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两个成语,一个是“去粗取精”,一个是“精益求精”,指的是什么事物、什么行为都要追求精细、精致和精美。文化也如此,文学尤如此。无论是掌握扎实的语文知识,还是增强阅读鉴赏能力,还是提高文学写作水平,都应当求精。下面,我想谈谈精读、精思与精写三个问题。
一.精读
今天,习惯于阅读和喜欢阅读的人很多,而且越来越多。下至中小学生,上至从事各行各业的成年人,特别是有广泛阅读兴趣和立志于写作的人,都越来越多。这是大好事,值得提倡。但是追求精读、达到精读的人并不多,停留在粗读、泛读的人却不少,这需要我们警惕。
粗读、泛读表现为读一本书、一篇文章或一首诗的大体内容,大概意思,或基本的故事情节,粗略的一些章节。这当然也是有益处的,但是益处不大,只有精读才会收到大益。
什么是精读?至少有三个标志:
1.频读。即对一本好书、一篇好文章、一首好诗多读几遍。
2.返读。即对已经读过的东西,过些时候有了新认识,不妨回过头来再读一读其中的章节、语句,从而识别其中的优点或不足。
3.细读。真正的精读离不开细读,细读就是逐字逐句地读,体会出那些语言的妙处,和那些语言具备的特殊能量。
经典性的作品,其中的一字、一词、一句,甚而一个标点,都可能有非凡之处。如韩愈诗句中的“云横秦岭家何在”,和诗句中的“云横九派浮黄鹤”,其中的那个“横”字何等非凡!换成“云飘”、“云飞”、“云动”就逊色多了。
古今中外作品中的某些句子,为什么能够成为名句、名言?因为它至少有两个优点:一,有深意;二,有辞采。如果将那样的句子当成一般性的句子来看,草草地读,就会损耗应有的阅读价值。
逐字逐句地读,是精读的起步。
二.精思
读而不思,只能叫愚读、盲读,必须读而能思并且形成精思才成。
什么叫精思?不必去讲很多的空道理,我这里只举一个特殊的例子,即学会读“书缝”。
缝即缝隙。什么叫书缝?以书籍、诗文为例,所指有三:
1.文字背后的意思;
2.文字中故意省略的话;
3.文字中用字颇少、貌似轻描淡写但值得深读的语句。
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借用“狂人”的话说,他读了很多史书之后什么也没弄明白,越读越糊涂,最后只是从近于空白的字缝中发现了两个无比重要的字:“吃人”。我看这两个字重千钧,几乎把中国封建社会的礼教本质说透了。偏偏善于读书缝的人太少了,故而只能当书呆子或愚人。
我们读陶渊明的诗,最欣赏的是他的飘逸,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句。但是别忘了他诗中尚有“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或“方宅十余亩,草堂八九间”等句,说明他的飘逸是以足够的经济基础为前提的。待到他官、财皆失时,写出的则是“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意思是饿到不知怎么办的地步。那样的诗句在陶氏诗中极少,故称书缝。读读那样的书缝,也等于读懂了他诗集中的一大半文字。
《三国演义》涉及的有姓名或有其它称谓的大小人物1100个,人们读了之后大多忘记了,只记下了少许的一些人。忘记也就忘记了,很正常。然而把本该产生很深印象的事淡忘了,或读之草草,也是一种阅读损失。读者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莫过于诸葛亮,因为他参与和制造的事件太多了。但是我对作品中的几句貌似信口之语却格外看重,也格外动情。如诸葛亮死前为了退兵,要求将士在他死时不许发丧,免得惊扰敌人。他死后退兵时,《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句话:“兵到剑阁之处(蜀国地面),全***无不痛哭。”请注意“全***无不痛哭”那句话,短短数语就足以说明了诸葛亮的人格魅力,否则哭他的人不会是“全***”。他的遗体送回成都(首都)时,连平日里没有心肝的国君刘禅(阿斗)也“晕厥在龙床上”。连身为国母兼女人的吴太后,也失声大哭。我认为上述的简单数语,抵得上对诸葛亮洋洋万言的形象描写。
这就叫“书缝”,从那样的书缝中读一点貌似闲笔的文字大有益处。
《红楼梦》中的元春省亲,是在一大套礼仪规定和一大群太监的监督下进行的。见到她久久想念的亲弟弟贾宝玉时,鉴于对礼教的遵从只说了一句话(四个字)“又长高了”,随之元春“泪如雨下”,将太多太多的语言和感情省略成几个字,近于书缝,而那样的书缝却给读者留下了极大的想象空间。善于读那样的省略之语,也是一种不低的阅读品位。
有的书或一诗一文,写得密密麻麻,毫无缝隙,这只能叫琐碎或直白;有的则写得玄虚空洞,缝隙之大近于空白,也是文弊。必须给文字留有适当的缝隙,而阅读的人又能联想很多,这都是为文之道。
当年的忠奴戴笠死了,很多人写了挽联,大都颇多谀词。必须承认,戴笠在抗日、清除***的事上是有一定功劳的,但在杀害进步人士和******的事上也罪恶深重。在写他的挽联时,章士钊先生既不愿意受到的迫害,也不愿意与***结怨,于是把挽联写成:“功亦是君,过亦是君,生死盖棺犹未定;誉满天下,谤满天下,是非留待后人评。”貌似说的是字缝中的空话、闲笔,其实此中的正义感和机智感都很出色。
有些会读书的人或会写文章的人,都很看重书缝,因为书缝中被省略的文字其中绝对不乏大智因素。因此,我们要善于读书缝、字缝。
阅读不能读呆了,不能读傻了,应当读而能思,思而能精。我上面说的学会读“书缝”,不过是举一个特殊的例子,或个别的例子。精思所指的方面很多,应当逐一体会。
三.精写
精写不仅是一般性的会写,还包括写得精当、精确、精美,总之力求写的东西不是粗品、俗品、劣品。
怎样做到精写?我看头一条是:笔下必须有三“气”,即正气、大气、才气。这三气不是天生的,是学出来的,练出来的。
正气是指立足于弘扬真善美,鄙弃假恶丑;
大气是指思想、情感都源于襟、大感悟,即使写的是一人一事或一花一鸟,也意在写社会、写民生;
才气是指不直白,不僵硬,有文采。
当然这一切,都离不开对语言的考究。笔下的语言至少要恪守语法,不能将病句当成妙句。在此基础上也要掌握一点修辞本领,强化语言的艺术性。
要做到精读、精思、精写,首先要有一颗纯正的文心。什么叫纯正的文心?首先是把文学(包括读和写)视为一种健康的兴趣,一种美好的追求,尽量减少个人功利的因素。在此基础上,还要将读、思、写的能力予以深化。
我们必须正视,当前读而不细、思而不深、写而不慎的现象普遍存在,应当克服。有的人用看电影、看电视剧代替读书,有的人将各种各样的怪念头当成深思,有的人将违背语法、不讲求修辞的写作当成文学创作。这样的现象不仅常常发生在文学领域,甚而波及到青少年和中小学生。为此,我们希望立足于精,进而精益求精。须知,一件真正的精品,在价值上胜过一万件粗品、俗品、劣品、伪品!
毛志成,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著名作家。责任编校:晓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