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南在海南大学演讲时被听众扔鞋一事在微博上引起巨大争议,有人说要文明辩论不要攻击人身,有人说双方话语权不对等,因此扔鞋是无奈的、正义的抗议。还有法学教师探讨扔鞋是否为一种言论表达,假如是言论表达,就是正当的;假如不是言论表达,就不正当。对于后一种观点,可以从经济学的角度审视一番。这种审视并非经济学越界,而是因为法学和经济学在此问题上有共同的核心议题——产权。
人各有主观偏好,有人喜欢梨,有人喜欢苹果。经济学不评判各人偏好的对错,而研究人们采用的经济手段是否能达到他们的目的。同样,在言论表达问题上,经济学可以不评判言论的对错,而只关注言论表达的经济成本。
从成本角度看,人的行为只有两种模式:让别人承担成本和自己承担成本。经济学家茅于轼说,花钱有四种方式:花别人的钱替自己办事、花别人的钱替别人办事、花自己的钱替别人办事、花自己的钱替自己办事,第四种方式是资源配置效率最高的方式。
无论言论如何表达,也无论其内容如何,都无法避开表达的成本问题。表达者口头表达,就是用自己的嘴巴承担成本;岳飞的母亲在岳飞背上刺“精忠报国”四个字,就是岳飞用背承担成本;陈光标在《纽约时报》上登广告声明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就是陈光标用自己的钱承担成本……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没有***于虚空中的言论自由权,其必然要落实到具体的载体上,必有成本承担人,而这些载体的产权问题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言论表达的成本问题并不是一种特殊的成本问题,它适用同样的规律——由拥有产权的人决定如何使用表达资源效率最高。用于言论表达的资源永远是稀缺的,人人都想在大报上发文章、在电视上露脸,但大报就那么些版面,电视就那么些时段,该发谁的不该发谁的、该谁露脸不该谁露脸,只应该由其所有者决定,否则会导致这样的结果:现有的资源被滥用;人们将不敢投入资源用于言论表达,使得表达资源更加稀缺。举例来说,假如由读者我来决定默多克的报纸登什么内容,那么这份报纸一定内容质量大幅下降;而由于报纸的亏损是默多克承担的,默多克也肯定不敢再办报。
美国学者薛涌曾经指责《南方周末》不发他的一篇文章是侵犯他的言论自由,按此逻辑,中国还有十几亿人没在《南方周末》发文章,《南方周末》岂非侵犯了十几亿人的言论自由?相信薛涌也不会允许别人在他家的门上刷标语,难道能说薛涌侵犯了他人的言论自由吗?
一些学者喜欢谈在美国焚烧美国国旗不算违法,因为联邦大法官裁定,焚烧国旗是言论表达行为。这些学者没有注意到,焚烧国旗固然是一种言论表达,但首先,焚烧的必须是自己的国旗。如果把邻居家的国旗烧了,并声称这是言论表达,那是不能免责的。简言之,言论表达是一种权利没错,但必须表达在自己的财产上,或取得财产主人的同意,否则就损害了他人的产权。
国外的确有很多***客遭到扔鞋、扔鸡蛋、扔西红柿等待遇,而扔的人也没有受到追究,但这是***客向选民作秀。扔鸡蛋的人明知道***客不会追究,才会玩这个游戏。
具体到司马南事件,法学者多有偏离产权原则的言论。焚烧美国国旗和扔鞋真正的区别,并非何者是言论表达,而是产权归属——焚烧美国国旗是焚烧公民自己的财产,而扔鞋是针对他人的人身,是把自己言论表达的成本强加给演讲者。
很多法学者过于强调言论自由,似乎言论自由有一种豁免权。的确,言论自由很高尚、很重要、很关键……但无论如何,言论表达无法豁免于经济规律。言论表达资源是稀缺的,法律必须处理言论表达的资源配置问题,其原则应是谁的产权谁做主,才可使言论表达资源得到高效率的配置。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司马南被扔鞋的经济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