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语文学习而言,朗读与默读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然而,近年来阅读教学中默读的弱化甚至缺失,已经造成了语文教学的失衡。《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同时在课程目标中对各年级的默读提出了具体要求,第一学段要求“学习默读”,第二学段要求“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第三学段则要求“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可见,语文课堂中默读“屡屡缺席”的失衡现象亟待匡正。
一、 认识默读的价值
1. 默读更便于深入思考体悟 “默读”作为一种读书的重要方式,自古以来一直为人们所重视。“潜心会文本,涵咏滋味长”。古人把读书时的品味揣摩,喻为春雨润花、清水溉稻、鱼入水中、溪流濯足。可见,唯有静心沉浸于文本,方能知其意,得其趣,悟其神。默读时,学生很容易控制自己的阅读速度,这就有利于他们边读边想,遇到重、难点,可以自由地停下来思考一番,也可以反复读,细细品,促进理解的深入。每当学生凝神默读时,就会产生心灵的顿悟、视界的敞亮、情感的共鸣和思维的共振。相反,如果没有默读静思,学生的心灵就不可能沉潜在语言文字编织的美妙世界里,汲取知识的琼浆,感受语文的魅力,丰盈精神的底蕴。所以古人才会说,朗读便于记忆,默读便于思考。
2. 默读更易于彰显阅读个性 默读最能体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真正实现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应是我们语文教师追求的教学境界。在阅读能力方面,学生的个性和水平是不一致的。有的读得快,有的读得慢,有的习惯字斟句酌,有的习惯择要阅读,有的习惯边读边想,有的习惯反复阅读。而默读则能把阅读的自还给学生,最大限度地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默读方式,安排自己的阅读进程,在有限的时间里实现阅读的优化设计。为此,学生用笔耕耘在字里行间,用心徜徉在文章的人文情感中,与其说学生是在默读,不如说学生是在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与其说学生是在批注,不如说学生是在凭着自己的知识、情感、智慧、灵性,在感悟文本的意义与内涵,在对作品的艺术再创造。
3. 默读更利于培养阅读习惯 当下的社会早已进入信息化时代,知识更新日新月异,人们要不断地学习才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默读时视觉接受文字符号后,直接发送给大脑进行译码、理解,不需要像朗读那样将文字转化为口语,用口、耳作媒介,再进行理解。现代社会要求提高阅读速度,默读则是快速阅读的理想方式。默读作为人的内部精神活动,它既适宜于逐句推敲的精读,也适宜于大致的了解浏览,而且它能不受时间、地点、条件的限制,随时进行,是现代人终身学习理所当然的习惯。可以这么说,一个现代人,必须善于默读,广泛吸收知识,捕捉各种信息,如果缺乏默读能力的话,则很难立足于现代社会。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特别是从中高年级起养成默读的习惯,可以提高阅读能力,使人终生受益。因此,在语文课堂中重视学生的默读,给他们创设一个默读的平台,能促进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默读习惯。
二、 提供默读的条件
1. 保证默读时间 默读是需要时间的。在默读过程中加上思考需要更多时间。没有时间的保证,就不可能形成一定的默读技能。关于这一点,许多特级教师在他们的课堂教学中给我们作了很好的引领。比如孙建锋老师在执教《最大的麦穗》一课时,竟然不怕所谓的“冷场”和“沉闷”,足足用了13分钟时间让学生默读课文。这样的默读是否值得?答案在他的课堂中:“我认为最大的麦穗就是代表人生中最大的机会。”“你给了我们展示自己的机会,表现的机会,我们就应该抓住这个机会。” “我觉得一个人的机会是有限的,不要认为这个机会不好,那个机会也不好,总认为有一个机会会使人一举成名,而应该把握每一个机会,珍惜每一个机会。就像这节课,孙老师给了我们展示的机会,就是带我们去摘最大的麦穗。”一个个说得头头是道,异常精彩。这说明孩子们在13分钟的默读环节中真正走进了文本,真正用心在和文本进行对话。同时也说明为课堂默读花如此多的时间是值得的,也是必须的。
2. 提供问题情境 在默读训练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进行思考,将文章的主要思想记住,一遍不行可以再来一遍。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必须在问题设计上下功夫。如教学《夜晚的实验》一文时,教师可开门见山提问:“谁在夜晚做实验?做什么实验?”这样可以使学生边读边想,初步了解课文大意。一位老师在教学《诺贝尔》这一课时,以这样一个主要问题来统领教学:一个普通人,我们有可能会不理解诺贝尔的行为。重温诺贝尔的一生,你会有多少困惑?在感到不解的地方做上记号,向诺贝尔提出自己的疑问。我们都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对诺贝尔的不理解是正常的。这种正常往往被我们忽视,跳过这种不理解,直接带领学生感受诺贝尔的不懈追求,感受他为人类幸福献身的伟大精神,根本打动不了学生,甚至引起学生反感。泛泛地阅读这些文字,学生只能了解到诺贝尔的所为。这样一位伟人的所思所想,如果不进行有意识的挖掘,极可能被学生忽视,如何与人物的心灵沟通?只有把自己的情感到文本深处,把诺贝尔还原为一个普通的人,与他对话,甚至向他提出自己的困惑。这样紧贴人物的阅读,才是深得其中真味的阅读,阅读方法的传授自然在阅读的过程得到落实。
