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花、砂石、雾霾、厨房里的油盐酱醋……这些我们用肉眼无法观察到它们结构的微观世界,你能想象它们在放大几十倍甚至百倍后,居然可以变成美丽的风景吗?
张超在业余时间拍摄了一系列的显微照片,带领大家去看身边的“小世界”,并先后获得过国内外显微摄影大赛的一等奖、大师奖等。柴米油盐酱醋茶都可以成为他眼中的艺术品,他扛着一台显微镜,看遍了尘世间最平凡却细腻美好的一切。
从遥远星辰到眼前雪花
张超大学时学的专业是天文,毕业后分配到国家天文台工作。可以说他日常的工作就是用一台大型的望远镜观察遥远的星辰,面对的是无限宏大的浩瀚宇宙,一张一张地拍摄,一拍就是半年的时间。 显微镜头下的雪花
为了拍摄出具有冲击力和美感的照片,也为了满足自己的科学探索欲,他也像其他的星空摄影爱好者一样,去追星星、拍极光,闲暇时间都在户外奔波、拍摄。
可是满世界跑来跑去,兜了一大圈他才发现,最美的风景不在无尽的穹宇,而是在身边的碎小事物中。张超记得第一次在显微镜下看东西,是看一位研究海洋浮游生物的科学家从海域取来的海水的水样,显微镜下的世界让他很惊讶:竟然有那么多生物存在,而且那些生物的形态和结构丝毫不比我们日常所见的海洋生物简单,那是一些袖珍版的鱼鳖虾蟹。他就琢磨着,能不能把这些肉眼看不到的东西拍摄出来。
于是在工作之余,张超把镜头从远至光年之外的陨石和星空,转移到近在身边但小到微米量级的雪花和沙子等上面。第一次尝试显微摄影是在2004年,他外出采风,准备拍摄一组关于蝴蝶卵和鳞片的照片,然而这些卵和鳞片非常细小,普通相机无论怎样聚焦都无法很好地展现它们内部的纹理,于是从那时候,他开始思考怎样用显微镜拍摄。
我们现在看到的显微摄影照片,往往是把相机调整到最佳状态拍摄下来的,当用相机拍摄时需要设置光圈、速度、感光度、白平衡换装各种镜头,添加各种滤片。每换一个镜头和滤片,显微镜下的世界就为之一变,所以拍摄效果每张都有不同。其中最关键的还在于用光的技术,它决定了画面是否让人赏心悦目。
比如拍雪花就对光源以及时间要求很高,因此,张超一度对拍雪花非常狂热。但拍雪花是比较苦的差事,需要他学会在野外用一台高倍显微镜,把相机接在显微镜上,放到户外充足冷冻。后来,他想方设法,尝试改用更小的显微镜或者金属显微镜,将光源换成冷光源,尽可能地降低周围温度,拖延雪花融化的时间。气温在零下十五摄氏度是雪花最美的时候,还可以保证雪花不会化掉。所以,他必须得在特别冷的地方追雪花。
为了拍“鹅毛大雪”,他的车停在天山里五六个小时不能动弹;他在东北牡丹江的“雪乡”顶着零下二十三摄氏度的气温作业,身上穿了两条秋裤,两条毛裤,两套秋衣,两身毛衣,两身羽绒服,甚至在脸上贴了七个暖贴,都不管用。所幸拍到了他见过的最漂亮、最大的一枚雪花,那还只是个分支,如果它是完整雪花的话,直径将超过2厘米;他和妻子曾经去吉林、***伊犁等地追雪。只要雪在下,他就不会提前收工,为了拍出最好看的雪花照片,他一拍就是一个晚上,在吉林的时候最长工作时间超过10小时。最终在整个冬天收获了50多张较为精美的雪花照片。他觉得越难做到的事,成功后越有成就感。
你有没有真正认识一粒沙
没有雪的时候,张超则喜欢去尝试各种各样的题材。从接触显微摄影到现在,已经有十年的时间了,但拍了这么久他居然从来不会感到腻味。张超说,因为显微摄影的题材非常广,雪、沙子、种子等,都是有收集感的东西,后来他发现生活中我们平常可能经常忽略掉但实际上很美的东西太多了,根本就收集不完。
比如沙子。常人可能很难理解,沙子有什么好拍的,很少有人想到夏威夷海滩与塞班岛海滩的沙子有何不同,也没有人注意塔克拉玛干沙漠与巴丹吉林沙漠的沙子有何不同……在显微镜下,它们的组成成分的确不同。
