掉进高价收蛋的陷阱以后
2002年底,王金龙和姐夫李勇利从粮管所下岗了,两人拿着攒下的十几万元积蓄,准备建个蛋鸡养殖场。当时调查市场的时候,鸡蛋在2元多一斤,他们计算,一只鸡肯定赚20元钱。两人一合计,一共买了5000多只蛋鸡,没想到2003年正好遇到鸡蛋价格低谷,之后的两年连续亏本。2005年6月,一场突如其来的台风袭击了养殖场,房子全部倒塌,把这些鸡全都砸死了。这场台风彻底打消了王金龙继续养蛋鸡的念头。
王金龙开始寻找新的项目,一次,他偶然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一则广告,登广告的是安徽阜阳的一个山鸡养殖户,他声称以每枚1.2元的价格回收山鸡蛋,有多少收多少。没想到这则广告让王金龙掉进了高价收蛋的陷阱,更没想到的是他由此走出了一条致富之路。
阜阳的这个养殖户收购的是商品蛋,不受精,专门供人食用。王金龙考察了东海县周边的市场,发现很少有人养山鸡,更别提卖山鸡蛋了,于是他认为,只要养殖成功就肯定能卖出去。王金龙找亲戚朋友借了9万元,到安徽阜阳买了一万多只三四个月大的山鸡,接下来就等着山鸡产蛋了。
山鸡喜欢在户外活动,活动量大会严重影响蛋量,加上夏天天气异常炎热,鸡的进食量只有平时的一半,产蛋量也减少了一半,有的山鸡干脆罢工不产蛋了。
王金龙想起以前养蛋鸡的时候,都放在屋里的笼子里饲养,既能降温,又可以减少鸡的活动量,便把每四只母山鸡关在一个笼子里。没想到第二天早上一开门,他傻眼了,很多鸡都撞死在里边。
王金龙开始琢磨,山鸡是种野性比较大的禽类,有点动静就喜欢打斗,大概是光线太刺眼,影响了山鸡的情绪。于是他把窗帘全部改成黑色,没想到,没有了光线,大部分鸡都拒绝进食。他赶紧把帘子撤了,重新想办法。就在他琢磨着下一步怎么办的时候,一个偶然的发现让他恍然大悟。
王金龙发现,凡是一个笼里只剩下两只山鸡的,都相安无事地活下来了。他就把笼子里的四只山鸡减少到两只,自此,打斗现象就很少发生了。产蛋量也恢复了正常,三天产一枚蛋。到了下半年,王金龙每天就能收上千枚山鸡蛋。他按照当初的约定,给阜阳那位养殖户发去了1000枚山鸡蛋,可之后就杳无音信。王金龙这才发现自己上了当。他守着十几万枚山鸡蛋,只想尽快处理掉,把欠的钱还清就赶紧脱身。
山鸡蛋在当地市场上很少见,他到当地的酒店挨个推销,每枚八毛,但是很少有人愿意买。2006年4月,王金龙开始着急了,因为一旦进入夏天,这十几万枚山鸡蛋不出半个月就会变质,必须尽快找到销路。情急之下他想到了以前卖鸡蛋认识的朋友蒋厚侠。蒋厚侠是徐州一家蛋类经销公司的经理,一直做普通鸡蛋经销。她用低价打开了徐州几家大超市的销路,靠着薄利多销来支撑着公司的运转。但是每斤鸡蛋只有一毛多钱的利润,这使得蒋厚侠认为,要扩大影响力,还得做出自己的特色,于是她率先在徐州的超市开了第一家特色蛋品专柜。
就这样,蒋厚侠在市场上寻找特色蛋来丰富专柜的品种,王金龙则看上了蒋厚侠现成的销售渠道。在将样品拿给蒋厚侠看时,王金龙看出来她对山鸡蛋抱有浓厚的兴趣,便顺着她的思路,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王金龙首先给蒋厚侠无偿提供500枚山鸡蛋,让她在超市试探一下市场。蒋厚侠把山鸡蛋散放在货架上,每枚定价2.4元。通过导购员的介绍,很多顾客都对山鸡蛋产生了兴趣,然而看热闹的人多,买的人却没有几个。王金龙在超市里呆了整整一天,发现没人认识这种鸡蛋。他觉得应该做成礼品盒的包装才更引人注目。
王金龙给蒋厚侠提供了***片和文字介绍,把原来散装的山鸡蛋改换成新的包装,并在超市的海报里刊登山鸡蛋的信息。没几天,就有很多顾客拿着海报到柜台询问。礼品装山鸡蛋每篮售价66元,上面还带有对山鸡蛋的详细介绍。
2006年春天,通过徐州几家大超市的销售,每天的山鸡蛋销售量达到500多枚。用同样的方式,王金龙还打进了淄博、烟台等地的超市。本来没人回收的山鸡蛋,却让王金龙意外地打开了市场。
半年之后,王金龙还清了十几万的债务。他给自己算了笔账,发现一只两斤重的山鸡利润只有十几块钱,而一只产蛋的山鸡利润却高达七八十元,这坚定了他继续做山鸡蛋销售的信心。
王金龙所在的东海县是一个喜欢吃海鲜的地方,他觉得当地人既然能够接受海鲜的价格,那么对于山鸡蛋应该也有消费能力。如果自己的山鸡蛋能够进入当地的高档酒店,对宣传会有很大的帮助。
经人介绍,王金龙认识了酒店的经理尹书常,那个时候,尹书常交给自己的厨师乔洪荡一个搜罗新菜品的任务。乔洪荡的压力很大,当听说经理认识山鸡场老板王金龙的时候,他想到了山鸡蛋。而那时候,王金龙正希望把山鸡蛋卖进这家酒店。
作为前期投入,王金龙主动送给乔洪荡100多枚山鸡蛋。乔洪荡进行了反复试验,比如水煮、煎炒等等,再记下顾客的反馈,他发现水煮是最适合顾客的食用方法。这里的山鸡蛋逐渐有了名气,因为王金龙在东海县只供给这家酒店山鸡蛋,专门过来品尝的人越来越多。许多人在这里请客吃饭的时候,给每人点一个山鸡蛋,以示对客人的尊重。在这家酒店里,每个山鸡蛋定价3元,每天的销售量能达到200多枚。现在,王金龙在当地供货的酒店有两家,每天供应500多枚。
