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部共鸣腔是朗诵科学发声的关键点之一,对它的认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中部共鸣的训练效果。然而不少人对中部共鸣腔的认识有些偏差,如中部共鸣腔的范围、优质中部共鸣腔的基本标准、打开喉咙与喉咙打开的大小、如何打开喉咙、小管道与大管道、小管道的变化与稳定、中部共鸣腔的共性与个性诸方面的认识。本文就这几方面发表自己的见解,以拓宽人们对中部共鸣腔认识的视野。
【关键词】科学;朗诵发声;中部共鸣腔
中部共鸣腔是朗诵科学发声的关键,也是最难训练的部分,因它的可塑性最大。许多不该用劲的地方,却容易用劲,如下巴肌肉;许多该用劲的地方,却难于用上劲,如咽壁力量和二腹肌后腹;随音的升高,共鸣腔随之应扩大(特殊的例外)以获得更多高泛音共振,然而,它却易缩小。特别要注意的是中部共鸣腔该用劲的肌肉群用了劲,并建立起了小管道共鸣腔(相对于大管道而言),但将它溶入大管道共鸣腔发声后,不能太明显感到小管道的肌肉群在用力,只能是一种似是而非的用劲感觉,否则,难于将小管道溶入大管道中,最后的结果应是大管道几乎将小管道吞掉了的感觉。正如许多歌唱家所说:发声时,感觉不到喉咙的存在,只觉得是一根大的“音柱”在起共鸣作用。大的“音柱”就是共鸣大管道。不仅歌唱发声如此,朗诵发声也有这种“音柱”的感觉。现在就针对中部共鸣腔所涉及的几个方面的问题,谈谈我的思考。
1、中部共鸣腔的范围
朗诵发声的共鸣腔由上部共鸣腔、中部共鸣腔和下部共鸣腔组成。上部共鸣由头腔产生,下部共鸣由胸腔产生,中部共鸣由口咽腔产生(见***1)。
产生中部共鸣的中部共鸣腔的范围是口腔和咽腔,包括喉腔。咽腔又分为喉咽腔、口咽腔和鼻咽腔。
中部共鸣腔的训练,主要是咽腔,它的可塑性比口腔大得多,因此,塑造中部共鸣腔的核心是咽腔。
2、优质中部共鸣腔的基本标准
优质中部共鸣腔的基本标准是能大能小,富变化而又稳定,放松而不垮,用力而不僵,调节自如。因此,我们先就不宜按某种太个性化的方法去训练中部共鸣腔,而应按优质中部共鸣腔的基本标准去训练。我们首先应挖掘朗诵发声器官的最大潜能,将它塑造成优质的,然后再按个性的声音需要进行分类训练。
3、打开喉咙与喉咙打开的大小
打开喉咙主要是指打开中部共鸣腔。打开喉咙是朗诵科学发声的关键问题,因喉咙不但是基音的发源地,更是低音共鸣和高音共鸣的“交通”要道,喉咙没打开,上下不畅通,声音在中部受阻,也就不可能通畅,整个发声器官的发音质量就会大大降低,所以人们习惯说:“打开喉咙发声”,这个喉咙就是中部共鸣腔。
打开喉咙分小打开,中打开和大打开三种。小打开和中打开是我们习惯的要求,其实,大打开非常重要,它也最难,大打开又分为大和最大。喉咙的最大打开几乎并不用于发声,但能最大限度地打开自己的喉咙,这才有利于最佳地发好大打开的音。学的东西总应比用的要多。在进行打开喉咙训练时,我们应在保证肌肉不受损伤,肌肉用力不僵硬的前提下,尽力将其训练到最大值,使它具有开喉的最大范围,这样,就增强了中部共鸣腔的声音表现力。
***1 上中下部共鸣
4、如何打开喉咙
打开喉咙,关键是用气息去打开,用吸的气去打开,用呼出的气去支持。在打开喉咙的过程中,中部共鸣腔肌肉的主要运动部位有:上下腭,尤其是上下大牙的平行打开,咽壁肌肉后退,软腭上抬,喉器下落,还有共鸣腔的横开运动。如***2所示。发声时,要让以上部位保持开喉后的状态,随喉咙的开大,各部位肌肉的运动幅度就增大。
反过来,影响打开喉咙的主要因素是下巴肌肉群和喉器上方肌肉没放松,用了错误的力量。严格说,打开喉咙的各肌肉群都可能成为影响喉咙打开的因素,不同的人又有很多具体的因素,因此,对这个问题不能说得太死,不然会形成错误的导向。
虽然影响喉咙打开的因素很多,但普遍来说,有一点必须做到,就是在发声时,喉器不能跑,一定要稳定喉器。除用气原因外,稳定喉器的关键是喉器下方的肌肉要有将喉器稳定地向下拉住的力量,随着音的升高,其下向力量逐渐加强(这个力量最后要转移到气息上去),而喉器上方的肌肉却要放松,喉器上方肌肉一用力,就会压喉器。喉器问题解决了,打开喉咙的许多问题会迎刃而解。
***2 打开喉咙
5、小管道与大管道
发声的大管道指上中下共鸣腔连通的复合共鸣大管道,发声的小管道实质就是指中部共鸣腔(见***3)。先要注意小管道的训练,将它塑造成优质的,然后才训练大管道。小管道的训练离不开大管道的帮助,过份注意大管道,忽略小管道,又会影响大管道的通畅和质量的优劣,小管道是大管道的核心部位。
