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主意,秋千格。”打一物品是什么?
在没有计算器和电脑的年岁,这个几乎存在每家每户的老物件,如今已经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曾几何时,珠算课是小学里必修的课程,儿时背着算盘上学堂,算珠在背后摇得“噼里啪啦”响;账房里的老先生记账算数,加减乘除,样样离不开打算盘。然而,当算盘逐渐远去时,有一个人,仍然守护着算盘拨动的记忆,经历长长20个年头,默默收集3000多把老算盘,他最欣慰的,是成立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家庭式收藏馆,他就是葛新华。
这位热爱算盘如痴,喜爱“精打细算”的老者年纪已过60岁,在他的收藏馆里,可以看到琳琅满目的算盘世界。墙上歪歪斜斜不规则地挂着许多算盘,细细听葛老先生讲来,才知道那竟是几近完整的一幅“中国地***”,来自全国各地的算盘都占据着自己在版***上的位置,东南面间隔了一些空隙的是葛新华托友人从台湾收来的算盘。
“后宫”三千算盘中,年代最珍贵的,莫过于明代的算盘,底部有屉板,还有一种明代使用的宋式算盘,用藤做档,横杆是用榫头结构固定在边框上的。除了中国的,还有早期韩国、日本和越南的。
算盘的形式也是千花百样,不仅有常见的9档到21档的单档算盘,还有少见的双档算盘,大的双层算盘、挂壁算盘、八卦算盘、嵌在文房四宝盒中的盒装算盘,小的算盘挂件、算盘戒指、算盘发夹,还有旧时孩童带在脖上辟邪的"百眼筛"中嵌的算盘。一把竹质“不求人”中嵌着一只15档的小算盘,请教才知,这不是用来挠痒的工具,而是旧时里用来勾筹码的。
算盘作为一种吉祥装饰,意味着滚滚财源。材质上珍贵的就更多了,翠玉算盘晶莹剔透,最小的一把银质算盘面积不过0.84cm2,还有牛角算珠的算盘,牛角只有前端实心处才能车成算珠,因此一只牛角不过能做六七颗珠子,“一把牛角算盘,少说也要十来只牛角才能完成,自然罕见。”葛老先生拨了拨算珠,拨动了当年的心弦,回忆起了从前。
想当年,葛老先生之所以收藏算盘是因为他的师父——老算盘收藏家陈宝定。“当年他开在建国西路的‘算具陈列室’在上海非常有名,可是老人过世后,由于家人无法保管,结果这些好不容易收集起来的算盘只能各奔东西,卖的卖,送的送……”
这个问题,也曾经困扰了葛新华。2006年,位于北苏州河路上一排不起眼的石库门弄堂内的老算盘收藏馆面临资金紧张和场馆拆迁的问题,后来葛新华索性将藏品搬回了家,在家里开起了收藏馆,并欢迎算盘爱好者免费参观。为了能够更好地保存,葛新华将一些珍贵的算盘送往国家博物馆收藏,希望它们在那儿能好好地安个家。
说到回报,葛新华不为别的,就是希望随着科技越来越发达的将来,“人们能够记住这种四边有框、左右分档、上下分格的古老计算工具,是我们中国人发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