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烹饪的特点是选料认真,刀工精湛,讲究调味,注重火候,重视拼配与造型,追求餐具的精美。就其内容,暂且不论,而菜肴好听的名字、典故、音响随手拈来几例说说。
中国有着悠久灿烂的文化,从好听的菜点名称上就能充分体现出来。用绿豆芽和海米炒制俏丽而简洁的“金钩挂银芽”;清汤中浮动着紫菜与荷包蛋,如同古朴无华的“乌云托月”;工艺精湛、形象美观的“御笔猴头”是将猴头蘑的黄毛顺着一头拼成笔头,鸡茸抹成长条状,边缘镶上火腿丝,做成像皇帝使用的御笔。集大成的宫廷菜的名称则多数象征着吉祥富贵,如“万字扣肉”、“龙凤呈祥”、“凤凰卧雪”、“玉石青松”、“鸳鸯戏牡丹”等;而孔府菜命名别具特色,有相当一部分菜名寓意高雅,如“一卵孵双凤”、“诗礼银杏”、“七孔灵台”及鸭子和鸽子合烹的“带子上朝”,可谓独树一帜,是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中华菜点大都有它各自的历史,不仅体现在传统的精湛技艺,还有种种好听的典故。如闽菜“坛启荤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的“佛跳墙”;大家熟悉的东坡肉“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净洗铛,少着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它自熟莫催它,火候足时它自美。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有的反映了鲜明的爱国主义思想,如面食“油条”,相传南宋***贼秦桧陷害岳飞,百姓恨之入骨,就用面团做出秦桧夫妇两个并立的形象,投入滚油,炸之泄恨,从此,这个食品广为流传,称之为“油炸烩”,后流传下来“棒槌油条”。而“过桥米线”是云南的一种风味小吃,它源于一段传说:过去云南西部有一位秀才,为了考状元,独自住在湖中的小岛上,以躲避来人来函的应酬,一日三餐均由妻子送饭,在妻子的鼓励和细心照料下,秀才悬梁剌股,发愤读书,终于考取了状元,一时被传为美谈,由于这位贤惠的妻子送米线时要经过一座桥才能到小岛上,以后这种米线就被称为“过桥米线”。说到这,想必你也能想起几个好听的菜肴故事吧,如樊氏狗肉、霸王别姬、狗不理包子、宋嫂鱼羹等。
最能体现好听的菜肴则恰如其分地反映在听觉上。这种声音的分贝与中国美食齐名,一是来自菜做得太好吃或者太难吃,大家议论纷纷;二是来自劝菜和布菜。另一种是菜肴本身发出的声音。当肉类碰上滚烫的金属,刹那间便会发出一种质与金属的混合音响,诉诸文字,是“嘶嘶”或“吱吱”,我说的不是酷型,而是铁板烧。它之所以备受大家的青睐,是集中于铁板烧上桌时,所营造的庆典和仪式的氛围。铁板烧端上来时,肉汁汩汩,牛肉在热汁的作用下颤栗不已,当烤肉汁和调味当头浇上去后,期待中的吱吱、嘶嘶大作,顿时“人声鼎沸”,不亦乐乎。“炸响铃”是用馄饨皮或豆腐皮包馅,入油炸制成熟,其特点可谓摇时如同响铃,入口香脆十里。抗战期间,后方紧张,上海锦江饭店曾经包装过一道以音效为卖点的名菜――汤烩炸锅巴,艺名是“轰炸东京”,取的是热汤浇灌锅巴之巧。现在想来,在那种环境中,所谓“轰炸”当是作大,其现场音效充其量也就是无声手***向东京放了一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