黄瓜大棚结出香瓜
2002年,香瓜在外地市场上卖价比较高,于是当地一些老百姓也开始在地里栽上香瓜。起初两年由于栽种的人少,所以卖价一般都在四五元一斤左右。南常坨村的梁思忠就栽了三亩地的香瓜,原本指望香瓜上市时卖个好价钱,但是由于香瓜都是集中在7、8月份成熟并一起上市,最后只卖到0.5、0.6元一斤,几乎赚不到钱。
梁思忠动了脑筋,他决定利用温室大棚栽种反季节蔬菜的经验把香瓜请进温室大棚,他觉得使香瓜提前成熟就可以避开上市的高峰,于是2003年他尝试了一把。看着温室大棚里栽种的香瓜在寒冷的冬季里也能开花结果,粱思忠觉得自己没有白费功夫。然而后来的结果却使他感到有些意外――香瓜长得特别小。
熟悉农技知识的梁思忠在查阅一些资料后逐渐明白了自己失败的原因。香瓜是夏天的东西,让它在冬天生长,就必须要达到一定温度,否则,香瓜的个头就比较小。
找到原因后,梁思忠开始对症下药。历经两年的试验,通过改善温室大棚的保温措施,梁思忠终于种出了市场认可的香瓜,一斤能卖20元左右。
虽然温室里的香瓜在年初就可以上市卖个好价钱,但还是有些人并不急着赶这趟好买卖。在周云山的塑料大棚里,香瓜才刚刚开始开花。原来,当地老百姓为了避
开温室大棚香瓜集中上市的矛盾,一些人开始用简易的塑料大棚来延后栽种香瓜。
塑料大棚和温室大棚在搭建时也有很大的差别。由于塑料大棚的保温效果不如温室大棚,所以冬季不能栽种香瓜,然而周云山在塑料大棚里栽种香瓜是有他自己的盘算的。塑料大棚不仅搭建成本比温室低很多,而且由于生长期内积温较高,产量要比温室大棚高出一千多斤,更重要的是,塑料大棚的香瓜刚好填补了温室大棚的香瓜卖完后市场上没有瓜卖的局面。
周云山在塑料大棚里顺风顺水地栽了两年的香瓜,可是他第三年继续在同一块地里栽种香瓜时,却碰到了一个让他困惑的问题:香瓜苗莫名其妙地死亡。这个问题,其他种植户也遇到了。
经过反复观察和试验,人们终于弄清楚了香瓜死亡的原因:在同一块地里连续栽种香瓜容易造成病虫害。在弄清原因后,种植户们摸索经验,借鉴原来温室黄瓜的嫁接方式,利用黄瓜根系发达、抗病力也比较强的特性开始嫁接,从而成功地解决了香瓜在温室里不能连茬种植的问题。由于不存在技术上的难题,再加上效益好,所以现在全县的香瓜种植面积达到了十万亩左右,年产量在三亿公斤以上,每年能为老百姓带来十个多亿的收入。
靠臭豆腐闯天下的李宝清
火起来的臭豆腐生意也让李宝清走上了曲折的扩张之路。他在小店里增加火锅项目,却得不到顾客的认同,最终惨淡收场。李宝清不甘心,又租了一间150平方米的店面,想将吃正餐和吃小吃的顾客一网打尽,面对每天亏损10%的营业额,他再次感受到了创业的艰辛。
历经几次失败,李宝清领悟到生意的真谛:不以店大取胜,而用集群小店赚钱。夫妻俩用开小店、多布点的方式成功抢占了南昌的特色小吃市场。现在,他们的第276家臭豆腐店已经开业。
从借钱创业发展到几百家加盟店,从一文不名到成为“南昌市青年创业自强奖”典型人物,李宝清和妻子熊娟英只用了短短几年的时间。迅速累积的财富和纷至沓来的各种荣誉,让李宝清的发展野心迅速膨胀,他要打造一个有影响力的微型小吃连锁体系,并计划把总部搬到北京。
2007年7月,李宝清打算在北京人流最旺的王府井开一家旗舰店,可那里一个两米宽的摊位年租金就要几十万元的现实,让原本满怀信心闯荡京城的李宝清茫然失落地回到了南昌。之后不久,他见到了南昌市创意产业协会会长孔炯,孔炯给了李宝清一个建议:“到中等城市去,你的投资少一点,盈利也就相对来说好一点,你将来做的更大了,资本更雄厚了,才可能再进***大城市。”
于是,李宝清决定继续立足江西,向下一级城市发展加盟商,收取加盟费和品牌使用费。2007年7月底,李宝清参加朋友的聚会,认识了李爱,在萍乡经营酒店的李爱对李宝清的发展计划很感兴趣。
萍乡是江西11个地级市中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万元的3个城市之一,在萍乡市开一个二三十平米的小店,每个月的房租才1000多元,李宝清决定将总部设在萍乡市。李爱作为萍乡市的区域,除负责经营萍乡市的样板店外,还协助李宝清发展加盟店,所得的加盟费按比例分成。这年8月,两人合作的样板店在萍乡市北桥路开张。
臭豆腐店开张后,他们推出的特色小吃仍然以油炸臭豆腐为主。然而,开店后的一段时间内,油炸臭豆腐的销量并不大,这让李宝清很郁闷。有一天,店里的员工发现一位女顾客吃臭豆腐的方法很特别。她每次来的时候都是要一碗白开水,把豆腐放到白开水里面,再放点调料,加点萝卜干,然后搅匀。这位名叫文竹萍的客人告诉李宝清,萍乡人有吃涮涮锅的习惯,吃东西总喜欢带点汤水。她喜欢吃臭豆腐,却又怕上火,于是就想出了这个办法。
李宝清和妻子就开始做各种试验,制作适合当地人口味的臭豆腐,但刚开始并不顺利。一次,熊娟英在家里用香菇炖鸡汤,觉得香菇味道很好,顿时有了灵感。她用香菇腿又试了一次,把香菇腿加上萝卜干,煮一下就衬托出臭豆腐的味道来了。香菇腿经过泡、煮以后,也入了味,很好吃。一周后,李宝清推出了他们的新产品――水煮臭豆腐。吃水煮臭豆腐的人比吃油炸臭豆腐的人要多很多,生意自然红火起来,仅三个月的时间他们就在萍乡市开了13家加盟店。
