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知识包括显性知识和缄默知识,其中缄默知识是个体获得显性知识的向导和背景知识,缄默知识是一切知识的基础和内在本质,是较显性知识更为基础、更为关键的知识,是认识的重要来源。长期以来,由于我国的高等教育过多关注显性知识的传授、显的训练、显性效果的评价等,教学中忽视学生大量缄默知识的存在,忽视缄默知识在教学中的作用,因而,我们往往有非常理性、完善的最优化的教学设计,学生却索然无味或无动于衷,学生的学习观念、技能的形成不能获得缄默理念的支撑,往往形成一些“非常理性”且在实践中难于应用的空泛的教育概念,导致教育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生产实践相脱离,最终,教学效果与设想背道而驰。因此,认识和理解缄默知识,是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条件。
一、缄默知识的特征
缄默知识是由英国物理学家、化学家和思想家波兰尼提出来的,他指出:“缄默知识是不能或难以用文字、言语或符号表达的知识。”这是针对显性知识而提出的。我们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都存在着大量的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通过无意认识获得的个人知识,明显的例子是:人们有时能够辨别出哪些语句是符合语法的,但未必能说出语法规则是什么。这就是缄默知识,是认识的重要来源。
在波兰尼之后,人们又对缄默知识问题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一方面充分证明了缄默知识的大量存在及其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也对波兰尼的有关理论进行了补充和修正。与显性知识相比较,缄默知识具有以下几个特征:其一,非逻辑性。它不能用语言、文字或符号进行逻辑的说明,是不能言传的知识。其二,非公共性。它不能通过大众媒体的形式来进行正规的传递,它的传播更多的是借助于个体受众的情感、理解获得,是高度个体化的知识。其三,非批判性。它不具有以理论为尺度的批判性,它是人们通过身体的感官或知觉获得的,是一种直接感受和会意。其四,情景性。它的获得是对具体情景的一种直觉综合或把握,他的作用只有在相似的情景再现时才能发挥。缄默知识比显性知识具有更强烈的文化特征,与一定文化传统中人们所分享的概念、符号、知识体系分不开,在显性知识的获得方面,缄默知识既可以起到一种基础的、辅助的和向导的作用,也可能干扰和阻碍与之不一致或相冲突的显性知识的获得。
由于缄默知识具有以上特征,因而,常常被人忽略,不为人们所重视,但是它对人们的认识与实践所起的作用却是不容忽视的。当缄默知识与认识或实践的目的相一致,显性知识就容易获得,反之则难以获得。波兰尼在研究缄默知识的时候曾注意到它与教学的关系,非常重视缄默知识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他一方面认为,显性知识主要通过教学活动得以传递,另一方面认为这种显性知识的传递只有通过缄默知识的应用才能获得成功。他甚至指出,教学活动只有以这种缄默的“潜在知识”才能使师生双方意识到自己的“理智的力量”。这些缄默知识,一方面是学生接受课程知识的基础,对学生理解教学内容起促进或干扰的作用。教学中的难点学生接受起来不容易,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学生自己所持的缄默知识与教学内容自发产生冲突所致。另一方面,它又是人们行为无意识的向导,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别是当显性课程知识与缄默知识发生冲突时,其实应用最多的还是缄默知识。
二、缄默知识理论对教学改革的启示
在教学过程中,既存在着教师的缄默知识,又存在着学生的缄默知识,还存在着有关师生交往和学生之间交往的缄默知识等。由于一个人的缄默知识对其认识和实践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它支配着整个人的认识活动,是人们获得显性知识的向导。教育和教学艺术的基本原则之一就应关注缄默知识,彰显和反思缄默知识,从而不断地拓展师生的精神世界,提高认知能力。
就其功能而言,缄默知识事实上支配着整个人的认识活动,为人们的认识活动提供了最终的解释框架乃至知识信念,认识和理解缄默知识是整个教学活动得以真正实现的一个重要前提。从缄默知识理论的角度来看,当前的教学改革需要特别关注以下几点:第一,教师必须意识到教学生活中存在的大量缄默知识,显性知识的传递只有通过个体缄默知识的应用、帮助才能获得成功。学生的缄默知识具有强烈的内隐特征,它难以用言语表达,但它一旦形成,便会在无形中支配学生的行为。在学生的认知过程中,缄默知识是一切知识的基础和内在本质,是获取新知识、选择新知识和应用新知识的基础和前提。学生的学习过程如果缺乏缄默知识的充分参与,学生就不可能在学习过程中真正理解显性知识。教学中要时刻反思自己的缄默知识以及与自己教学行为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且努力认识和理解学生的诸多缄默知识以及它们对学生学习行为可能产生的种种影响,从本质上解决学生中的“高分低能”问题。第二,认识和理解教学生活中的缄默知识关键一步就是要使它们“显性化”,从而才能够对它们加以修正或应用。研究表明:缄默观念的“显现”是伴随着缄默认识的积累过程而来的,同时又是伴随着显性观念而得到的,它可以通过自我反思的过程来实现。为此,我们要丰富对教学过程的认识,一改过去认为教育教学仅仅是传授显性知识的过程,使教学过程变成一种师生双方以及同学之间真诚的、自由的交流过程。教学中应多给学生“发言”“交流沟通”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不断地反思自己教学的合理性,自觉将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缄默知识显性化,使其能够成为指导教学实践的显性知识,同时还要不断地帮助学生学会反思他们自己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的缄默观念,特别是缄默的认知模式,并使之显性化,以便更好的发挥缄默知识的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水平。第三,由于缄默知识是难以用语言来表达并传播的,它只能通过实践活动得以传达和获得,因此教学中要重新审视“实践教学”的价值。实践的目的,不仅在于应用和检验所学的显性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和理解大量的缄默知识。在实践中学生个体可以更加直观的体验和感受到他人难以用语言表达的缄默知识资源,学习和丰富自身的缄默知识。因此,实践教学的内涵应包括缄默教育,它可以让学生从中获得课堂上学不到或无法理解的相关缄默知识。第四,从备课和教学评价环节来说,都应该考虑到其缄默知识。不仅要备那些显性教材知识的“教法”,而且要备那些缄默的个体知识的教法,不仅要备如何使学生掌握显性的书本知识,而且要备如何使学生的缄默知识和缄默认识模式显现出来。走出多讲多得,少讲少得,不讲不得的认识误区,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发挥缄默知识的认知功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