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填鸭”式教学,部分老师会把它理解成无休止的、不管学生承受能力而拼命去灌输的行为。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古人说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是“填鸭”与“放鸭”的缩影。传、授的过程是“填鸭”,解惑的过程就是“放鸭”。新课程改革为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填鸭”与“放鸭”也就成为教师必须要做好的功课。
一、“填鸭”的真正含义
笔者认为,“填鸭”的真正含义在于“传道授业”。一堂课,尤其是新授课,如果你不根据情况来“填鸭”,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堂课就没有什么科学性。有些真理性的东西,如数理化中的公式、定理,必须通过“填鸭”的途径来实现。
二、“放鸭”的真正含义
课堂中的“放鸭”不是放任自流。“放鸭”就是在学生掌握了课堂基础知识的前提下,给他们一个创新的机会,这是尊重学生主体价值的体现。例如,一堂英语课中,学生学到了本课的新词汇、新句型,也掌握了特定话题下的交际用语,此时教师就要给他们足够的空间让他们去营造自主的交际环境,使他们真正领会并运用本课的教学内容。这一过程是课堂教学升华的过程,也是“放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活跃,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的调动。这种充分尊重学生主体的“放鸭”,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放鸭”。笔者的一位学生在他的课后札记里这样写道:
现在上每一节课都有兴趣。我们有自己的空间来展示我们的个性,老师不再是演讲者了,我们也不再是忠实的听众和记录员。课堂中的互动激活了我们求知欲,每堂课上我们的思绪都会在老师的导引下快乐飞翔。新课程下的课堂更是我们汲取丰富知识的天堂,我喜欢上每一节课。
三、课堂有效性的“填鸭”与“放鸭”
(一)放手“填鸭”与“放鸭”是课堂有效性的充分体现
课堂上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所授内容进行有效性的传授,对基础知识的训练一定要到位,理科的公式、定理,文科的字、词要传授到位。不经过这个“填鸭”的过程,我们的课堂教学目的就难以达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一纸空文。在课堂双边关系中,这个“填鸭”的过程是必不可少的。我们要大胆地去“填”,广泛地去“填”。在学生掌握基础后我们要大胆的“放鸭”。课堂上,学生对知识的创造和运用是学生潜能和主观能动性的体现,所以给他们创造自我展现的空间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必然选择。只有让课堂上师生双边活动得以有效的彰显,才是课堂效率提高的充分体现。在“放鸭”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引导,注意观察每位学生的反应,根据情况及时给予点拨,这样“放”的目的就可以达到,对“放”的过程中出现的优点和缺点在课堂总结时要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
(二)把握“填鸭”与“放鸭”是课堂有效性的强力保证
教师务必要把握好一堂课中的“填鸭”与“放鸭”,使这两个过程安排得合理、到位。如果过分“填鸭”,整堂课学生就像一台机器去吸收,这样的效果一定是很糟糕的。这种单边的活动带来的是学生厌烦,注意力会不由自主的分散,课堂的听课效率也就受到极大的影响,忽视学生的接受能力,我们一定要避免。同时,如果没有把基本概念、基础知识讲透彻就让学生来反馈接受的效果,同样也达不到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一堂课中何时“填”,何时“放”,我们应该在有准备的前提下根据课堂上的实际情况来驾驭。因此,成功的一课,也就是教师对一堂课的“填”、“放”把握有度的一课,教者的自信与学生的自得往往洋溢在外表,乐在其中,乐在学中,其乐融融。
(三)总结“填鸭”与“放鸭”是课堂有效性的后续基础
一堂课后,对“填鸭”与“放鸭”的反思,应作为教者后续性思考的主要内容。我们的教学对象往往都是同一个年龄层次的,不同年代下的同龄层次的学生所面对的社会背景是不同的。作为立志终身从事教育事业的人来说,及时总结不同年代下课堂教学的“填鸭”与“放鸭”,就会有益于自身的继续教育和优化自身的继续教育。教育的连续性和阶段性要求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要与时俱进,及时总结归纳不同情形下课堂教学的“填”、“放”方式。课堂中“填鸭”与“放鸭”的点滴体会可能会汇成教学生涯的朵朵浪花。总结思考“填”、“放”的得失,必定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黄燕.中国教师缺什么[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