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要发展,就必须尝试各种各样的转变。而转变的最终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创造价值。抓不到价值关键,那就只能是穷折腾;只有找准利益基点,转型起来才事半功倍。
无论是GE的绿色创新、IBM的智慧地球还是华为的CEO轮岗、春秋航空的比照式服务、小米的自营销模式,这些企业的种种行为背后,都可以用人造经济来解释,即一个企业扭曲现有的价值规律,编造一个价值,或者伪造一个价值,利用消费者对这个价值的无知,去实现这个价值。反过来说,就是使得企业编造的价值被做实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则涉及到企业对战略的构建,也就是变革的动作。前者是企业导向,后者是企业行为,这两个方面构成了企业折腾的两个基点。制造一个价值
企业如何创造价值?小企业是去投机,顺应和驾驭意外,是它的战略核心;中型企业是取舍,去抉择,去下赌注,去抗拒诱惑,只选定一个确定的方向努力地去建设;而大集团则是塑造未来。这个趋势,这种消费形态,这个产品认知还没出现,甚至这一类的需求还不存在的时候,就来进行塑造。大集团能够改变消费者的认知,改变消费者的形态,最终使消费者进入到我的设计中来,使他成为我的一个组成部分。
进行价值创造,第一步是建设一个大的商业构想,这个商业构想越大越好。比如乔布斯曾经说过,如果专门做一个特效公司,在特效上面做到极致,把好莱坞所有特效方面的专业人才集中到一起,反复训练这些人,那么不仅能给消费者提供一些异乎寻常的产品,并且会改变整个电影生态。乔布斯甚至认为,如果构造这样一个联盟,把音乐播放器卖给消费者,把手机卖给消费者,让消费者可以通讯的同时,还给消费者做一个内容平台,用内容平台去整合世界所有的传媒供应商。只要跟内容平台之间的关系成立,最终供应商会围绕着内容平台来运转,最终成为整个世界重要的内容平台整合商,这是非常强大的构想。
英特尔最早构筑了这样一个格局,每18个月左右产出一批质量更高、处理速度更好的芯片。而这批新的芯片将会带给下游许多的东西,附加于新一代电脑之上的更多软件、更多游戏、更多外挂设备,都是应这个新芯片而带出来的衍生经济,这是典型的人造经济。
所以互联网是最平等的产业,每18个月左右,他们面临一次新的机遇,一次特别大的不确定性。这使得所有的厂商知道,新芯片推出来以后,前期怎么跟进,中期怎么把利润放大化,后期怎么对外迅速出货,迎接下一波新高潮的到来。
刚开始没有任何一个企业,天然地具有话语权、定义权。企业创造一个大的商业思想,其他企业都跟进、追随,这时候就需要企业先做一个示范,进行利益倾斜、鼓励扶持,甚至使一种合作的假象出现。刚开始也许是以亏损为代价使这个构想得以运作起来,先是做概念,很多人来追随你以后,这个构想就能够实现了。利用这么一种原理,使得企业塑造出人造经济体系。
第二步是设计一个大的横向战略。解决你与所有大计划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你的核心合作层到底是什么,你的松散合作层到底是什么,你和合作层的关系是什么,把这个关系设计好。
第三,用怎样的步骤、方法、制度安排去实现这样的一个关系,分几步走,建立怎样的路径。
第四,不断地释放和挖掘,把这个新的价值做得更实,做实各种有利的线索、支脚,使得这个人造经济体系最终能落到地上来。英特尔曾经提出一个有趣的说法,就是一个公司不仅要形成一个大的战略,而且一个战略需要建立五千个优势,大大小小的五千个优势围绕在战略旁边,为这个战略保驾护航,这个战略才得以实施。蒙牛也曾提出过,一个好的战略需要18个支点。
最后一步,就是其价值成熟以后,对现实已有的旧产业规律进行大规模的淘汰,把它彻底驱逐出去。
构建型战略思维
不管是什么样的行为,都可以用两个字来总结——重组,管理重组、业务重组、品牌重组……重组实际上就是对各种资源要素进行重新整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重组就是改变条件,条件改变了,事物运行的轨迹就会发生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讲,改变条件的行为也可以被认为是一种重组。
企业想折腾起来要靠构建。藐视原有资源给我们造成的宿命感,极力地去思考清楚,我的最大化发展是什么。一个企业要搅动竞争格局,搅动产业格局,就要更大地构建自己,最大化地发展自己,时间维度上压缩发展的时间轴,空间维度上拉高发展的空间轴。通过极力营造好的外部环境,使得自己在一个友善的环境下发展,而不是在自家一亩三分地上折腾。外面越来越冷,哪怕你家里暖气再大,过不久也会变冷。
不管怎么做,企业都可以从五大维度进行构建思考:
