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张瑞芳与我父亲住同一个医院,我马上找到写《张瑞芳传》的姜金城先生,请他带我去拜访张瑞芳老师。
我小时候看过不少由张瑞芳主演的电影,如《凤凰之歌》、《李双双》、《万紫千红总是春》、《母亲》、《南征北战》等。现在我是第一次与瑞芳老师这么近距离的接触,感到非常亲切,就好像是好久没见到的老奶奶一样。她的眼睛不太好,其他一切都蛮好,特别是思维很敏捷,当我问起1947年她主演的影片《松花江上》时,她立刻告诉我当时的情景。
拍摄《松花江上》
张瑞芳于1918年出生,1933年就读北平市立第一女子中学时,即主演田汉的话剧《梅雨》、《获虎之夜》等,展示了她的表演潜质。
1938年12月张瑞芳在重庆参加中国***,“皖南事变”后,为了更好地保护文艺界的一些地下***员,副***派人通知张瑞芳,不要再参加地下***的支部活动,她的组织关系,由副***单线联系。
1946年1月,***组织派张瑞芳去美国留学,在她忙着办理护照,做出国准备时,体检中发现有肺结核,这样就无法去美国了。张瑞芳在重庆没法工作,当时的爱人金山又是个大忙人,没时间和精力来照顾她,于是她决定回北平母亲身边去养病。
金山比张瑞芳大7岁,生于1911年,1982年去世,是位非常有贡献的戏剧、电影艺术家。他1927年曾经在苏州参加北伐***,后在上海参加反帝大同盟,1932年(一说1938年)加入中国***。1939年起,受委托,带中国救亡剧团赴南洋群岛、香港、越南、新加坡等地演出抗日爱国剧目,有《台儿庄之夜》、《民族万岁》、《“九一八”以来》、《塞上风云》、《马门教授》等。1942年到重庆,任中国剧艺社演员,与张瑞芳相识,与她共同演出《屈原》中的男女主角。
抗日战争结束后,金山接到的特殊任务,要他争取当***府的“接收大员”,以便去东北长春接收满洲映画株式会社。因为该会社是重要的电影基地,一定要想办法去占领,决不能让***派作为拍摄“戡乱”、“”电影的工具。
金山利用他名演员的社会影响和特殊的亲友关系,在上层人士中展开社交活动。不久,他不仅被任命为“接收大员”,还决定由他组织人马去长春接收满洲映画株式会社。金山在重庆和北平邀请了蓝光、田冲、盛家伦,还有张瑞芳的姐姐张楠、虞哲光的女儿虞静子等一批优秀演员同去长春。
此时,经过半年多的休息,张瑞芳获上级批准,到长春配合金山的工作。她一到长春,立刻和金山一起筹划拍摄电影《松花江上》。张瑞芳根据收集的生活素材和自己的切身体验,很快写了一个故事梗概,金山把它写成一个完整的分镜头剧本,这是金山从事电影编导的处女作。
《松花江上》的故事开始时,正是人们准备享受丰收的年景,不料“九一八”后,日***占领东北,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妞儿(张瑞芳扮演)的父亲(朱文顺扮演)被敌人的马匹踏死,母亲(莽依萍扮演)被推坠江中,爷爷(浦克扮演)愁病,妞儿表哥(王人路扮演)被抓去服劳役,途中,遇到大汉(周凋扮演)率领的义勇***袭击,表哥乘机逃出,正遇到妞儿遭到日寇伍长的非礼,他上前将伍长打死。为了生存,表哥只得到日寇煤矿做工。“七七”事变后,日寇强迫工人增加生产,以致发生矿难,工人惨死矿中,广大工人和家属奋起反抗,惨遭杀害。表哥和妞儿死里逃生,后面追兵快要追到时,义勇***赶到,救了表哥和妞儿,他们一起参加义勇***,投入抗日的战斗。
电影里表哥的扮演者王人路,在拍摄过程中受了伤。有一个镜头是从屋顶上跳下来,第一次跳,导演金山不满意,要他再跳一次,可是下面还没准备好安全设备,他就跳了下来,结果把腿摔断,终身残废。
影片里有一支插曲,是根据东北民歌由张瑞芳填词后演唱。唱词是: “春季里桃花红又红,孟姜女寻夫哭崩长城,行行万里长,走一程又一程,走啊走啊走不尽……”
《松花江上》拍摄了八个多月,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完成。张瑞芳告诉我说:“临离开长春时,我们把一些机器设备通通运到***区,不给留下。”
