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摄影界的女梵高”黛安・阿勃丝逝世40周年,有关黛安的更多摄影故事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而在整个摄影界的艺术长河里,还有更多女艺术家星光熠熠,绮尔达・塔罗,作为战地摄影记者的先驱,她成就了一代摄影大师罗伯特・卡帕;安妮・莱博维茨,好莱坞的任何明星都心甘情愿为她脱去衣服……她们的传奇人生定格在相机快门按下的那一刻。
“一代摄影大师背后的女人”――绮尔达(1910~1937)
一代摄影大师罗伯特・卡帕在战场上为了达到拍摄的最好效果,经常冒着生命危险去抓拍战斗场景。卡帕是个内心坚强的男子,然而,就在1937年7月30日清晨,卡帕哭了。他身体僵直地站在火车站月台上,在等候心爱的女人绮尔达・塔罗的棺木。正是这个女人成就了卡帕的辉煌。
绮尔达是德国籍犹太人,没有认识卡帕之前,绮尔达是个自由派女青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她遇到了男摄影师罗伯特・卡帕,协助卡帕摄影并做了一位战地摄影记者。卡帕被活泼、开心、勇气十足的绮尔达深深吸引,从此两人成了深爱彼此的情侣。她给卡帕什么,他便得到什么。他只有一个欲望:娶绮尔达。但是,她总说不嫁,在爱情上她需要自由。
思想上的共鸣和工作上的同心协力使他们的关系不仅限于情人,他们还是朋友、兄妹和工作伙伴。绮尔达带着自己的洛莱法兰克斯相机与卡帕一起去巴塞罗那、马德里、毕尔巴鄂,到阿尔梅利亚和格拉纳达之间的山区进行拍摄。卡帕从一个战场到另一个战场,然后回到巴黎去推销两人合作的照片。阿拉贡的《今晚》报发表他们的报道,《见闻》、《生活》、《视点》也有他们的新闻。这些文章有时署名卡帕,有时是卡帕与绮尔达。他们梦想有一天共同创建一个摄影社,里面工作的摄影师都是自由***的,是自己摄影的所有者,对自己的工作负责,在属于自己的机构里工作;不用再花尽精力去跑报馆编辑室;不接受照片刊登时不署上作者的名字。
绮尔达亲历激烈的战争,战场上非常勇敢,也是部队的吉祥物。她像个孩子那么纯情,像玩偶那么可爱,但又那么冷静坚定。绮尔达跑遍战场的各个角落,捕捉冲锋、装甲车的行动、士兵进攻和后退的镜头。她经常伏在壕沟里,一手拿着自己的洛莱法兰克斯,一手拿着卡帕借给她的小摄影机,腰间别着一把手***,在最危险的时刻抓拍场景,甚至会跑在卡帕前面。绮尔达也会离开护墙去拍摄进行阻击和低空飞行的飞机。在前线,她拒绝服从总参谋部***官的命令,眼睛瞄着取景器,在胶卷上拍下了爆炸的炸弹。她的勇气叫同行钦佩,也让战士倾慕。
1937年7月25日,绮尔达在马德里公路上宿营。她要寄送她的照片,26日到巴黎与卡帕约会。她拦下了一辆车子,里面有伤员躺在后座上。不幸的是,一辆装甲车撞上了车身,绮尔达被送至美国战地医院,虽然当晚做了手术,她仍在第二天黎明时死去。8月1日,几千人跟在送葬队伍后面一起痛哭。卡帕眼前是绮尔达在战场上勇敢而又玲珑的身影,他的至爱就这么走了。
绮尔达的人生虽然短暂,但她的勇气仍激励着卡帕进行摄影创作。在她去世后不久,卡帕以《士兵之死》一举成名,攀上了摄影事业的高峰。卡帕魅力十足,却一生不愿结婚,因为他的内心眷始终恋着这个矮小的棕发女人。
“摄影界的梵高”
――黛安・阿勃丝(1923~1971)
书籍《荒谬的真实》在黛安・阿勃丝自杀后出版,一些摄影师因为这本书爱上了这名美国女子。这位才华横溢的怪女子出生在一个富有的犹太移民家庭,哥哥霍华德・内米罗夫后来成为美国桂冠诗人,妹妹雷尼成为著名的雕塑家。虽然生长在一个安逸舒适的环境里,黛安却很痛苦。她说:“我觉得孩提时就非常痛苦,因为我从来就不觉得有过困境,这种感觉是那么的不真实。”
十八岁那年,黛安就结婚了,丈夫亚伦・阿勃丝是个服装摄影师,他们夫妻二人同在权威时装杂志HARPER’SBAZZR工作,是商业摄影黄金时代的一个成功时装摄影小组。黛安在三十五岁那年毅然决定离开时装摄影,投入到了自己的摄影生涯中。她在NEW SCHOOL艺术学校选修了女摄影前辈丽莎・荣德的课程。荣德一直在拍非常态的人物――极胖与极瘦的人,极富有与极穷苦的人。她鼓励黛安去拍吸引她的那些带有邪恶和威胁性的东西。荣德这么告诉她:“不管是否邪恶,如果你不去拍那些你不得不拍的东西,你就永远不会拍照。”
