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了能够提高小城镇道路建设的水平,就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地研究。首先,分析了小城镇交通的特点;接着,研究了小城镇道路网布局的设计;然后,分析了小城镇道路选线问题;最后,讨论了小城镇道路横断面设计。
关键词:小城镇;道路;建设
道路建设是小城镇发展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因此应该正确地认识小城镇发展和小城镇道路建设的关系,从交通设计、节约用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方面从提出适合小城镇道路建设的方案,从道路类别予等级、道路断面及宽度、路网布局等角度建立小城镇道路建设的设计规范。
1 小城镇交通的特点
最近,小城镇的交通有如下特点:不同种类的机动车和非机动车混行,车辆和行人混行,车辆的种类不断增加,尤其是摩托车、出租三轮车、微型出租车,某些家庭自身就拥有几台不同类型的车,因此,大小车辆加在一起数量非常大,车辆的出行比较频繁,车辆同时进出小城镇,并且有很多行人通行,尤其是上下班时,行人非常多,因此,导致了小城镇的道路交通非常复杂。不同类型车辆以及行人混行在同一道路上,容易导致交通事故,对于小城镇的道路系统中,不同的道路没有功能的区分,进而导致混行局面,也是导致小城镇道路混杂的主要因素,另外小城镇的道路和市***建设投资比较少。二是不能对小城镇道路进行全面规划,道路建设过程中仅仅地追求市容,特意在小城镇的某一段公路两侧设置一些有特色的公共建筑。三是小城镇原有道路系统功能非常混杂,过境公路以及交通干道穿梭于市区。 四是道路系统规划不够完善,一些场地、厂房位置设置不合理。同时,小城镇的城市管理和发展不同步。
2 小城镇道路网布局
小城镇道路不仅属于交通规划的主要因素,同时也属于小城镇整体规划的架构。小城镇道路网络可以服务于不同类型的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等。小城镇道路网络的布局是不是优化,和小城镇的布局以及交通是密切相关的。如果想使小城镇交通控制系统以及智能化交通系统能够有效地发挥功能,应该合理地设计小城镇的路网密度,小城镇道路的主次干道的最佳的间距应该小于400米。
从为了能够满足小城镇道路交通功能有效发挥的要求,小城镇道路网络系统应该属于一个有机统一的系统。首先,应该合理地设计小城镇道路的等级结构、功能结构和布局结构。合理的城市道路网络应该保证不同道路发挥不同的功能,进行相互配合,从而能够使小城镇道路功能结构和等级结构的一致。另外,不同的小城镇城市道路都有多重特定的功能。城镇道路 规划建设应以实现其合理的交通功能为主要目的,同时兼顾市***管线、绿化、景观、日照、防灾等其他附属功 能。城镇道路应根据 其应赋 的道路功能来确定合理的道路红线、横 断面形式和分配等,决不是越宽越好。第三,城市道路交叉口是影响 甚至决定道路网交通容量 的关键。交叉 口的通行能力必须与路段的通行能力相 匹配,否则,要么会造成路段通行能力的富余和浪费,要么造成 交叉口的严重阻塞。第四,城市道路要慎重处理好于城 市空 间、土地开发、历史风貌、遗产保护等之间的关系。
3 小城镇道路选线
(1)小城镇选线的避让
(a)通过小城镇的道路必须确定控制点,采取有效地避让,但是应该线形的连续和顺适。
(b)路线布置必须尽可能地避让关键的电力线、电讯及其余的关键管线设备。同时确保具有较好的安全净空以及安全距离,尽可能地少拆迁或不拆迁管线设备。
(c)针对非常差的地质路段应该避让。在强震地区,必须应用绕避地质不好地带的手段。① 路线应该尽可能地避开地势低洼以及地基软弱的区域,选取地势高、排水好、地下水深等特征的区域经过,另外关注路基的排水、路基压实等工序,进而能够防止恶劣的喷水冒砂,同时防止路基开裂、下沉等危害。② 无须沿河岸和水渠布线,实在不行的情况下,必须离河岸和水渠远一些,进而防止在强震的情况下河岸滑移危害路基,同时防止危害大的喷水冒砂。③ 针对关键的公路,必须应可能地防止沿发震断层两侧危险区域布线。
(2)小城镇道路选线应该和农田建设一致
(a)尽量少占农田,尽可能不占或少占高产田。小城镇的新建公路在必须的条件下使用一些农田是无法防止的,但是应该从路线对国民经济作用、对支农运输效果、地形条件、工程数量等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进而使路线由于仅仅追求直而消耗大量良田,也不片面强调不占农田而使路线存在较多的弯曲,导致条件进一步恶化。