李宝清的每家店面积都不是很大,最大的也不超过30平方米,在他看来,小就是他们最大的特色。装修成本、房租、采购成本、工资成本都比较低,而且可操作性比较强。所以他建议没有经验的人在创业之初都要做小店,就做二三十平方米的,容易做,也容易成功。
这种开小店、低成本的运作模式,正好符合那些小本创业者的投资心态,这也是李宝清的臭豆腐能够快速扩张的法宝之一。
臭卤水是李宝清赚钱的另一个渠道。臭卤水是炮制臭豆腐的核心原料,为了让各加盟店的臭豆腐品质跟总部的一致,所有加盟商的臭卤水都由李宝清制作好后统一配送。加盟商经营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李宝清这部分的收入,因此出点子帮助加盟商经营好臭豆腐店,也能间接地增加自己的收入。
李宝清的经营策略和技巧比较多,他的店在前期的促销方式一般都是捆绑式。这是为了迎合消费者的捡便宜心理,比如臭豆腐定价4块钱一份,另外还赠送一碗黑白凉粉和一碗绿豆稀,让顾客觉得好吃而不贵,而且还解馋,从而拉动了顾客的消费。
另外,李宝清的豆腐店里,操作间在外面,里面还少摆了几张桌子。李宝清解释说:“操作间放在门口,只要豆腐一炸出来,远处的位置都能闻得到味道,就把顾客吸引过来了。另外有好多人怕身上有味道而不愿意进去,就站在门口,哪怕只有两三个人,也有排队的感觉,人气就很容易出来了。”没想到,看似不经意的门店设计,为臭豆腐店赢来了不少的人气和生意。
开臭豆腐店选址很重要,必须要考虑门口的人流量、周边的消费业态、店面朝向等多方面因素。李宝清选址用的是“傍大款规则”。要有存在十年之久的娱乐场所,这是第一个大款;有大型的超市,这是第二个大款;第三个大款就是要有大的酒店。依托这些人气大、消费指数高的大款,就是依托它的人气,这就是傍大款模式。
凭着多年积累的经验,李宝清夫妇摸索出了一整套臭豆腐店的运营模式,并成功地将这种模式不断复制,从省城到地级市再到小县城,越往下走,发展的空间越大。
李宝清在创业上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适合的就是最好的,适合别人做的不一定适合你自己,要根据自己的特点来考虑。在小店创业之初要做好心理和物质两方面的准备,还要充分考虑风险性,脑袋一热想发大财的人是绝对不适合的。另外,手里没有资金而找人借钱创业的人,因为创业心理压力太大,弄不好就会崩溃。还有就是贪大求全的人也不适合创业。
除了自己的经验,李宝清的成
功还与当地的创业环境密不可分。2005年,江西省提出全民创业的发展思路,为创业者提供***策和资金上的支持。南昌市对创业有很多支持和鼓励***策,每年有1000万资金用于对全民创业的支持。李宝清就是整个南昌市创业大环境当中涌现出来一个典型。
轮椅上演绎财富传奇
2004年5月10日凌晨3点,杨维萍突然接到荣成养殖场的工人打来的电话,一个客户要购买大批量的海参苗,由于投放海参苗对水温的要求非常高,客户要赶在天亮之前投入参池中。杨维萍放下电话,就匆忙出门了。为了赶时间,出租车司机开到了时速100公里。杨维萍一边赶路一边与工人联系,催促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海参苗打捞出来。就在这时,意外的车祸发生了。
从此以后,杨维萍下肢永久瘫痪,再也无法站立,一向要强的她绝望了,家里人怎么也无法接受这个现实。杨维萍躺在床上,生活不能自理,需要时刻有人在身边照顾她。她十七岁的女儿杨扬在济南的省体工大队练习跆拳道,可自从母亲受伤后,她就回到烟台,开始了照顾妈妈的生活。
在身体遭受重创的同时,杨维萍的事业也受到了打击。养殖场里的工人听到她瘫痪的消息,都离开了养殖场,投入80万元的参苗只卖回8000元,损失惨重。
为了女儿,为了自己的家,她必须闯出一条路来,杨维萍决定从头再来。仔细分析了自己的身体条件后,她打算拾起老本行,继续从事海参苗养殖。 杨维萍有一手育苗、保苗的绝活,这是个技术活,对体力的要求不高,可以在轮椅上指挥别人干活。杨维萍想把闲置的70亩海参池子再利用起来,可前期的投入至少需要30万元,她想到找人合作。
可跟以前熟悉的朋友谈起生意来,杨维萍却再一次遭受了打击,她一次又一次地被拒绝。杨维萍没有放弃,继续给以前的客户打电话,带人去看池子,可是始终没有人愿意合作。
走投无路的杨维萍只好向自己娘家亲戚寻求帮助。东拼西凑,杨维萍终于筹到40万元钱,她用这些钱全买了海参幼苗,投到参池中。要想把海参苗培育成成品参,育苗、保苗是参苗养殖的重要环节,这个阶段的海参苗要得到精心呵护才行,对技术的要求相当高,不过这对杨维萍来说是小菜一碟。
2006年11月,杨维萍开始出售海参苗,仅用了一年的时间,就赚了50万。赚的钱除了还账之外,杨维萍又承包了烟台市牟平区云溪村的一个养殖场,买回参苗来进行保苗。