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明确默读的目的和要求,避免默读的盲目和松散,至少要提醒学生具有以下三个问题意识:(1)认真默读,你知道了什么?这是基础性的要求。(2)用心默读,你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这是体验性的要求。(3)仔细默读,你什么地方还不明白,产生了什么疑问?这是批判性的、创新性的要求。通过这样的问题意识和圈画批注,使学生潜心研读,深入文本。如此,教学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精选默读内容 每篇课文都有值得推敲、值得深刻领悟的语句和段落。教师应精心挑选这些内容,在引领学生反复读、诵、记前,一定要给学生默读静思的机会,让他们通过默读产生个性化的体验,从而剖析文本的内涵。一位老师在教学《半截蜡烛》的过程中,给出两次共达8分钟的时间让学生默读静思。第一次默读:“是啊,情况如此危急,必须想方法。他们又是如何和德***周旋的?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3-7小节,思考。(默读2分钟)”本次默读的目的是使学生对文本的第3-7小节有个整体的感知和把握。表面上波澜不惊的2分钟,其实学生在快速默读和思考,对文章信息进行概括提炼。第二次默读:“请同学们默读第5-7小节,就像刚才那样,通过语言文字感受两个幼小孩子的形象。一字一句都不要放过。对你有所触动的地方,可以直接批注在书上。(默读6分钟)”这次默读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文章关键词句的深入体悟,理解当时情况的万分危急以及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之中镇定、机智的抗争,感悟作者对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的生动描摹。同时也指导了默读静思的方法,那就是通过批注让学生的默读不是简单地看,而是以理解为核心,从读物中提取所需要的信息。
可见,默读的内容应是让学生的思维更深刻、更严谨的内容。有了思维品质的阅读课堂,才具有厚度和深度,才能真正提高课堂生活的质量。
三、 教给默读的方法
1. 动眼不动嘴 凡是动嘴的默读都不是真默读,而是“默朗读”,那是很难提高默读速度和默读质量的。有些中高年级学生一边用手指着一边默读,也是不可取的。
2. 边读边思考 学会在默读中分析综合,在默读中质疑问难,在默读中欣赏评价。学生在默读中思考,在思考中默读,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不断发现新问题。这样做,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唤起了学生读书的注意力,同时在潜移默化中也学会摄取信息的方法,酝酿出属于自己的思想,对将来的学习、工作、生活起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3. 边读边动笔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在读《二十四史》时,曾在书的空隙处密密麻麻地写满了自己的想法。这是有深度的默读,是有品质的默读,值得我们借鉴。所以在平时的默读训练中,我总是要求学生只要是读到的文章,只要是自己的书,就要不时地圈画批注。告诉学生:这是默读时积极思考的表现,这些符号就是思维开出的花朵,这些符号也说明了你与文中人公距离拉近了,与作者的情感产生了共鸣。
4. 默读有速度 默读既要学会精读,又要学会速读,既要“咬文嚼字”又要“一目十行”。平时,我们比较重视“咬文嚼字”,忽视“一目十行”。教科书中出现的“长文”,我们要学会“读短”。我们除了把握多练、坚持熟能生巧的原则外,还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必要的技巧训练。一是训练学生进行整体认知的能力。默读的字面认知方式对速度影响很大,有些学生逐字辨认后才去理解,这种单一的认知方式使视距范围缩小,速度变慢。如果采取整体认知方式,一次就辨认一串词组或句子,视距范围扩大了,速度自然就会加快。这种训练起初可以用卡片或投影快速出示词组或句子,并立即隐去,再让学生复述或讲大意,如此由易到难,效果较好。二是训练他们的视线定向运动,准确扫描,不能反复回视,甚至可以根据需要,采用通读与跳读、横读与竖读等相结合的方法。信息时代对速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中也规定不同学段的学生必须有一定的课外阅读量。如果光靠精读,是很难完成规定的阅读量的。也就是说,默读时具有“一目十行”的能力是很有必要的。但又不能真的一目十行,不留痕迹。这种默读方法的掌握必须靠反复训练才能真正受用。
钱梦龙先生说:“默读是原生态的阅读。”学生的默读能力和默读习惯关系着他们终身学习的质量和进程。佛家云:“静能生慧,慧能生智。”让我们每一位教师给学生一个默默读书的机会、一个静静思考的空间,让我们的学生在神思飞扬中拥有自我、自信和睿智!
(作者单位:江阴市晨光实验小学)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默读:另一种重要的读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