***3 发声的大小管道
训练时,在大管道的帮助下,可以有意识注意小管道的训练,体会它的形状和用力状况,一旦它达到标准,就要将小管道溶入大管道之中,只能让小管道模模糊糊地隐约存在或没感到它存在,主要体会比较清晰的大管道的存在,因为建立通畅的共鸣大管道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6、小管道的变化与稳定
在发声的过程中,小管道的大小是不断变化的,随音的强弱高低还有力度上的变化。普遍来说,小管道的大小变化规律是随音的升高而逐渐变大的,这也是人体发声器官最具特色的地方,没有任何一种乐器能和人体乐器的变化能力抗衡。也有人说,随音的升高,小管道逐渐变小,变小也可以,只要喉器稳定就对,但这样的高音泛音少。
小管道的力度变化的难点在于力量的增强上。因力量增强时,放松与用力的矛盾增大了,即该放松的肌肉越来越放松,如下巴肌肉力量,该用劲的肌肉越来越不僵地用力,如后咽肌力量和喉下肌肉力量等,弄不好,就会将二者弄反,这与掌握的科学发声技巧水平有关。
在变化小管道的过程中,要注意训练小管道的稳定性,只要发音,就必须稳定已打开的小管道,即打开喉咙的形状。稳定的重要技法是用稳定的气流和声音去稳定。
7、中部共鸣腔的共性与个性
从声音的结果来说,共性的运用中部共鸣腔发声后的声音应是前后平衡、上下平衡;个性的运用中部共鸣腔发声后的声音则因人而异,因朗诵材料而异。
从机能运动来说,共性的中部共鸣腔是上下大牙平行打开,软腭上台,咽壁后退,喉结下落;个性的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表现在声音的审美倾向性不一样而中部共鸣腔的运动幅度就不一样;二是表现在语言材料的不一样上面,语言材料不一样,中部共鸣腔的大牙平行打开,软腭上台,咽壁后退,喉结下落四方面的运动的侧重点就不一样。
从共性的中部共鸣腔运用来说,开小能发好音,开大也能发好音,横开能发好音,竖开也能发音;中部共鸣腔运用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共鸣腔的开大与开小,横开(左右开)与竖开(上下开)上。
从个性的中部共鸣腔的运用来说,在开大开小和横开竖开都能发好音的基础上,又还有擅长和选择。选择的依据是自己发音的个性条件和审美倾向性及艺术表现类型。无论是开大开小,横开竖开,最基本的要求是咬字清晰、准确、自如。
不管对朗诵发声的中部共鸣腔的认识和训练多难,只要我们把握一些关键性问题,也就可以化难为易。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是把原始自然状态的中部共鸣腔塑造成朗诵科学发声状态下的不断变化的中部共鸣腔,它涉及哪些具体方面,而且要把握住它们的本质。具体来说,我们应对中部共鸣腔的范围、优质中部共鸣腔的基本标准、打开喉咙与喉咙打开的大小、如何打开喉咙、小管道与大管道、小管道的变化与稳定、中部共鸣腔的共性与个性诸方面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应通过深入思考,了解了它们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这样,我们对朗诵发声的中部共鸣腔的认识和训练就会少走许多弯路,并发出优美的中部共鸣音,从而提高朗诵水平。
参考文献:
[1]王璐语音发声[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8.
[2]徐恒.朗诵发声学[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
[3]王福增.声乐教学笔记[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6.
[4]汤雪耕.怎样练习歌唱[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
[5]王璐.语音发声[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8.
[6]徐恒.朗诵发声学[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
王祖明,男,1957年生,四川内江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应用语言学副教授。书法专科,中文本科,音乐本科毕业。长期从事朗诵发声教学和歌唱发声方法研究。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朗诵科学发声的中部共鸣腔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