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细节描写是叙事性文学作品刻画人物形象的重要方法,细节描写中的手的动作对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人物失衡心理及矛盾情感具有独特作用。在泄露内心世界的秘密方面,手的动作表现最为真实直接。探讨手的动作细节描写艺术可以指导我们的文学鉴赏与创作。
关键词:细节描写 手 人物性格 失衡心理 矛盾情感
细节描写,一般是在叙事类文学作品里对最能表现人物性格、思想,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人物的语言、行动、事件的过程、景物的情状等所做的具体、生动、细致入微的描写。简单地说,细节描写就是对生活中的细小具体而又富有艺术表现力的环节和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写。常见的细节描写有外貌细节描写、动作细节描写、神态细节描写和环境细节描写。不论哪一种细节描写,其作用归根到底是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细节描写越生动,人物性格越突出,人物形象也就越鲜明,给读者留下的印象也就越深刻。
细节描写体现了作者的写作个性和独具匠心,文学作品中有许多传神的“手”的动作细节描写,这些手的一举一动自然完成了对人物性格、心理、情感的描画。
一、定格人物本来面目
《儒林外史》中,吴敬梓对土财主严监生的叙述基本集中于第六章,作者着墨并不多,然而对严监生每一件事的描述,都可以称得上《儒林外史》中的经典。读者们莫不对严监生临死前伸出两根手指头却迟迟不肯断气的场面印象深刻。关于这两根手指,相当一部分研究者认为它不能说明严监生的吝啬,而只能说明他的节俭,但和相反的论述材料相比,这种观点很缺乏说服力。
在严监生“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之后,“晚间,挤了一屋的人”,点明了时间,也预示着要发生重要事情,这两点都可以看作“桌上点着一盏灯”的理由,“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临死之前生命是痛苦的,“总不得断气”,却固执地不肯撒手西去,“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果然有所牵挂,不放心,侄儿和家人猜测他的心事,“有说为两个人的,有说为两件事的,有说为两处田地的,纷纷不一,只管摇头不是”。可怜的严监生,连病中都不舍得花银子吃人参,临死时还要承受不被理解的痛苦,承受失望、愤怒、焦躁和痛恨的情绪。他用尽平生的力量执着地伸着两根手指头交代后事,可见关系非同小可,最后,还是赵氏懂得他的心事,“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挑掉一根灯草,严监生“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一个临死的人,否定了别人所猜测的“两”的重大内容,仅仅是对他所认为的多余的一茎灯草而耿耿于怀。小小的一茎灯草竟然可以左右人的生死规律,多么不合常理。
解读这个细节的关键是故事发生的背景“晚间”和人物临死前。假设严监生的这一动作不是发生在他临死前,不是发生在应该掌灯的时候,那么他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就是应该称道的节俭了。但是,这两个假设都不符合文本实际,也不符合作者本意。吴敬梓用真实的、有悖人之常情的、典型的瞬间动作细节,夸张性地把人物的吝啬本性鲜明地展现出来,收到了讽刺鞭挞的绝妙效果,从而将严监生这一文学形象定格为中外文学史上著名的“四大吝啬鬼”之一。
二、展示人物失衡心理
《金锁记》是张爱玲最负盛名的中篇小说,能全面代表作者的创作才能和风格,其心理分析并没有采用冗长沉闷的独白,而是利用暗示将动作、语言、心理三者打成一片。作品中关于曹七巧的手的动作细节描写表现了人物的失衡心理,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曹七巧的出场深受《红楼梦》中王熙凤出场方式的影响,“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玳珍、兰仙、云泽、七巧以及众多丫环,一屋子的人,七巧知道“一屋子的人都瞧不起她,因此和新来的人分外亲热些,倚在兰仙的椅背上问长问短,携着兰仙的手左看右看,夸赞了一回她的指甲。”可兰仙不搭理她,她自觉无趣,“踅到阳台上来,抬起云泽的辫梢来抖了一抖。”讨人嫌的动作惹得云泽“啪的一声打掉了她的手”,七巧只得“把两手筒在袖子里”,笑嘻嘻地道:“小姐脾气好大!” 当季泽刚刚坐在他新婚的妻子兰仙旁边的时候,七巧就不由自主地走了过去,绕到兰仙椅子背后,两手兜在兰仙的脖子上,把脸凑了下去。兰仙表现出不满之后,七巧“只管拔弄着兰仙衣襟上扣着的金三事儿和钥匙”。她心里无处诉说的烦闷统治了所有的语言和动作,“一双手也不肯闲着,把兰仙揣着捏着,捶着打着,恨不得把她挤得走了样才好。”这下意识的动作展示了七巧微妙的心理:她爱上了小叔子季泽,她嫉妒兰仙的幸福,她恨兰仙,是兰仙抢走了她的幸福。作者没有依靠专门的心理剖白,而仅仅通过一系列的精妙细致的手的动作细节描写,将曹七巧已发生严重畸变的心理独到地表现出来。