养殖海参苗,饵料可以说是决定其生死的命脉,一旦投放的饵料的数量、质量有丝毫闪失,便会殃及整个参池的参苗。杨维萍在实践中摸索出一套方法,根据海参的生长阶段配料。她的饵料营养高,海参吃后抵抗力增强,大大提高了海参苗存活率。
一般来说,养殖户都在市场上直接购买现成的海参饵料,并不知道它怎样配制。杨维萍觉得可以出售自己配制的饵料,同时向购买饵料的客户提供技术服务,指导客户如何育苗、保苗。尽管身体不方便,但是杨维萍还是会坐着轮椅去客户那里了解情况,给客户传授需要注意的各种问题。
经过四年的发展,如今仅仅技术服务一项,杨维萍每年的收入就在50万元以上。
杨维萍的饵料很受欢迎,在圈里小有名气,甚至有人想出高价买断她的饵料技术。刘宗安是杨维萍的一个大客户,在购买过她的饵料后提出,希望能与她进行技术交流,合作入股,建立饵料厂。刘宗安看重的就是杨维萍的技术,经过多次协商,两人达成协议,决定合作办厂,杨维萍负责饵料中精料的配制。
杨维萍的事业蒸蒸日上,她说:
“不管创业路上条件多艰苦,我都跟我女儿说,这是暂时的。反正我对自己挺有信心的,我总会想起一句歌词: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
睡“软床”的猪
养殖户李守吉也有着同样的困扰。2006年11月,他从福建省莆田市学习了一种叫“生态养猪法”的新养猪模式。
回到了沂南后,他花费6万元把猪圈拆了一排,改造成新猪圈,还买来了锯末、稻壳堆在了新猪圈里。李守吉学着人家的样子,把发酵后的锯末稻壳铺开到80公分厚,晾24小时,就在上面养上了猪。
没过多久,这件事情就在周围的养殖户中传开了。听说李守吉把养猪的水泥地换成了锯末稻壳的软床,都来看热闹。可看过以后,却都摇头。“原先用老办法养猪,它已经习惯了,趴在这个里头不更脏吗?有猪屎什么的,怎么分解它,一弄两个月,这个猪屎到哪里去?…风险太大,万一不成功,这个投资可是相当大。”……质疑声四起。
其实,不仅仅其他养殖户对此生疑,就连李守吉自己都没有那么大的把握。说实话,这趟漳州之行,李守吉只是看到了个新鲜的养猪方式,了解了其中的各种好处,要说自己实行会怎么样,他心里一点底都没有。
李守吉提心吊胆地养了三个月,用新方法养的猪终于出栏了。他想把自己的猪卖个好价钱,就找到了过去来抓猪的老主顾,屠宰厂老板邹金辉。邹金辉听李守吉一说,也对这种猪感到很好奇。他原以为这种猪肉和普通猪肉没什么区别,不过宰杀之后,邹金辉看出了不同:李守吉的猪肉质比较好,而且出肉率比较高。
原来,经过发酵的垫料当中含有一定比例的有益菌,可以把一部分垫料有效转化为带有甜味的菌体蛋白质,生猪在吃了饲料以后,也会舔食一部分垫料,其中的有益菌和粗纤维,有利于净化猪的肠道,促进营养吸收,从而提高了出肉率。
于是,邹金辉马上和李守吉签了合同,长期收购他用这种方法养出来的猪,并且给他每公斤高于市场价1元的收购价。
看到李守吉用这种新办法养猪能卖出高价钱,原来对李守吉有质疑的养殖户也改造了自己的猪圈,采用新办法养猪。李守吉带回来的新养猪方式引起了沂南县***府的重视,觉得这个办法不错,因为猪的养殖环境很好,养出的猪肉品质也很好,就在全县推广这种养殖法。
使用生态养猪法养猪,垫料在不断发酵的过程中散发出来的热量使其表层温度达到25℃~30℃,即使在冬天,猪圈里的温度也能达到15℃~20℃,让猪能够安全过冬。而且,猪的排泄物又能被垫料里的微生物分解,一年四季,猪圈里都没有异味。这样,就不用水冲刷地面,不但能够节省90%的水,还能节省人力。原本一个人的能力只够养殖100~120头生猪,现在一个人就能养殖500~800头。这种生态养猪法,还让生猪上膘快,比传统养猪法快12天左右,一年能多养一茬猪。养殖户们看到了生态养猪法的更多好处。
现在,不仅这样养出来的猪受欢迎,就连养猪的垫料也被人盯上了。这些垫料经过三年的使用后,成了上好的有机肥,是种植有机蔬菜的最佳选择。现在,李守吉的垫料已经被沂南县的有机蔬菜生产厂家以每吨1000
元的价格预订了。
目前,沂南县已经投入生产的生态养猪场有53家,年出栏量有30万头。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生态养猪法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为金豆子找到新点子
王全欣历经10年磨砺,在资金和市场的双重考验下,把这种方便食品打进当地的超市,和众多的品牌快餐面比肩而立,并通过物流公司发往外地市场,而且在农村的集市上同样引人关注。吃着有营养,送出去有面子,王全欣的一品三吃迅速在城乡打开销路,到2005年10月,生产量达到每天3000盒。
可是2007年,王全欣却转行做起了豆腐生意。原来,2006年市场发生了巨大逆转,他的一品三吃方便快餐遭受釜底抽薪,生产需用的主要原料――黄豆的价格一路上涨,使他的生产利润被侵蚀,一度到了微利甚至亏损的边缘。如果自行提价,将会失去市场。要想赢利,只有扩大规模、降低成本,而王全欣已没有资金再投入了。唯一能指望的是黄豆价格能往下降一降,于是他三天两头地跑粮库,却往往看的多,买的少。
