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贤臣,远小人”是诸葛亮《出师表》中的话,这句话从古传到今,不知让多少代仁人志士奉为名言,读表涕零,感动莫名。所谓“出师一表真名世”是也。可是杂文家黄一龙一句冷冰冰的话把我的感动颠覆了,他认为,这句话实在是常识,和“要吃饭,不要吃屎”的道理一样简单。
不幸的是,大家觉得这样一来也许就没有什么圣言与经典,要走入民族虚无主义了。一龙先生哪里知道,如果不从这句话中磨出大学问,那我们中国文化就太浅薄了,国学就只剩下壳子,百家讲坛遂成空坛。谁能说常识简单?你看奥运会开幕式表演,对着全世界几十亿观众的目光,几千人手捧竹简,或坐、或伏、或五体投地、摇身晃脑,大诵“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就是要告诉全世界:看好了,这个东西不是麻将,没那么简单的!
学问啊!
“亲贤臣,远小人”有深厚的内涵。亲什么样的“贤臣”,远什么样的“小人”?大学问!特别是有了辩证唯物主义这个法宝之后。有些“贤臣”不一定可亲,而有些小人也未必要“远”;“亲贤臣”不一定能磨练出自己的智力,而亲近小人倒是对自己意志的考验;“亲贤臣”往往会令我们只走上层路线,“远小人”有可能脱离群众,让我们失去绝大多数……
“亲贤臣,远小人”有阶段性内涵,也是学问。仍旧要讲辩证法,在某个阶段,比如初级阶段,就当有“亲小人,远贤臣”之必要;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真理,“亲贤臣,远小人”要此一时彼一时:有时不能不“亲贤臣”,有时则必得要“亲小人”。 “亲贤臣”不一定能成功,乃因贤臣不一定肯“亲”我;“亲小人”则未必没有作用,因为小人必不“远”任何人。如果不懂因时而变化,让我们在“贤臣”、“小人”之间或亲或远,那是以圣人之言约束我们的选择,会让我们为难。为什么不让“贤臣”和“小人”互动一下呢?让他们斗一斗,吾亲其胜者。
“亲贤臣,远小人”有可能令一个人活得无趣,反之则未必无趣。“贤臣”虽贤,谏得太苦太累,可敬而不可亲,只能远之;“小人”卑鄙,然而忠心侍奉,做官的没有几个铁哥儿们,活着又有什么乐趣?故而 “亲贤臣,远小人”是路线,但执行路线不能不灵活;“亲贤臣,远小人”是原则,但是,原则也是活人制定出来的,岂可胶柱鼓瑟,泥古不变?
1+1+=?,2。不错,但是没有学问,也缺乏技术含量;1+1=2-2+2+3-3+8-8+20-13+5……这才是我们要追求的。世上可没有简单的学问!
诸葛亮只活了多少岁?五十四。怎么搞的?累的。一个不知道休息,不懂得生活乐趣的人,治理国家的时间长不了。――好歹你弄点银子留给子女啊,好歹你吼两口二黄啊,好歹你灌上七八两名酒啊,你干吗要两袖清风一尘不染?《三国演义》第一百一十三回:“司马懿问蜀使:‘孔明寝食及事之烦简若何?’使者曰:‘丞相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所啖之食,日不过数升。’懿顾谓诸将曰:‘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诸葛亮那样操心,原因是警惕小人而事必躬亲;事必躬亲的***师必然死得快,这正是诸葛亮自己的选择。因为大家都无视常识,所以聪明人也就没有更明智的出路了。
列位看官,看到这里是不是已经有点糊涂了?那就对了。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不也是治世名言?有些事情,非小人就办不到,哪个能人不养几个鸡鸣狗盗之徒?这个道理,真的不是很复杂。常常听官员学者私下说,反贪污受贿,得有个限度,反得过于彻底,经济就很难发展。官场内外,这类“聪明话”,咱们听得还少吗?
如何“亲贤臣”,如何“远小人”,中国人一定得弄出几套学问一套系统。虽然有章不循,有法难依,虽然仍然是贤人不可亲,小人无法远。但“亲贤臣,远小人”永远是基本原则,中国人已经坚持了一千多年,思想上没动摇,还要坚持几千年下去不动摇。
当然,我还是想强调一下,诚如我的朋友黄一龙先生那样,都能把“亲贤臣,远小人”看作“要吃饭,不要吃屎”的简单常识,谁还会再去纠缠那个“博大精深”?
题*** / “巧舌” / 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论“要吃饭,不要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