黛安打开自己的心扉,真正地投入到了自己喜欢的拍摄之中。她在纽约四十二街和百老汇街之间的畸形人博物馆 (Hubert Freak Museum)里住了下来。半夜里,她跟踪巨人和畸形人,出没于下流社会。她还经常进出危危欲坠的小屋、妓院、变性人旅馆及奴役屋。
为了这些“不得不拍的东西”,她一步步地跨过社会禁忌之门,用相机揭露出了冠冕堂皇的人类最脆弱的隐私,用那些粗颗粒的相片抒写着关于生命、关于尊严的另一种解读。即使是拍摄名人、婴儿、双胞胎这些正常的人,黛安也非常尖刻而敏锐地揭示被人们忽视或故意掩饰的细节。
自42岁开始,黛安先后兼职执教于帕森斯设计学院、库珀联合学院及罗德艾兰设计学院。她把摄影行为作为一种哲学性思考的理念带给学生,让人透过所拍摄的对象去思考命运与悲剧,思考自己与别人,思考正常与不正常的界线。
1971年7月26日,48岁的黛安在浴缸里割腕自杀。这位传奇女性,具备了如此之多的“流行元素”:美丽的容貌,魔术师般的职业,梦魇般的作品,伴随终身的抑郁症,以及割腕自杀的收梢――任何一项都足以成为时下特立独行的时髦标签。
黛安名言: “A photograph is a secret about a secret. The more it tells you the less you know. 照片是关于秘密的秘密,它揭示得越多,你知道得就越少。”
“摄影大腕”
――安妮・莱博维茨(1949至今)
有人戏言,只要摄影师安妮・莱博维茨出马,任何明星都心甘情愿脱去衣服。在美国,别的摄影师兴许请不动好莱坞巨星拍照,但是只要安妮・莱博维茨出马,各路明星大腕都巴不得被她的镜头摆弄。
安妮・莱博维茨在1949年出生于美国康涅狄格州。父亲是***人,母亲是舞蹈演员。小时候她跟着爸妈不停地搬家,最早的摄影回忆便是在搬家途中通过车窗看到及捕捉到不同的景物。1967年,安妮入读旧金山艺术学院,在一次去日本探望爸妈的过程中,她爱上了摄影,从此至死不渝。安妮入行很早,不到20岁就开始为美国著名音乐杂志《滚石》工作,3年后平步青云成为首席摄影师。在工作中,安妮花大量的时间和音乐人相处,成为他们的好友,通过细心的观察、了解和体验,她拍摄的人物总是充满生命力。甚至摇滚女诗人帕蒂・史密斯都叹服:“就摄影来说,在摇滚领域,她是最棒的!”
1980年的12月8日,纽约中央公园的一栋公寓内,安妮为列侬与小野洋子拍下了一张列侬蜷曲身体拥抱着洋子的照片。两天后,安妮还没来得及将照片拿给这对标杆夫妇看,列侬被刺杀的消息便传来了。这张列侬最后的照片,最终成为1981年《滚石》纪念专刊的封面。
后来她替《名利场》和《Vogue》等著名时尚杂志拍摄名人肖像。安妮整天混在名利场和时尚圈中,却从不化妆,不修边幅,她全部的精力都给了摄影。希拉里・克林顿褒奖道:“她是我们国家的时代记录者,记录我们所思所想。她捕捉到了那些名人们的态度、性格和不安全感,同时将他们人性化。”
1988年,39岁的安妮认识了55岁的桑塔格,安妮和桑塔格成为人们的话题。两名强悍的女性分享相似的生命历程,逐渐超越朋友层面,成为恋人。2004年12月8日,桑塔格去世。回忆桑塔格时安妮便会哽咽:“我经历了所有情感的、精神上的痛苦,现在我终于可以很好地面对。我并没有双重生活,我的照片记录的就是我的人生。”
中国人气最旺的摄影网
省略/
优秀摄影网站:
摄影部落省略/
新摄影省略/
***书推荐:
《摄影365》带你走上摄影路
“摄影佳作解构丛书” 全套包括《旅游摄影》、《风景摄影》、《黑白摄影》、《人物摄影》,作者迈高.巴塞尔(Michael Busselle)
电影《皮囊》
讲述的是活跃于上世纪60年代的一流女摄影师黛安・阿勃丝的传奇生活。黛安・阿勃丝由妮可・基德曼主演。电影由斯蒂文・山恩伯格之手搬上大银幕。故事发生在1958年,在这一年她脱离与丈夫阿伦・阿勃丝合作的工作室开始***摄影师生涯,走进艺术与命运为她开启的隐秘之门。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女摄影师们的传奇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