到2006年年底,王全欣一再缩减豆子购买量,脸色也一天比一天沉重。就在这期间,一个小伙子引起了王全欣的注意。他也常来买豆子,但并没有像王全欣那样阴着脸。都是来买豆子的,他的表情怎么与自己不一样呢?王全欣一打听,才知道这个小伙子是个做豆腐的,名字叫马飞。马飞的家在许昌长葛市的坡胡镇,家里请了一帮人,一天能做10多个豆腐,这个量在当地已经是数一数二的了。
做豆腐是个累活,需要起早贪黑,当地的年轻人宁可出去打工,也不愿做这种小本生意,因此做豆腐的都是些上了年纪的人,忙活一天也只能做一两个豆腐。市场天天要消费,而做豆腐的人却越来越少。更触动王全欣的是,豆腐不像一品三吃那样需要昂贵的包装和各式各样的口味,营销成本低,何况豆腐的卖价可以随行就市,很容易化解黄豆涨价的压力。马飞年轻、懂技术,而且有销售队伍和市场,虽然不大,但总比没有强。在他的基础上做得再大一点会是什么效果呢?此时,王全欣的方便快餐生产已陷于停滞,他有了调转方向、与马飞合伙做豆腐的想法。
而在马飞的心目中,小作坊豆腐很难做大,听王全欣说做豆腐能成规模,每天做到几十、上百个,觉得怎么也比现在强。于是,两个都想把豆腐做大的人走到了一起。双方各拿出10万元启动资金,选中了一处约200平方米的闲置厂房,要做有别于传统的规模化生产。这个厂房在原来马飞的豆腐坊附近,周边的环境和他的人员、客户群体都比较合适。环境也不错,有利于保证豆腐的卫生,而且房租便宜。2007年春节后,豆腐场开业了。
豆腐场所在的坡胡镇,个体企业发达。全镇5万多人口,有375-多人农忙过后在附近打工,这是前些年从未有过的新变化,很多农民吃菜从自种自吃逐步转向购买,其中豆腐的购买率很高。可是豆腐生产大多停留在一家一户的手工作坊,产量很低。农村消费市场的变化,坚定了王全欣把豆腐做大做强的信心。
不过令他们没想到的是,这个豆腐场居然被当作外来投资,受到了当地几级***府的关注。当地***府从卫生环保、提供就业、增加税收等几方面的考虑,给王全欣开了一路绿灯。
要实现将豆腐做大做强的目标,出路只有通过机械化生产来***人力。为节约资金,他们能做的自己做,做不出来的再去买,各个工序之间按照高低落差,进行管道连接。
首先解决的是怎样提高磨浆的速度,他们一次性安装了三个磨,让上一个磨的出口连接下一个磨的人口,这样可以连续磨浆,一次完成。可按下来,王全欣一心想提高效率的想法卡了壳:煮浆的速度远远赶不上磨浆的速度。传统的煮浆法,大多采用大锅、柴灶加猛火。豆浆未熟的时候容易溢出锅外;浆煮熟了,锅底又总有一层厚厚的焦糊状锅巴;更关键的是耗时耗力。
2007年4月的一天,马飞回家吃饭,妻子用高压锅熬八宝粥的做法使他来了灵感:能不能把煮浆环节放进一种封闭的容器里去完成呢?马飞知道王全欣原先接触过机械,也认识不少能工巧匠,于是他们找来师傅,加工出五个相通的、大小不一的桶型罐,通过注入蒸汽,让豆浆从一个罐自然溢到下一个罐。在解决了连续煮浆锅这个关键环节后,后面的小问题就变得迎刃而解了。
花钱不多,效果很好,传统的依靠人海战术和土工艺的办法在这里已不见踪影,做豆腐全部实现了定时、定温、定量,形成了源源不断的生产能力,这在传统的豆腐坊是不可想象的。
王全欣的豆腐果真与别人的不一样。压制紧密、含水分少,成了市场上一个最大的亮点,卖得非常红火。在销售方面,豆腐场早上做批发,主要给附近的农贸市场,其余大部分都属于零售。每天生产的近200个豆腐,可以不费力地销售出去,并在周围自发形成了一个稳固的销售群体。到目前,已有20多个人来定时取货、送货。农村的小超市、县城里的饭店等等,都到王全欣这里来批发豆腐。
回想起过去,王全欣说:“其实真做起来,并不见得像我们想的那样复杂。比如我们这个机器,刚开始也是一头雾水,但我们利用并借鉴周边的其他设备,经过不断的改造和琢磨,发现做起来也不是很难的事。有一种说法就是;做,不见得成功;但是你不做,永远都不会有成功的那一天。”
对于市场竞争问题,王全欣也有自己的看法:“做企业的不能说是你死我活,我们应该换位思考,因为大家都想富裕。一些小作坊,他们本身在农村做,对农村市场熟,而我们正想开拓农村这块市场,如果把他们拉过来,我们大家就都能赚钱,形成一种共生共赢。”
王全欣在一品三吃方便快餐上意外受阻,却在平常的豆腐生意上独具慧眼,开辟了一个新的财源,实现了他的二次创业。
小汤包里的致富道
2000年,陈庆松在上海的包子铺因为城市拆迁关了门。偶然之间,他来到了浙江省绍兴市。在一家集贸市场的门口,陈庆松开起了包子店。周围的商户对于这个外来的小伙儿充满了怀疑,以前也有人在这个地方开过包子店,由于南方人大多吃米饭,所以都因为生意清淡关门大吉了。不过,陈庆松的汤包与别人的不同,皮薄、有韧劲,汤水充足,不多不少吃一口,正好把汤水吃完,他的汤包渐渐被绍兴人接受了。
一年过去了,陈庆松一算账:5毛钱一个的小汤包为他赚到了30万元。陈庆松在绍兴开包子店一年赚到30万的消息,迅速传到了安徽老家,每一次的口耳相传,都将陈庆松说得更加传奇。
从2004年开始,先后有100多个亲戚、老乡来到绍兴投奔陈庆松,跟着他学会手艺之后,也在绍兴开起了包子店。老乡们跟着陈庆松做汤包赚钱,按道理他们和陈庆松之间的关系应该非常融洽,可双方却曾发生过矛盾,因为陈庆松要老乡们统一更换招
