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眼看见她,大家就会记住这个女孩:清澈的双眸如水一般纯净,给人遐想;热情的微笑如三月的春风拂面,给人温暖。亲切的话语闪烁着聪慧的光芒,端庄的举止折射出良好的修养。提起她,老师们啧啧称赞,同学们竖起大拇指,家长也点头微笑。她,就是江苏省江都市实验小学六(3)班的中队长――匡艺玮,一个人如其名的多才多艺、健康阳光的女孩。
科海拾贝捧金杯
积极进取、孜孜不倦是匡艺玮在求知道路上给自己寻找的一对坚实的翅膀。插上这样的翅膀,她遨游在科学的海洋中,快乐前行。匡艺玮对科技创新发明特别感兴趣。她爱看科普书籍,更爱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敢于进行大胆的尝试。随着年级的提高,在学校老师的引导下,搞科学小发明、设计科学小制作渐渐成了她的最爱。
有爱就会有收获。匡艺玮的一篇科学小论文就是在她不懈的观察过程中写下的。那是暑假的一个早晨,爸爸妈妈都不在家。她习惯地从冰箱里拿出昨天剩下的粥,倒入锅中热一热再吃。打开煤气灶,火苗“呼”地向上窜,舔着锅底,蓝色的火苗在欢快地跳跃着。她看好火候,盖上锅盖,等着粥加热。“扑嘟、扑嘟”,不一会儿,锅就发出了声音,匡艺玮一听,以为粥加热好了。便慌手慌脚跑到厨房,还好,没溢出来,要不然又要忙活一顿了。锅盖还在不断震动着,她飞快地提起锅盖,只见粥面上不断地冒出小气泡,她把热好的粥装进碗里,用汤匙舀了几口:哎呀,明明听到锅开的声音了,怎么有的冷,有的热?没办法,她又重新打开煤气灶,继续加热。又过一会儿,厨房里又传来“嗤啦嗤啦”的声音,随着声音传来的,还有一股浓浓的焦味儿。“不好!”她急了,三步并作两步跑到煤气灶旁,果断地关掉了煤气,这才战战兢兢地揭开锅盖。呀,底下的粥都烧焦了,粘在锅上。好问好学的匡艺玮心里立刻泛起了嘀咕:这是咋回事呢?下面的粥都烧焦了,上面的粥才刚刚温热?“不行,我得再试试,看看究竟是什么原因?”她对自己说。她又打着火,仔细开始观察。这一看,看出了一点小意思:热粥的时候,粥在锅里根本不动。而平时妈妈烧水时,水是在流动的。难道这就是区别吗?一次实验还不能说明问题,有点小倔脾气的匡艺玮又接连做了几次实验,还翻出了大大的《百科全书》,她终于恍然大悟:这是一个对流问题!原来,热粥和烧开水并不一样,水具有很好的流动性,当锅底的水受热时,它的体积就会膨胀,密度就会减小,从而上浮。热水与周围的凉水形成了对流,把锅底的热不断地传递到各部分,水就很快变热。而凉粥流动性差且不易传导热量,所以,当锅底的凉粥吸热后,温度很快上升,但却不能很快地向上或向四周流动,大量的热就集中在锅底而将锅底的粥烧焦。因为热很难传到上面,上面的粥依然是凉的。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在热粥的时候,就要多用勺子搅拌几下。嗨,真是有趣!一次简单的热粥居然也能学到如此多的学问!她开心极了。于是,她把这次意外的收获写成了一篇科学小论文《烧不热的粥》。想不到,这篇科学小论文不仅获得全国小学生“小探索者”科学小论文竞赛二等奖,还在《科学大众・小诺贝尔》上发表了呢!