第一个是规律构建。比如对成功商业模式的一个复制,这属于对规律的利用;还有对规律的驾驭,这个规律存在,但是还没有人来利用;还有规律的创造,像摩尔定律,就属于一个人为的规律创造。英特尔就是根据所谓的摩尔定律发展起来的,这就是规律构建。
第二个是制度构建。从制度上面,从公司治理制度、产权制度、投资制度、公司运作制度层面去进行企业的构建。比如微软所遵从的期权制度、安利等公司所用的直销,包括合伙人制度,还有复星集团目前正在做的公司类基金化运作,他们已经成为一个基金公司了,这么运作就属于制度构建。
第三个是价值构建。当然有了规律构建,有了制度的构建,就必须要有价值的构建。当然这个价值构建和规律构建、制度构建,未必一定是两者不能见面,也许有些企业的主流是制度构建,副旋律是价值构建。但反之,可能有些企业相反,比如苹果公司,典型的属于价值构建,同时也是规律构建。马云的阿里巴巴就是价值构建,中国人都不讲信用,不讲信用的人怎么做交易,这时才有了支付宝,那么这就归于价值构建。既有价值的发现,也有对价值规律的利用,也有对价值的创造、对价值的交易,这就是价值构建。
第四个是商业模式构建。事实上是典型的价值构建的一种,它就是构建一种新价值。之所以将其从价值构建中***出来,是因为里面还包含能力构建。企业没有这个能力,那就构建这个能力,从而完成这个战略。
第五个是需求构建。需求构建就意味着社会上没有这个需求,你编造这个需求,放大这个需求,创造这个需求,以及整合这个需求。
重组构建的路径
构建型战略,是后发企业打造一个新跑道的一个做法,在新跑道,获取新游戏规则制定权、新话语权。后发企业事实上是受到对方的规则和标准的制约,那么想要折腾起来,就只能重组,重新构建游戏规则,构建标准。对于企业来说,重组就好比改革,其区别在于局部还是整体。
最基础的是创造型重组。即企业寻找系统内新的价值,然后设计将价值集合在一起的方案,把利益相关者编组到此方案中,从而推广这个方案,实现局部改革。
第二个层次是解构型重组。企业发现了体系的结构性缺陷,看清了现有制度和规律的缺陷,对现有制度和规律的软肋或重大缺陷点发起攻击。从而设计针对性解决方案,找到切入点,用新体系去破坏旧体系,重在管理旧体系的撕裂和新体系构建的切换。这个攻击不是简单攻击,是用一套更强大的,具有比较优势的规律或价值,去进行对冲,事实上是以我之上马对敌之下马的一个策略。
这就像互联网行业的免费模式一样,别人都收费,唯独你免费,那么就颠覆了消费者价值规律、价值感,消费者根本不管你后面是怎么收费的,尽管依然为此付出了其他费用。
所以现在所谈的免费经济、蓝海,事实上是一种破坏型重建的另外一种说法。除了这种对冲性、放大性、矫枉过正性的冲击以外,在你冲击完了以后,围绕着你获得的那个突破口,还要进行巩固。不仅要破坏,还要重建,这样理解构型战略就更加完善,它本质上是破坏性重建。这也是局部折腾,只不过相对于第一层次的改革范围更大。
最高层级就是颠覆型重组。企业直接攻击规则、创造规则、扭曲规律,达到人造经济的层面。这已经涉及到行业、甚至是市场层面的改革,是颠覆性的转变,这样的机会并不是随时存在。
当然,真的折腾起来没有想的那么简单。在重组构建的过程当中,要顾及到系统的很多特性。
比如说改革得太猛,是折腾失败的一种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可能这个方案很理想,但结果未必很理想。任何方案在实施过程当中,一定会发现一些当初设计上的,甚至是结构性的缺陷,这些致命缺陷在当时可能没想到,这是很正常的。真正折腾的时候必须心中有全局,手中做局部,理念在天上飞,操作在地上爬。
这其中还有一个陷阱,那就是分析型战略。所谓分析型战略,就是目前主流的用一套逻辑和工具,一步一步导出一个必然行动方案的规划方法,在市场稳定、竞争格局清晰、产业成熟、信息对称的前提之下,这么做没有问题。但市场变化激烈、不确定性增强、竞争格局多变等等情况下,用分析型战略就显得机械和愚蠢。
所以企业的内心应该裂解为两部分:一个是已有产品,已有员工,就现有的基础做分析型的发展;二是折腾,一个新的增长点,孵化式、构建性进行局部培育。重组构建往往短期没效果,所以此时战略的现实工作的大头落在分析型战略上。不能因为要变革,就一切重新构建。
企业一定是这样的——现有产品,现在销得较好的产品,顾客比较接受的产品,必须稳扎稳打继续用分析型战略做下去,这是企业的根据地,如果这些都保持不了,那就无从变革。企业未来想上一个台阶,则需要一个大的布局,需要用跳空出奇的构建型思想去思考,找准折腾路径。
路径逻辑:创造性破坏是关键
因时而变的战略演化过程就是企业创新的过程,也就是创造性破坏的过程。这种创造性破坏既有对自身发展现状和既有优势的创造性破坏,也有对整个行业的创造性破坏;既可以通过技术创新来实现,也可以通过商业模式创新来实现。对自身的创造性破坏就是要打破原有成熟固化的竞争优势的局限,建立新的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