塞班岛是一个由珊瑚礁构成的岛屿,但是在海边的沙滩上,细沙中的成分却不仅仅是珊瑚和针状的海绵骨骼,其中数量更庞大的是一类如星星般的大沙粒,它们是古老的海洋生物――有孔虫。有孔虫在地球上已经存在了5亿多年,它们的体表分泌有钙质的壳,壳的形态宛若天上的星。塞班岛上这些“星星”沙,颗粒大小在1至5毫米之间,在显微镜下你可以看到沙中有大量有孔虫,它们的外骨骼呈星星状,上面还有一个个小孔,很是美丽。
张超说:“用肉眼在显微镜下看沙子很震撼。来自吐鲁番地区一处沙漠中的沙,是我目前拍到的最小的沙,跟花粉一样大小。太小了,我想用针拨一拨都不成,一拨就沾在针尖上了。当时让我很惊讶,又圆又润。这么小,像玉,圆圆的,稍微有点斜度,就滚动。”有照片为证。那些花粉般大小的沙子,在照片中圆润犹如珍珠。
朋友们在知道他的爱好后,每次去各地游玩时都给他捎带一些沙子样本回来,几年下来已装满了120多个小玻璃瓶。他也会在闲暇时,从玻璃瓶里倒出一小堆沙子样本,用针挑选出有特色的沙粒。虽然过程有些费时,但结果是值得人惊叹的。在显微镜下观看沙子就像是看一场微观的展览,这一切的发现让他沉醉,显微镜下的世界已颠覆了他的认知。
多年下来,张超的业余爱好渐渐玩出了名气,他拍摄的显微作品大部分都登上了《中国国家地理》《博物》《大众摄影》以及《摄影世界》等杂志。他参加“全国显微摄影大赛”,获得两次一等奖、一次大师奖,在国外的“小世界”和“生物视界”等显微摄影赛中,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油盐酱醋皆是作品
张超由“显微”到知名,是在2015年春天。那时北京的雾霾很严重,天空变得雾蒙蒙,走在街上,每个人都带着厚厚的口罩。朋友提起要不要试试拍下雾霾是什么样的,不想这一提醒,却被张超放在了心上。
三月底,他在8楼的天台上搭好架子,放置上一块实验室常用的载玻片,从上午8点开始将它暴露在空气中,等待12小时,收集落灰样本,再把样本带回实验室,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直到将其放大了1000倍,才清晰地看到雾霾的样子。雾霾包含了矿物质、动物皮毛和昆虫的碎片、种子和燃烧后的粉尘等物质,还有一些很难辨别的物质。虽然雾霾的成分很复杂,一直处于变化之中,但是有一样是可以确定的,那就是早春的雾霾中含有花粉颗粒,张超在拍摄的每个载片上平均能看到至少10个花粉颗粒。这也就部分解释了早春时的雾霾会时常让人感到不舒服的原因。
他把拍摄到的显微镜下的北京雾霾照片放到微博上,立即引起了网友的疯传。他也在一夜之间成为了网络名人,对于这样的情况,张超多少感到一些意外,因为雾霾照片其实只是他显微摄影的很小一部分。
他和妻子喜欢从生活中寻找乐趣,家里厨房一些盐、糖、酱油、醋、料酒等再日常不过的调味用品在显微镜下也能呈现出不同的一面,特别是酱油的结晶体形状多样,非常有意思。有时候做完饭菜,他们就开始探索厨房里的“艺术品”了,后来拍摄的“厨房晶体”系列显微作品在许多专业杂志和科普报纸上刊登。
“显微摄影是很好玩的事情,因为它是一种收集,享受用相机去收集的乐趣;显微摄影还是一种发现,当你发现了别人没发现的东西,那种感觉非常奇妙;显微摄影还是一种偶遇,只要坚持,就一定会遇到惊喜。反正无论何时,我的包里都会有一台相机。”张超相信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多探索,才会收获更多发现。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显微摄影师的微观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