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质性黄疸又称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亦称遗传性高胆红素血症,是常染色体遗传性疾病造成胆红素的代谢障碍,临床主要表现为黄疸。极易与器质性肝胆疾病相混淆,导致误诊,进行不必要的***,给患者造成生理、心理伤害。因此,不论医生还是患者,了解体质性黄疸的临床特点是非常必要的。
体质性黄疸的共同特点是,所有病例均有黄疸,但无皮肤瘙痒;除胆红素升高外,其他肝功能指标及病毒学指标均正常,超声检查未见肝脏、胆囊明显变化。体质性黄疸通常包括间接胆红素增高症、新生儿非溶血性家族性黄疸、直接胆红素增高Ⅰ型、直接胆红素增高Ⅱ型四类。为防止临床上漏诊或误诊,笔者将它们各自的临床特点及注意事项简述如下。
间接胆红素增高症并不少见,是一种遗传性非结合性胆红素排泄障碍。除胆红素升高外,其他肝功能指标(如AST、ALT、GGT、ALP等)和病毒学指标等均正常。本病多发生于青壮年期男性,一般血清胆红素在30~84微摩尔/升之间,尿胆原及粪胆原均正常,临床表现有不同程度的乏力、食欲减退、肝区隐痛等非特异性症状,往往会因劳累、饮酒等原因而使黄疸加重。给予苯巴比妥口服后,胆红素明显下降甚至正常。但医生不主张用苯巴比妥***。因其预后良好。
新生儿非溶血性家族性黄疸较罕见,是一种伴有核黄疸的新生儿非溶血性家族性黄疸。新生儿出生后黄疸即可出现,并有肝肿大,表现为核黄疸,脑部症状明显,伴有肌肉痉挛、角弓反张和肌肉强直等神经系统症状。80%患者常在1岁以内死亡且胆红素明显升高,多达256~769微摩尔/升。本病需要与新生儿ABO溶血病、RH因子溶血病所致新生儿核黄疸以及良性复发性肝内胆汁淤积相区别。
直接胆红素增高Ⅰ型少见,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慢性或间歇性黄疸,多发病于青少年。与间接胆红素增高症相比,主要区别在于本病血清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都增高,偶有肝区疼痛,50%患者可触及肝脏并有压痛。黄疸可因妊娠、手术、疲劳、饮酒、感冒等原因而加重。患者虽黄疸明显但无皮肤瘙痒表现,虽有长期黄疸而无进行性肝损害,预后良好。故要注意与慢性胆道疾病或肝炎相鉴别。
直接胆红素增高Ⅱ型较少见,是一种慢性家族性非溶血性黄疸,多见于青少年。临床特点为轻微的慢性波动性黄疸,除有乏力、纳差、肝区隐痛外,无其他自觉症状,肝脾不肿大,ALT正常,ALP偏低,尿胆红素多为阳性。预后佳。
临床上如果遇到肝功能检查除胆红素升高外,其余指标均正常,无肝炎病史,血清病毒标志物阴性,无溶血史,长期随访健康状况良好,超声检查无异常的患者,应想到体质性黄疸的可能,进一步做病理学检查进行鉴别诊断。凡诊断为体质性黄疸者,除新生儿非溶血性家族性黄疸外,其余各型均预后良好,不需要特殊***。要避免不必要的药物***,给病人带来经济和精神上的负担。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您了解体质性黄疸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