牌。
一直以来,陈庆松对于老乡的店都是帮忙,突然要对他们进行管理,全是因为当时他有了一个新的想法:发展汤包加盟店。这个想法和一个叫周波的绍兴人有关。那个时候绍兴的包子店很杂很乱,各有各的牌子,让人搞不清楚到底哪家店比较正宗、比较好。周波在买早餐的过程中打听到,这些店都是陈庆松一个人带出来的。
经过近一年的交往,陈庆松和周波各出资50%成立了公司,陈庆松担任总经理,周波出任营销总监。在周波的建议下,陈庆松决定发展加盟连锁,他还用“老台门”这个有绍兴地方特点的名字重新注册了商标。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绍兴对外来创业者提出了“新绍兴人”的要求。绍兴市***府副秘书长寿炳尧表示:外来创业者在绍兴有很多,但许多人都没有像陈庆松一样找到绍兴的优势和特色。双方需要找到一个共同点、结合点,这样有利于绍兴的发展,也有利于这些创业者提升自己,进一步做大规模。
按照陈庆松的规划,首先要改变老乡们各自为战的局面,统一换上公司注册的招牌,但他没有想到,这会在老乡中引起一场风波。
从2007年开始,在陈庆松的劝说下,一部分老乡开始使用陈庆松免费提供的统一招牌,但是有的人对于陈庆松提出的统一装修店面、提高卫生档次的要求一直拖延着。陈庆松也曾对一些人进行管理,但是他遇到了来自各方面包括老家人的压力。无奈之下陈庆松只得自己出钱给一些迟迟不行动的亲戚老乡装修门店。
陈庆松做的汤包好吃,关键就在于馅料上。但是一些人总是会在工艺上出现偏差,甚至会偷工减料。陈庆松要进行整顿。做馅儿是件辛苦活也是技术活,现在陈庆松要统一管理,于是有人提出要陈庆松统一提供馅料。
很多人都会做汤包,可是这些汤包大多是用没有发酵过的死面,陈庆松能用发酵后的面能包住汤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而更为关键的就是馅料的调料包,把陈庆松秘制的调料放进汤包,肉没有腥味,吃起来很香。于是,决定包子口味最关键的调料包也由陈庆松自己配置后统一发放给加盟店。
通过配送馅料来统一包子的口味,陈庆松觉得还是划算的。从此,他开始给老乡们配送馅料,一斤馅料只收两三毛钱的加工费。陈庆松通过统一配送馅料,控制住了包子最关键的口味问题,同时也在送馅料的过程中发现了新的商机。
当时陈庆松并不想赚老乡的钱,但是原材料配送过程中他发现,配送量越大,利润就越大。原材料以前10斤是12元钱,现在要1000斤就便宜了,无形中就有了利润。馅料一家一天10元钱,100家一天就是1000元的纯利润。
老乡的包子店慢慢走上了正轨,随着周波的营销和推广,很多外地人找陈庆松学艺,而这时的陈庆松力不从心了。在周波的建议下,陈庆松把包子店交给亲戚打理,自己成立了培训中心,把做包子的技术进行量化,按照统一的标准对学员进行培训。对每位学员,陈庆松收取8000元的技术培训、商标使用等费用。按照自己的经验,陈庆松把培训分成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层次,从和面到包馅他都会亲自传授。现在在陈庆松的培训中心里,长期有几十个学员。
做汤包是小本创业,对于来学习的人,陈庆松也一直建议像他在绍兴一样用小投入,只开十几平方米的小店。他认为投资越大,风险就越大。
陈庆松的加盟店发展得很快,但其中也会出问题。杨继涛是山东临沂市最早开设汤包店的人,但现在他的包子店已经关门了。原来北方人的习惯是坐在店里面吃,他把炉子放在屋里,顾客没有地方坐着吃包子,搬到外面城市管理又不允许。无奈之下,杨继涛只得另外寻找地方开店。而在绍兴,顾客都是拿着包子走着吃。有了杨继涛的教训,陈庆松和周波也开始了新的思考,就是开店要因地制宜、因人制宜。
截至2008年3月,陈庆松已经在全国发展了800多个店铺。陈庆松也作了个统计,在他的加盟商当中,10%的店亏本了,还有10%的店没开,30%的店余利不是非常丰厚,还有30%的店应该是余利非常好的,还有20%的店是顶尖的。顶尖的,意思是一年能赚三四十万。
从一无所有到现在身价过百万,在绍兴创业这八年,陈庆松认为有三点最为关键:一要心地实在;二要心态好;三要把自己的承诺兑现。他经常用三句话教导自己的员工:要有良心,要实在,不能偷工减料;一定要换位思考,卖这个产品给别人的时候,你要自己能咽得下;把服务做好,要经常笑。只有这样,才能留住顾客,把店开好。
每天都有人来找陈庆松学艺,每天也会有人毕业。当他们在和陈庆松合影告别的时候,总会展露出灿烂的笑容,希望他们能把笑容永远保持下去。
一枚鸽蛋卖一万
杨天佑的小魔女现在寄养在南京一位很有名的台湾信鸽爱好者曾国辅的鸽舍里。之所以把小魔女放在曾先生这里,是因为他心中还有一个更大的财富计划。
其实在几年前,杨天佑还是一个养鸽子的外行,他本来是一个裱画师,手头也有不少闲钱。2002年秋天的一个下午,他跟几个养信鸽的朋友闲聊,因为一时要强而与一名鸽友做了个约定,两人报名参加了第二年春天徐州市鸽会举办的第一场正式鸽赛,看到底谁的成绩更好!