(b)路线应与农田水利建设相结合,有利农田灌溉。路线尽可能少和灌溉渠相交,布置在灌溉上方非灌溉的一侧 或者布置在渠道的尾部。当路线和水渠走向基本相同时,可沿渠堤布线,以减少占田和方便灌溉,力求做到农路结合、堤路结合、桥闸结合。
(c)布线要尽量和一些居民点离的近一些,关注和小城镇机耕道的衔接,关注地方交通工具行驶的需要,正确能够使群众便捷,从而可以支持农业。
(3)路基稳定布线措施
为了防止地面水和地下水对路基的影响,应选择地势较高处布线,注意路基的最小填 土高度,保证路基工作区处于干燥或中湿状态。1) 当路线走向与分水岭走向基本一致时,应尽可能沿接近分水岭的地势较高处布线。2) 路线通过排水不良的低洼地带, 布线时要注意保证路基最小填土高度。3) 路线要避免穿过较大湖塘、水库、泥沼地带。4) 沿河布线时, 应注意洪水泛滥对路线的影响,一般应布线于洪水泛滥线以外。5) 北方冰冻地区。为防止冻胀与翻浆,更应注意选择地面水排除条件较好 、地下水位较深、土质条件较好的地带通过,并保证规范规定的路基最小高度。6) 有风沙流和风吹雪地区。应注意路线走向与风向的关系,确定适宜的路基高度,选择适宜的路基横断面,以避免或减轻公路的沙埋、雪阻病害。
4 小城镇道路横断面
(1)小城镇道路分类
对小城镇道路进行分类是横断面设计的前提。首先,依据在小城镇体系中的关键程度将小城镇道路划分为以下几类: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巷道。道路横断面分配应该反映不同交通类别在不同等级道路上的优先级,从主干路到巷道,行人、自行车优先级应该保证不断提高,然而,小汽车等机动车优先级应该不断降低。主干路、次干路、支路等只体现了道路的关键程度,没有确定该道路的交通性能以及使用功能要求,从而无法有效组织交通以及对应的布置建设用地。小城镇道路根据功能划分的标准是道路和用地的关系,依据道路两侧用地所形成的交通流的特点来确定道路的利用功能。小城镇车辆的类别较比大城市复杂,尤其应该利用“分流”的原理来处理相应的交通问题。因此,在小城镇的道路系统设计时,掌握每条道路的特点以及功能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小城镇的道路系统按使用功能划分为交通性、生活性、居住性比较符合实际,自然环境优美的小城镇,应该依据实际情况设置滨河路、林荫路等景观性道路,不同的小城镇道路的横断面设计各有不同。
(3)小城镇街道空间尺度和街道宽度
小城镇街道空间属于小城镇关键的公共空间,属于一个具备强大功能的空间活动网络。街道空间尺度是街道空间及其中的构成要素相对于人的空间的大小。整体空间尺度的构成要素包括街道长度、街道宽度、街道围合界面的高度,在横断面设计中主要涉及到街道宽度对整体空间尺度的影响。
(2)横断面各组成要素的布置
(a) 机动车道
从小城镇目前的车辆构成、路面轻装,车速的情况以及交通秩序分析,按照道路等级以及使用情况,小城镇机动车道宽度最好设计尺寸为2-5m,使用双向四车道通常情况下能够达到道路设计目的。
(b)非机动车道
小城镇的非机动车道占有比较大的份额,因为规模和经济水平的限制,自行车交通必将会长期存在,所以,主要干道必须把自行车与机动车分开。针对主干路,把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开,主要有两种手段,一种手段是利用三块板的断面,另一种手段是把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连接,利用绿化等设备将人行道与非机动车道分开,设计自行车专用道路,可以应用于自行车流量比较少的区域,小城镇自行车交通量小的路段,比如,交通性干道能够应用。针对次干路和支路,自行车和机动车可以混行,但是应该对车道划分进行严格控制。
(c)人行道
针对交通性主干路,应该强调交通功能,道路两旁应该防止商业开发,并且限制出入,能够降低人行道宽度,仅仅需要符合城市绿化、管线敷设和适当的行人通行的宽度,最佳的道路宽度可以在3-5 m的范围内。针对景观性道路能够按照沿线用地状况以及绿化需要,进行适当地加宽。
针对次干路,因为其沿线用地大部分是商业或单位出入口,因此,应该考虑合适规模的城市人行道宽度,从而可以满足居民出行和出入要求,宽度不能超过4 m。针对生活性次干路,可以取的最佳的宽度应该大于6 m。
针对支路,人行道宽度应该超过2 m。街坊区等不设专用人行道时可以综合考虑街道宽度。在步行街区,道路宽度通常情况下包括人行道宽度、隔离和公用设备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