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养阳补肾精
(公历11月7-8日)
水始冰 地始冻 雉入大水为蜃
[宜]进补,养阳护阳,补肾精
[忌]肠道传染病、疟疾、乙脑的发生,旧病复发
立冬,“立”是建立、开始的意思;“冬”即古文“终”字,意思是一年中最后一个季节。民间习惯把立冬作为冬季的开始,实际上,由于我国南北纬度之差,东北地区早在9月上旬就进入冬季了,长江流域则要到“小雪”前后才真正体现出来,所以,真正意义上的冬季,并非都以“立冬”为准,而是以连续五天日平均气温低于10℃为标准。
吃饺子,羊肉大葱馅最适合冬季进补
《黄帝内经》讲“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立冬开始,日照开始变短,光照逐渐减弱,天寒地坼,草木凋零,万物活动趋向休止,以冬眠状态养精蓄锐。
人类虽没有冬眠之说,但民间却有立冬补冬之习俗,有句俗语叫“冬季进补,来年打虎”,就是指在寒冷的冬天,通过进补来抵御严寒的侵袭。冬季是进补的大好时机,所以进入立冬后,人们可以吃一些阳性的东西来增加热量,如温性的牛、羊肉。
北方素有立冬吃饺子的习俗,老人们称之为“安耳朵”,意为不会冻坏耳朵。
立冬为什么吃饺子,这里还有一个传说。说东汉医圣张仲景在长沙为官后,待他告老还乡回到家乡南阳时适是大雪纷飞的冬天。他看到南阳白河两岸的乡亲衣不遮体,面黄肌瘦,许多人耳朵都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于是,就叫其弟子在冬至那天于南阳城东关外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到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亲手熬制一种能专治冻伤的“祛寒娇耳汤”,广舍众人。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人们为纪念张仲景,便模仿他熬汤的“娇耳”,以后人们称它为“饺子”。许多年后,立冬吃饺子的习俗就这样被传了下来。所以,后来民间也流传着一种说法,老人们劝孩子吃饺子时,往往会说冬至这天要是不吃饺子会烂耳朵的,其根源即来源于此。
现在人吃饺子,花样已经很多了,各种馅都有。不过要论哪种馅料最适合冬季进补,羊肉大葱馅无疑是上上之选。这是因为羊肉性温而不燥,具有补肾壮阳、暖中祛寒、温补气血的功效,所以冬天吃羊肉,既能抵御风寒,又可滋补身体,可谓一举两得。
需要提醒的是,羊肉大葱馅的水饺虽是好东西,但也不宜多食,再好的东西,如果过量食用,也会威胁健康。比如经常饮酒有胃热的人及高血压患者最好少补点牛羊肉,普通人也要注意不要补过头了,应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清补、温补、小补、大补,千万不可盲目“进补”。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大家平时就吃得不错,如果这时再加上大量进补,身体内热加重,内热而外寒,往往一出门就容易感冒。
“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
很多人都知道立冬后应该进补,俗称“补冬”。中医认为,冬天是对身体“进补”的大好时节,民间有“冬天进补,开春打虎”的谚语。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进入冬季后,人体新陈代谢减慢,消耗相对减少,冬令进补能够使营养物质转化的能量储存于体内,从而扶正固本,增强抵抗力。并且因为冬天天冷,多吃些温补之物,不容易上火。此外,冬至是天地阴阳气交枢纽,也是人体阴阳气交的相关时刻,这天进补身体最容易吸收,所以冬令进补常选择于冬至日开始。
冬季进补时,最好先做引补,即给身体先打好底子,使肠胃有个慢慢适应的过程,再服补药或进补时才可增加滋补效力,以防发生“虚不受补”的情况。像久病体弱的老年人,或因脾有湿邪的人,因脾胃虚消化差,服用滋补药不仅达不到补虚效果,反而出现腹胀便溏、恶心呕吐,致使身体更虚。所以,脾胃虚寒且湿重者尤为要注意先健脾胃。譬如:淮山芡实瘦肉汤、花生黄豆煲猪脚都是健脾益肾的靓汤,在进补前几天可以喝喝这些汤水。