在第二年的比赛中,刚养鸽子的杨天佑还真的赢了对手。但他没想到,很快就有人找到他,要高价买他的参赛鸽。他突然琢磨过来一个赚钱的门道――何不把目光盯准这些信鸽爱好者,靠养鸽子来赚钱?几个月来买鸽子的经历告诉他,只要鸽子在大型比赛中取得过好成绩,这只鸽子的子代、孙代,甚至它的同辈都能卖上个好价钱!
在他心中,鸽子要飞得好,血统是第一位的,于是他拿出十几万元买进了一些血统优良的种鸽。因为舍得投入,杨天佑很快搜罗到了一些名门之后。不久,又到了市鸽会举办的秋季500公里鸽赛的日子,杨天佑将自己的13只鸽子送到集合地点,他对自己的鸽子充满了信心。
鸽子交给组织者后,会由专人带到外地,第二天清晨放飞。放飞的当天下午,杨天佑特意叫来好朋友,跟他一起等鸽子归来。但这次,鸽子让他们失望了。
第二天,他的13只鸽子只有8只归巢,其余5只再也没有回来。这时候他才相信了鸽友们坚信的那句话:“好鸽子必须有好血统,但血统好的鸽子不一定能飞出好成绩!”
中短距离鸽赛举办得多,参与者也多,而当地养了几十年信鸽的大有人在,在激烈的竞争中杨天佑很难占到优势。但2000公里以上的超远程比赛过于艰苦,江苏省3年才举办一届,而且超远程赛鸽的市场也处于低潮期。杨天佑决定转向发展超远程信鸽。
杨天佑的好朋友崔林养信鸽已有二十年,对如何挑选信鸽有独到的眼光。在崔林的帮助下,杨天佑繁育出
了一批适合超远程比赛的鸽子。他开
始有计划地训练它们,甚至不让鸽子回巢,尽量让它们多在空中飞翔一点时间。为了训练鸽子方便,他甚至把自己的车换成了后备箱空间较大的多功能休闲车。
此时,杨天佑总共已经有了500多只信鸽,除了一部分用作种鸽,他几乎每天都会让他的鸽子运动员参加统一训放。如果训练时间不够,他自己还要加训。
既然目标是超远程,那么如果训练时能到更远的地方放飞,自然对锻炼鸽子的耐力大有好处。但路程太远没有训鸽的人去,自己去成本又太高,他想出了办法:参加比赛。杨天佑说:“人家交10元参赛费,我交5元。我训放,不计名次,我就只要掏一半的钱。”
冬去春来,转眼间这批鸽子已经两岁了。杨天佑两年的努力能否换来信鸽事业的起飞,终于到了揭晓答案的时候。2007年6月19日,是江苏省信鸽协会***哈密超远程鸽赛放飞的日子,在共3465羽参赛鸽中,有属于杨天佑的4羽。
养了50多年信鸽的张继祥老先生是徐州市信鸽协会的会长,作为这次比赛的参赛者和组织者之一,他深知这次比赛的艰苦程度。
从哈密到徐州2000多公里的路程对信鸽来说意味着什么,杨天佑心里同样清楚。信鸽是靠地球磁场进行定位并辨别方向的,所以它们的飞行路线通常并不是直线。如果鸽子飞的是直线,可能会遭遇大量猛禽;如果往北一点穿越内蒙古,必须得穿过数百公里沙漠地带,当天飞不出来,就会渴死饿死在茫茫大漠里;而如果往南一点,则是青藏高原。
正如杨天佑之前预想的一样,这次超远程鸽赛的受关注程度远远超过以往任何一届。
10天过去了,鸽子依然没有回来。信鸽飞行路线上的很多地方却普降大暴雨,杨天佑甚至觉得,只要有一只鸽子能活着回来就是最大的安慰了。
6月30下午,一只陌生的鸽子出现在了杨天佑的鸽舍里。经过仔细辩认,他确定这就是他放飞哈密的4羽信鸽之――小魔女!在全省参赛的3000多羽信鸽中,最后归巢的只有20多羽,徐州市归巢信鸽只有两羽,杨天佑的小魔女获得了全省亚***的好成绩。
小魔女一战成名,很多人出重金向杨天佑求购,但他绝对不卖。求购小魔女不成,很多人就转而要买小魔女的蛋,并开出了一万元一枚的高价。但即便这样,也不一定买得到,因为信鸽通常每月只能下两枚蛋,要买的人太多,肯定是供不应求。
短短几个月时间,小魔女的蛋已经让杨天佑净赚7万元。因为小魔女的带动,他养的其它鸽子的价格也水涨船高,出售100多只鸽子,就比过去多赚了近30万元。
对于现在的热销状况,杨天佑并不满足。因为无论是小魔女下的蛋还是他棚里的鸽子,都是有限的,要想获得更高的效益,只有在单价上下功夫。所以,他把小魔女放在南京的台湾鸽友曾国辅那里,让小魔女去“试婚”。现在跟小魔女在一起的,就是曾国辅最钟爱的信鸽之一。如果小魔女的后代能飞出更好的成绩,到那时它的蛋也许就不止卖一万元了。
现在小魔女已经配种成功,不久之后就会产蛋,而杨天佑也给他棚里剩下的100多对种鸽,设计好了同样的精品路线。
只因养着吃鱼的鱼
这个庞大的基地,一年最少可以给段云凯带来2000多万元的收入。段云凯原来是经销鱼的经纪人,销售这些鱼全都是通过五湖四海的经销商,他们遍布大半个中国,衍生出庞大的销售网。段云凯能走到今天,还得感谢他做鱼经纪人的经历。
八年前,段云凯走南闯北,靠卖鱼挣钱,到鱼场收购的鱼,再卖给各地的水产市场。湖南淡水鱼资源丰富,段云凯的生意很好,常年在全国各地奔波。