总体说来,《金锁记》这一段所表现的曹七巧的心理,是一个由失落心态引发不断寻求解脱的行为,而又由寻求解脱行为导致心态更加失落的过程。得不到满足是造成失落心态的根本原因,季泽新婚是引发失落心态的导火线。当这种失落感无法排解时,就会造成心态的极度不平衡,而心态不平衡的一种常见表现,就是产生一些下意识动作。这些看似没有明确目标的动作,实质上是为了恢复心态平衡。根据心理学的研究结果,当人的感情、心态因某种原因而失衡时,生命本身就会自动生发出一种抵御不平衡以恢复平衡的力量,这叫作心理趋衡力。在这种趋衡力的支配下,人们往往呈现出一些看似无目的、但实际上目标明确,虽然无自觉意识、但却合乎心理逻辑的一些动作行为。只要心态平衡得不到恢复,这些动作行为就会延续。平衡的寻找是漫长的,曹七巧用了一生的时间都没有找到,失衡在延续,她亲手葬送了一双儿女的幸福,这是一个悲剧,张爱玲式的悲剧。由此看来,好的细节不仅能表现人物性格,还能展示人物心理,勾连前后,从而推动整个情节的发展。
三、放大人物矛盾情感
《活着》是作家余华最有影响的小说之一,讲述了地主少爷福贵苦难的一生,身边的亲人渐次死去,生命中难得的温情一次次被死亡撕扯的粉碎,悲剧的高潮是福贵机灵可爱的儿子有庆意外死去,读者禁不住泪湿双眼。作为悲剧的酝酿阶段,作者成功地描述了有庆对父亲福贵的微妙矛盾的感情,这种感情集中体现在“分糖”这一细节中。城里第一次开运动会,小学生徐有庆赢了初中生,跑了第一名,大胖子体育老师特别高兴,给有庆买了一把糖以示嘉奖。“有庆把大胖子给他的糖全放在床上,先是分出了三堆,看了又看后,从另两堆里各拿出两颗放进自己这一堆,又看了一会,再从自己这堆拿出两颗放到另两堆里。我知道他要把一堆给凤霞,一堆给家珍,自己留着一堆,就是没有我的。谁知他又把三堆糖弄到一起,分出了四堆。他就这么分来分去,到最后还是只有三堆。”有庆之所以在“分糖”这件事上难以决断,原因有三:其一,这堆糖是饥饿岁月里难得的食物,他舍不得独自吃掉;其二,这堆糖不仅仅是食物,还是有庆获得的荣誉,他对这荣誉非常珍惜;其三,也是最重要的原因,这堆糖怎么分,要不要分给父亲,小家伙确实为难。作者要着重表现的正是最后一点。
当徐有庆出生刚刚半年的时候,福贵被抓了壮丁,三年音信全无,他的记忆里没有父亲。后来迫于贫困,家里曾把姐姐凤霞送了人,有庆宁肯挨揍不去上学,被福贵打得上课时屁股疼地坐不了板凳,自此儿子加深了对福贵的抵触、怨恨和敬畏,儿子和父亲之间的感情距离被愈拉愈远。有庆每天要跑五十多里的山路上学,新鞋才两个月,就磨穿了鞋底,磨破了鞋帮,徐福贵揪住了儿子的耳朵,警告他“再这样穿鞋,我就把你的脚砍掉”。有庆在课堂上调皮,恰巧被进城的福贵看到,大庭广众之下,有庆脸上挨了一巴掌,自尊心受到了伤害,一个多月没有和爹说一句话,自此儿子对父亲所怀的感情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矛盾状态。
三堆糖变成了四堆,四堆又变成了三堆。这变来变去的一把糖有力放大了有庆剧烈、微妙的心理变化和矛盾情感。往事一桩桩,放电影似的在有庆的脑海中闪现。机灵可爱的有庆,让做父亲的内疚之情充溢心头。可是后来为了挽救难产的县长的女人,有庆献血过多在医院死去,福贵赶到时,有庆已全身冰凉地躺在了太平间,眼前残酷的现实与往日令人疼惜的孩子交错闪回,令读者唏嘘。
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在《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中描绘了各种赌徒的手。不看任何一个人的面部,只留神那些手的特殊动作,只消观察它们等待、攫取和踌躇的样式,就可教人识透一切:贪婪者、挥霍者、老谋深算者、优柔寡断者,百般性格都在抓钱的手势里表露无疑。并且作家认为,在泄露隐秘上,手的表现最无顾忌。诚然,文学作品中关于手的细致入微、新颖奇巧的动作细节描写能够传神寓意,在表现人物性格、表现人物失衡心理以及渲染人物的复杂情感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独到作用。细节描写充分反映了作家对生活的细致观察、细腻感受以及对生活本质的透彻理解和深刻把握。动作细节描写中手的成功是保证文学作品尤其是叙事性作品成功的条件之一,探讨手的细节描写艺术对鉴赏文学作品以及指导我们的文学创作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焦集群.细节描写定义之我见[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2).
[2]孙俊梅.细节描写展神韵[j].21世纪中学生作文,2009,(5).
[3]王冬云.细节描写中的手[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4,(1).
[4]王冬云.也谈严监生的慷慨与吝啬[j].山东文学,2009,(8).
(王冬云 江苏徐州工程学院人文学院 221008)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试析动作细节描写中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