倪瓒受到很大的打击。生活越觉孤苦无依,内心烦恼苦闷。明洪武七年(1374),倪瓒一病不起,于阴历十一月十一日辞世,享年74岁。他的遗体埋葬在江阴习里,后改葬在无锡英蓉山麓的祖坟。
二、倪瓒的艺术风格
倪瓒的山水画,构***多取平远之景,习董源一派画法,描绘太湖一带疏林坡岸,近水远山,意境清远萧疏,自谓“逸笔草草,本求形似”,“聊写胸中逸气”。他的画被认为是“疏体”,以淡泊、萧疏的意境取胜,体现出了作者的修养和性格。
倪瓒的山水画所描绘的景致虽然多半得之于太湖一带的实际感受,但在形之于笔端时,却不再是对实景的追摹,而是一种山和水的观念合成,他不再把自然景象本身作为描绘的重点,正如他在《跋画竹》中有着明确的解说:“以中每爱余画竹,余之竹聊以写胸中逸气耳,岂复较其似与非,叶之繁与疏,枝之斜与直哉!或涂抹久之,它人视以为麻为芦,仆亦不能强辨为竹,真没奈览者何!”画竹如此,画山水也是一样。他画的虽然是山水,但立意已不在山水,而在山水观念之合成、心象之投射。这是倪瓒基于个人的际遇、学养、禀性及在时代艺术变革的风气濡染下,自觉不自觉地进入了一个新的艺术天地、一种新的创作观念和思维模式。
倪瓒的山水风格可以简要总结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一河两岸式”的构***。近景土坡,枯树挺立;中景临江,旁伴草亭,亭中无人;远景隔江,峭壁高耸,突兀立于江边。
第二,用笔极简。画面有大片的留白,空无一物。留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第三,用墨极淡。隔江一抹青山,雨后青青,笔墨简淡。
第四,意境极深。画面表现了萧疏清旷的深远意境。
第五,诗画统一。画表现诗,诗说明画。画,是形象的诗。诗,是深刻的画。诗画互相促进。
三 倪瓒对后世的影响
不见倪迂三百年,故山乔木苍烟;
晴窗展轴观***画,淡墨依然见古贤。
――王
此诗出自清代画坛流派领***人物,诗中所说的“倪迂”就是倪瓒。元代是中国山水画史上一个大变革的时期,文人画艺术在这时成熟并兴盛起来。作为这一时期画坛最杰出的人物之一的倪瓒,六百年来,一直戴着“高士”的光环,被视为文人画家的典范。他对于逸气的阐述,对于山水画简逸一路的开拓,无不表现出极大的创造性。并且深深影响明清两代画家,延续了整整六个世纪。
倪瓒的画,在明清画坛上,有着极大的影响。可以这样说,明清山水画领域就是倪、黄(公望)的天下,而倪、黄是元代山水画最典型的代表,标志着“元四家”的最高成就。
倪瓒卒于明洪武七年,他的影响,首先反映在吴门画派。该派的两大支柱――沈周、文征明,都曾潜心于倪瓒。文征明曾学师沈周,但他的画风略偏于细秀,与倪瓒靠得近一些。他有一路萧疏苍凉的墨笔画,他的仿倪山水,也颇能接近,其他吴派高手,学倪者亦不少,如陆治,山水全用侧峰折带皴,构***、境界也有仿佛处。
晚明,倡导、学习倪瓒最力且成就最著者,当推董其昌。首先表现在画学思想上的一致。他的“以画为寄,以画为乐”的自娱观,完全是倪氏“聊以自娱”的再版。他对倪氏的评价,某些重要方面甚至超过黄公望,如他所说:“张伯雨题元镇(倪)画云,无画史纵横习气……纵横习气,即黄子久未能断。”这一观点表现在董氏作品中的,即是对“稚拙美”、“柔美”、“静美”的追求,这些在很大程度上是倪云林影响的结果。董氏偏于简洁一路的山水,很多都取“一河两岸”的形式,即情趣也颇有合于倪氏者。
由于董其昌在画坛的突出地位,他的倡导,终于形成了一个时代的艺术气候,那就是明末清初之际兴起的,山水画的渴笔勾皴的简逸风尚。这―风尚的倡导者是董,而传统渊源是倪、黄。与上述风尚相关的画家组合和派别还有:被确认为正统派代表的“清六家”――“四王吴恽”,皆以“元四家”筑基,在他们的传世品中,几乎都有仿倪之作。王时敏、王原祁祖孙和恽寿平对倪氏研究颇深,王时敏仿倪,偏于文秀;王原祁则显得苍厚而略带拙趣;恽寿平的山水画,每每融入了倪氏疏简清逸的风神。
与“六家”同时的“四大画僧”――山人、弘仁、髡残、石涛,也受到倪瓒的影响。山人的山水,简略形象,重于情趣的画路,无疑来源于倪。髡残取法黄公望和王蒙较多,但也偶有师倪之作,主张“搜尽奇峰打草稿”、“笔墨当随时代”的石涛,也对倪云林表示出莫大的兴趣,他在题画中写道:“倪高士画如浪沙石,随转随立,出乎自然,而一段空灵清润之气,冷冷逼人。后世徒摹其枯索寒俭处,此画之所以无远神也。” “倪高士有秋林***,余今写画,亦复有此。淋漓高下,各自性情。今海内笔墨去古远矣。”石涛是很少仿古的,他对倪氏的推崇,在于“各自性情”、“出乎自然”,更在那“冷冷逼人”的气。考察石涛的作品,还可以发现,他早期枯笔简略作品,也是通过董其昌进入倪氏的境界的。他的“拖泥带水皴”,是从倪瓒的“折带皴”中变化出来的。
清代中晚期的山水画中,仍然可以找到倪氏的踪影,但已无出色者可言。直到近代,虚谷、任伯年、陈师曾、黄宾虹等也曾从倪氏的艺术中吸收营养。弘仁的画风生发于倪瓒艺术,他依然可以自立门户,并为后世名家所仿效。这一现象在中国传统绘画历史上普遍存在,它是中国画承传发展的重要特征。
倪瓒的山水画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标志着文人画的最高峰。近现代的大家们更加注重意境的修养,学习倪瓒是必不可少的。他的画将继续影响后代的画家们去学习、去研究。
参考文献:
[1]陈高华编.《元代画家史料汇编》,杭州出版社,2004年
[2]李海章.《古今名人联话》,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6年
[3][清]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见卢辅圣主编《中
国书画全书》第6册,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年
[4][明]董其昌.《画旨》,见王伯敏、任道斌主编《画学
集成•明清卷》,河北美术出版社,2002年
[5][清]王原祁.《雨窗漫笔》,见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
全书》第8册,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年
[6]楚默.《倪云林研究》。百家出版社,2002年
[7][元]倪瓒.《清阁全集》卷五,见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8]叶宗镐编.《傅抱石美术文集》,江苏文艺出版社,
1986年
[9]楚默.《倪云林研究》。百家出版社,2002年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浅谈倪瓒的艺术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