一次去重庆卖鱼,段云凯无意中发现了一种叫大口鲶的鲶鱼,因为刺少而走俏重庆等地的水产市场。
当时养殖大口鲶的人比较少,市场缺口大。南县靠近洞庭湖,适合养鱼,段云凯盯上了这个项目。2001年,他在乌嘴乡包了140亩水面,结束了到处奔波的日子。2002年4月,段云凯从广州买进鱼苗,开始养殖鲶鱼,就等着上市时能大赚一笔,但没想到,在养殖上他栽了一个大跟头。
他养殖的大口鲶鱼,属于凶猛的肉食性鱼,主要以小杂鱼作为饵料。南县附近就是洞庭湖,多产野生淡水小杂鱼。段云凯对饵料来源非常自信,往往是到农户那里收购小杂鱼。可是刚过一个月,段云凯却发现,饵料不管怎么收都不够了。
原来,一斤小鱼在市场卖3到4块钱,收购作饵料的小鱼价格在七八毛左右,只有很少一部分小杂鱼是当作饵料用。大口鲶生长极为迅速,对于饵料的需要量很大,特别是到了六七月份的生长高峰期,每天都需要大量的小杂鱼作为饵料。
这是段云凯疏忽的大问题,接连几天收不够需。要的饵料鱼,鲶鱼没有食物就咬食同类。段云凯为此心力交瘁。
这时一个朋友的到来,让饵料鱼的问题出现了转机。朋友欧阳学中来到段云凯的鱼塘,得知他的情况后,记起浙江台州海洋渔业资源丰富,说不定会有需要的饵料。
不久他俩就奔赴台州,那里果然有很多饵料厂商,主要是用海鱼作为商品饵料鱼。他们找到一家大的供应商,段云凯当时就要了几万斤的饵料。后来段云凯与这家厂商建立了长期供货联系,每三天往基地送一次饵料。
不过饵料虽然找到了,问题也随之而来。在大口鲶喂食高峰期,一天光饵料就要几万元,而这样的高峰期要维持三个多月,加上不间断的长途运输的路费,段云凯每天都面对着巨大的资金压力。
段云凯想在饵料丰富、价格相对便宜的春天多储存一些,以缓解高峰期带来的压力,保证饵料的供应。在台州考察后,段云凯建了一个500吨的冷库,用来储备鱼的饵料。他只需在年初给饵料厂商一个计划,然后把定金付过去就可以了。
2002年,段云凯养殖的鲶鱼开始上市。湖南淡水鱼丰富,鲶鱼的需求量小,价钱也相对要低,段云凯在当地找不到合适的客商。他想起了原来经销鱼时,湖北的需求量最大,便把目光盯在了武汉市场。
武汉市白沙洲农产品大市场,是华中地区最大的淡水鱼批发市场,水产日交易量达150万公斤。段云凯在这里找到老关系户韩安平,韩安平一天的销售量都在四五万斤左右。由于段云凯鲶鱼的养殖量少,韩安平只是答应在货不够的情况下,再让他送货上门。
没过几天,段云凯就从湖南拉来了几千斤的鲶鱼。没想到很受客商的欢迎,货一到鱼档就被抢购一空,那之后,段云凯的鲶鱼都供应给韩安平。韩安平从段云凯那里拿鲶鱼,小批发商再到韩安平这里批发。
白沙洲的鱼档聚集了全国各地的经销商,原本应该松一口气的段云凯却高兴不起来。他觉得好不容易找到大的销售对象,自己却只能供应几千斤的鱼,卖得再好,也只是小打小闹。想到不能在这个大市场中分一杯羹,他心里充满了挫败感。他做梦都想把市场做大,哪怕只是全国几分之几的市场也好。
在全国市场占有一席之地,短时间很难办到,段云凯的雄心壮志,在他养殖鲶鱼的第四年得以实现。
2004年,段云凯在南县中鱼口乡承包了1800亩荒废的水面,这件事轰动了整个乡里,一个养鱼户要开发一个荒废的湖,到处都是质疑。顾不上流言蜚语,段云凯向银行贷了款,2005年春天,他开发出了1800亩鱼塘,用这片水面养殖鲶鱼100多万斤。到鲶鱼上市的时候,段云凯又一次上门找到韩安平。他告诉韩安平,养殖基地有1000多亩,希望他可以销售80%的鲶鱼。韩安平需要鲶鱼的量大,欣然接受了段云凯的要求。
可是没过几天,韩安平却给段云凯打电话,买鲶鱼的数量要减半。段云凯一听有些急了,火速赶到武汉,到那之后才发现,韩安平销售的鲶鱼已经被另一种鱼取代。韩安平告诉段云凯,现在价格最高的并不是鲶鱼,而是同为肉食性鱼的黑鱼。
段云凯在白沙洲住了下来,每天观察来往的客户,从星期一到星期五,黑鱼的价格都在涨,卖到了8块钱一斤。
市场瞬息万变,段云凯觉得只养一个品种风险太大,黑鱼和鲶鱼都是吃饵料的鱼,自己基地的条件成熟,养殖黑鱼是不错的选择。
2006年收获季节,段云凯一共养殖了黑鱼和鲶鱼200万斤,如此大的规模吸引了很多客户上门买鱼。段云凯在鱼塘接触各地的客商,灵活掌握着市场的微妙变化。他从客商那里打听到鲈鱼养殖成本5元多,一斤却卖到13元左右。于是今年段云凯用了160亩水面开始养殖鲈鱼。
现在来段云凯养殖场买鱼的客商,一次就能买走三种高档鱼,越来越多的客商慕名来鱼塘买鱼。他的养殖场渐渐上了轨道,陆续打开了重庆、成都、北京等地的市场,每天都有几万斤的鱼在全国二十几个城市的水产批发市场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