1947年11月,《松花江上》在上海大光明电影院首映,招待文艺界人士。
与安娥访黄八妹
安娥和田汉在大光明电影院看完《松花江上》,正好有朋友借给田汉一辆吉普车,就约上张瑞芳夫妇一起上车,到杭州去玩。可惜这天金山有事没去成。
当天晚上,他们一行住进一家旅馆,开了一间大房间,里面有一张大床,一张小床。田汉和安娥睡大床,外面有蚊帐,张瑞芳睡小床。张瑞芳老师说: “晚上老听见田汉起来喝水。”我想那时候田汉大约就有糖尿病,因为得这个病的人,经常会口干。她还说:“田老大请客最好玩了,见到人就拉来吃饭。由于人太多,坐不下,田老大就让大家一二报数,单数先吃,双数晚吃。”
到杭州后,安娥就约张瑞芳去访问黄八妹,因为田汉和应云卫合作准备创作以黄八妹为题材的电影剧本《望海潮》,想请张瑞芳出演主角黄八妹。
黄八妹原来名叫百器,又称翠云,外界都叫她双***黄八妹,是江苏金山人,金山现在属于上海市,她自幼家里很穷,受父亲影响,好***术,能双手开***。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奉贤乡间收集***支。此年,她率部捕获日***驻乍浦炮兵队长,声誉鹊起。是年冬,黄八妹的队伍与浙江谢友胜部游击队合编,在杭、嘉、湖一带流动作战,由***统局江南挺进***任为特务大队长。
安娥在《我见到了双***黄八妹》(载1947年12月8日《新闻报・艺月》)里写道:
在乍浦我和张瑞芳特别去拜访了这位“双***将”,与其称她“风韵”,不如说她“气派”,如我们所想象的草莽英雄一样,她豪爽、坦白而热情,矮矮的个儿,但长得很结实。带铜色的皮肤,一望而知是经过风霜的。那天天气晴暖,风不扬沙,八妹穿一件士林布布罩衫,白布鞋,她笑着迎接客人。因为赶时间,没谈几句,我们就先要求她照相。
张瑞芳记忆中黄八妹是穿旗袍的,这也难免,因为那时候一般妇女都穿旗袍。遗憾的是,照片没能留下来。
黄八妹起先是抗日的,在1941年,日***发动“清乡”,她率部撤至浙江省西天目山,在上海浦东至杭州湾一带与日伪***作战。
采访中,黄八妹说:“我们人不够,武器不够,钱不够,粮食不够,我们真是拿性命拼啊!苦头啊,真正吃了不知多少。”
“八年当中我们没走过大路,大路上都是日本人。我们完全走的山路、田埂。有一次三天三夜我爬了十七道水,平湖这一带全是河浜啊!受伤,生病,被敌人包围,八年中我没安静地睡过几天。还有我的女队员,她们也都能吃苦,如果没有她们的情报工作,我们真是不知从何下手。她们牺牲了好一些……”
不久,上海《新闻报・艺月》刊登了黄八妹手下的陈惺与安娥的来往信件。安娥先生大鉴:
日前鄙人因事来申,于新闻报艺月版,拜读先生所撰关于会晤黄大队长百器一文,其结尾有云“……望海潮供诸世人……”。按鄙人于抗战期间追随黄大队长转辗抗敌(相当时任浙西突击大队长副等职,黄任大队长),胜利后蛰伏田园,致对外孤陋寡闻,不谂大作《望海潮》剧本何人供诸世人?实深翘企。以先生富于音乐性之笔端,对我故乡载浪潮澎湃之海滨抗敌史实,定当增光不少也。至《望海潮》之取材及内容梗概可否乞先赐掷一阅,因本大队之同志大半解甲归田于平、金一带,风闻之下,皆欲先睹为快也。
最后是“陈惺敬启”。安娥则回信道:陈惺先生:
乍浦之游,至今难忘。黄大队长之印象亦深深使人愉快。《望海潮》剧本系田汉、应云卫两先生再度合作之电影剧本,将处理日寇在金山卫、澉浦一带登陆前后,东南沿海渔民、盐民、农民及路工之生活及其抗敌史实。黄大队长的奋斗艰危其中动人部分,但闻不拟作正面传记的描写,先生等或可于剧中仿佛其人耳。闻岳枫先生亦有一计划为专写黄先生者。专此奉复,顺候冬安。并诸代候百器先生。
安娥
但是后来黄八妹变了,1949年中国人民渡江南下,黄八妹率残部流窜到杭州湾一带,抢劫船只,杀人越货,骚扰沿海地区。1950年5月逃往台湾。
此时,一直坐在旁边的姜金城先生插话道:“20世纪50年代初,黄八妹还潜伏到沪;要。”
(本文***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