一般来说,引补可在冬至前1个月进行,可选用芡实炖牛肉,或芡实、红枣、花生仁加红糖炖服,以调整脾胃功能。还可以炖些羊肉,加生姜成羊肉大枣汤,也有同样功效。做好引补,接下来就可以滋补了。
小雪温肾阳,来年阳气长
小雪节气是一年六步气里终之气的开始,在此期间,因天气较寒,而寒又伤肾。因此,温补肾阳是此时养生的主题。
首先,饮食方面,小雪之后的饮食需要区分寒热。
脸红血热及脸绛色血黏稠的人不宜吃温补食物,如大葱、洋葱、蒜苔、羊肉、牛肉、鸡肉、狗肉、鹿茸等;血热的人应吃偏凉性食物,如白菜、萝卜、梨、香蕉之类降气、偏凉之物等不宜生吃,可熟吃。如感觉心气虚、中气虚时,要及时补气,而不宜吃泄气之类的食物。
对于血黏稠的人来说,应吃平性食物,或多食保护心脑血管的食物,如丹参、山楂、黑木耳、番茄、芹菜、红心萝卜等。肝肾阳虚且血不热不稠者,可适当吃温补食物,如果这类人有饮酒习惯的话,可适量喝一点,但是喝白酒或黄酒时应加热,否则天冷时喝凉酒会伤血。一般来说,腰背寒凉为肾阳虚,四肢寒凉为肝阳虚。
另外,早饭适量吃一点姜,可驱寒气。现在的人在室内生活的时间比较长,尤其是北方地区,室内较为暖和,易生内热,因此晚上可适量吃点萝卜、海带类的熟菜,可消除烦热,有助于睡眠和消化。
其次,穿着方面,应加强腿和脚的保暖。腿脚不暖容易伤肾。一些年轻人着装偏于身材线条美而忽视了防寒,容易落下病根。
再者,行为方面,应注重于“藏”字。
冬三月万物闭藏,冬主藏,是为了保护阳气,以利春天的生发。如果阳气藏得好,来年春天就精力充沛;如果藏阳不足,人就会容易受寒,如果大汗淋漓的话,则会泄了阳气。这两种情况均易在来年春天时因为缺少阳气的生发力量,为一年的身心健康蒙上阴影,从而发病。
中医讲,在湿寒气候下的养生,应以每天生发的阳气来御寒,而生发阳气的关键就在于早晨“惊蛰”,即5点起床。按北京时间来分,就相当于3点为一天的立春,4点为雨水,5点为惊蛰,6点为春分,7点为清明。5点惊蛰时分人体内阳气已动,人起床活动,阳气转为清气,6点阴阳分明,7点上清下明。如果5点惊蛰不起,阳气就会转为浊气,6点阴阳不分处于混沌状态,7点上不清下不明。
《黄帝内经》讲,冬三月,要早卧晚起。古代的早卧指一更天,即戌时(19-21点)的戌初(19点)睡;晚卧指二更天,即亥时(21-23点)的亥初(21点)睡;早起为鸡鸣之时,即寅时(3-5点)的寅初(3点)起;晚起为天亮之前,即卯时(5-7点)的卯初(5点)起。所以,小雪时节,最好是晚上9点就要睡觉,早上7点前起床最适宜。
同样,在中医来讲,一天就是一个小四季,早上的3-9点就相当于一日之春,如果“春天”的头没开好,阳气未能完好生发,就会出现面脏、皮肤粗糙、气色浑浊、头昏脑胀,这就是《黄帝内经》所讲的“无春就无夏”。
除此之外,小雪藏阳涉及的内容还包括,如:白天应减少冷天、风天外出的时间;晚上应早回家早睡觉,记住,不要洗头后头发未干时睡觉、外出,以防止生头风病;休闲活动时,不要按摩后背,不要泡澡、蒸桑拿出大汗,不要锻炼得大汗淋漓等。在情志方面不可发怒、吵架,否则情志受伤,春天就会精神不振。平时要常晒太阳,更能起到壮人阳气、温通经脉的作用。还有就是要注意,一定要戴帽子、系围巾,很多人因为气候虽冷却还没到严冬,不太注意戴帽子、围围巾。中医讲,“头为诸阳之会”,最不能受风寒,所以一定要注意防寒、保护阳气。
总之,围绕冬主藏的自然规律,在此阶段注意温补肾阳,只要合理安排饮食、起居,保持宁静的心态,第二年人体阳气的生发就有坚实的物质基础。
小雪温肾阳
(公历11月22—23日)
虹藏不见 天气上腾地气下降 闭塞而成冬
[宜]养肾,保护阳气
[忌]上火食物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10月中,雨下而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群芳谱》记载:“小雪气寒而将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小雪节气的到来,标志着空中的水珠凝成雪花而降,此时气温下降,气层温度逐渐降到0℃以下,大地尚未过于寒冷,虽开始降雪,但雪量不大,故称小雪。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黄帝内经二十四节气养生法(立冬、小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