成功的尝试更激发了匡艺玮对科学的热爱。原来,生活处处有科学,生活处处皆精彩。她爱上了观察和撰写。每年暑假参观科技馆成了不变的选择。进入科技馆,匡艺玮就像小鱼游入了大海,快乐得忘乎所以。楼上楼下各个科技展览厅一看就是几个小时,不断地问讲解员其中的奥妙,一直到关门才离开。为了让她多吸收科学知识,多了解科普常识,她的父母也给予了她宝贵的支持。学、问、写、制作成了她课余生活的全部。她的科学小论文《小鲑鱼找耳朵》也被《亲近科学》选中刊登。在学校举行的“红领巾创造节”活动中,她更是大显身手。设计制作的小发明“指南针”、“水滴放大器”获得了红领巾创造院的专利发明奖,她还被评为“江都市红领巾创造工程学院”小院士呢!匡艺玮乐于参加各种科技竞赛,有了许多的经验之后,她在“第二十届全国中小学生金钥匙科技竞赛”中一举荣获特等奖。
艺苑求索展才华
敏捷的思维、伶俐的口才、亲和的微笑是匡艺玮在学校工作中给自己添上的另一双美丽的翅膀。匡艺玮非常喜爱音乐。五岁起利用课余时间学习电子琴,多次参加全国少年儿童电子琴大赛,并多次获奖。在江苏省少儿器乐展演赛中荣获一等奖。九岁时就以“优秀”通过了电子琴十级考试。怀着对音乐浓厚的兴趣,后来,她又学起了钢琴。收获总是在努力前进的时候到来。在老师的指导下,2008年,匡艺玮顺利通过钢琴十级考试。得知这个消息,这个在音乐中挥动翅膀的女孩开心地笑了。
记得在匡艺玮刚上三年级的时候,学校新芽电视台公开招聘播音员和小记者,匡艺玮也报了名。到了竞聘选拔的那一天,在长长的应聘队伍中,匡艺玮这个“小不点”并不引人注目。轮到她上场了,她落落大方,没有丝毫的怯场。“一分钟自我介绍”和“才艺展示”匡艺玮都得了“优”,在众多选手中脱颖而出,成为学校新芽电视台的见习播音员。
三年来,她即兴采访过许许多多的同学、老师和领导。她是一个热爱生活的孩子。在老师的指导下,她细心关注学校里发生的每一件事,把积极向上、助人为乐的事迹用她绘声绘色的讲解带进电视演播室,她编排的电视节目有声有色,多次受到学校领导的夸奖。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8.0级特大地震。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学校开展了爱心捐助活动。作为主持人,她第一个走到捐款箱前献上了自己的爱心。在活动中,当同学们的一张张饱含爱心的捐款进入捐款箱里时,她那纯真动情的一声声“谢谢”打动了在场所有的人。
作为新芽电视台的小记者,她还积极寻找身边的新闻线索。当得知濮艺非同学的爸爸亲赴灾区工作时,立刻让濮艺非和正在灾区一线工作的爸爸通了电话。节目中,当听到濮叔叔介绍的灾区情况后,善良的她流下了晶莹的泪水。她用颤抖的充满真情的声音表达了对灾区人民深深的祝福。现场录制的节目迅速传进了学校的每一个教室,同学们悄悄地流泪了。真情在校园里涌动,爱心在同学间蔓延。在主持“为5.12罹难者祈福”活动的短短20分钟里,她井井有条地策划着,组织同学们一起声情并茂地朗诵了诗歌《明天,我们不哭》……看着她忙碌的身影,连电视台的专业主持都由衷地赞叹:“这小姑娘真不简单!”
澳洲访问受启发
2008年暑假,匡艺玮跟随学校的教育考察团去澳大利亚学习交流。为期9天的澳洲交流,给匡艺玮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除了阳光海滩,绿树丛林等优美的环境带给她的美好记忆,在澳洲墨尔本淘金镇疏芬山的“淘金”体验也让她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澳洲从1850年发现金矿直至掀起“淘金热”所留下的血与汗的脚印,是澳大利亚经济起飞的动力与轨迹。当年契约华工漂洋过海来到澳洲的“新金山”,他们头上盘着一条长长的辫子,头戴竹制的尖顶圆帽,靠一根扁担挑着简单的行李和淘金工具,经过长途跋涉,翻山越岭来到矿区。他们用石块、树皮搭盖简陋的窝棚,人在里面不能伸直腰走动;当时用的淘金工具十分简单,他们用锄头、铁铲掘井挖金沙,然后不停地用水冲洗,剩下留在盘底的粗金沙粒,这就是淘金。为了纪念先辈淘金者对澳洲经济发展的卓越贡献,许多州都把当年的金矿区旧址保留下来,成为博物馆或旅游景点。
匡艺玮一行11个学生都兴致勃勃地亲手体验了一把淘金。当时正值冬天,虽然澳洲的气候比中国温暖些,但在室外从冰冷的溪水里挖出泥沙,还是让他们叫苦不迭,但这些孩子都咬牙挺了下来。他们用一个小铁盆,直接从小溪里舀出泥沙,然后控掉水,用手在泥沙里寻找“金沙”,如果发现了金黄闪耀的沙粒,那就是“金沙”了,经过一遍遍地舀泥沙,捡沙粒,冲洗等不断重复劳动,孩子们累得腰酸背痛,双手冰冷。11个孩子之中只有两个孩子淘到了“金沙”,其中就有匡艺玮。那连冰淇淋勺子一半还装不满的金沙,匡艺玮视为珍宝,连同老师赠送的一点金沙,她都很小心地放到一个瓶子里带了回来,算是对澳洲淘金的纪念。匡艺玮说,通过这次淘金,她更认识到了父母挣钱不容易,“淘金”辛苦,她以后会更加珍惜父母的血汗钱。
蜜蜂只有辛勤采蜜,才能酿出甜美的蜂蜜,雄鹰只有勇敢地搏击风雨,才能使自己的翅膀更加坚强有力。匡艺玮深知,今后要走的路还很长很长。让我们祝福这个快乐成长的女孩,带着她的梦想继续自由飞翔。
(扬州团市委少工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