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叶经是特殊的一种佛经形式。取自贝罗多树叶,在那方寸的一叶菩提上,记录着佛陀的言行举止,参万物佛法,窥如来真意。
贝叶经所承载神圣的寓意,一直流传至今。清末高僧竹禅和尚曾说:“后世之学者得见贝叶真经如见佛面,不枉出家参学,云游十方,益于身心。”
就这样,如同舍利般存在的贝叶经,被后世佛家弟子虔诚地供奉着。而那游走于贝叶上的铁笔痕迹,也在上千载的时光中,熠熠生辉。
贝叶经书 千年传承
为了能更好地传播与记录佛陀释迦牟尼的智慧,佛教徒用贝叶书写佛教经典和画佛像。贝叶经的名字,即由此而来。
贝叶经在佛陀住世的时代就已经存在,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佛本行集经》曾有记载:“时彼天王,知如来意,即持笔墨及多罗叶,往诣佛所。”其中的多罗叶即是贝叶,梵语pattra,即为“叶”的音译。
此外,在卷五十一有载:释迦牟尼成道后,曾于贝多罗叶上写明耶输陀罗所生之子为洗刷耶输陀罗的不贞之冤,使其母子免除灾难。这显示在佛陀成道前后,古印度已经用贝叶刻写文字。
贝叶,全称为贝多罗树叶,属棕榈科的一种热带性植物,产地主要在南方,以印度、锡兰、缅甸、中国西南地区为多。《周蔼联竺纪游》卷二第十四页:“贝叶是大西天一种树叶,光洁可书。”在纸张尚未发明以前,古印度以贝多罗叶记载佛教经典及宫廷文献资料,现今南印度及南传佛教地区仍有人继续使用。
贝叶长且质地稠密,在多道传统特殊工艺处理后,能防虫、防水、防变形,可供书写经文记载,略称为贝多或贝叶。依南传《岛史》记载,公元前一世纪时,比丘们为了便于弘法,首先把巴利文的经典书写在贝叶上,以免圣典散佚。
贝叶在佛教弘法上的功用,让我们得知,在相当早的时代已有贝叶经存在。但对于何时使用贝叶记载佛教经典的时间,目前尚未有明确的文献记载。根据许多经典记载推知,如结集后的经、律、论三藏,原本以口口相传方式流传。
至公元前后,大乘初兴之际,将结集的圣典抄写在贝叶上,以免遗忘散佚。又《添品妙法莲华经》序:“遂共三藏崛多笈多二法师,于大兴善寺,重勘天竺多罗叶本。”此中“多罗叶本”即指《法华经》的贝叶写本。由此可知大乘初期经典《法华经》即是抄写于贝叶上的。
公元一至十世纪,古印度佛教徒携带大批写有经、律、论三藏之贝叶经,前往中亚、中国***、和尼泊尔等地区弘扬佛教,此等地区之佛教徒亦往印度学习佛教,带回大量之贝叶经。这对佛教和佛教文化的传播、发展,有莫大的影响,改变了佛教弘传的方式,各地出现了译经风潮,使佛法奥义逐渐被世人了解。
在中国,贝叶经的传入与佛教息息相关。早在公元一世纪,就曾经出现过贝叶经的身影。那时在洛阳白马寺,西域僧所传播的最初就是贝叶经文。
盛唐时,中国佛教发展至鼎盛时期,中国的贝叶经大多于此时传入,据《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说,玄奘法师从印度取回来的正是贝叶经文。贝叶经也在这时候被世人所熟知。
在经典中常以“贝叶”表诠佛典之意,如《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六:“法师(玄奘)操贝叶开演梵文。”又《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十六:“将敷贝叶之文用启莲宫之会。”从汉译经典中,显出“贝叶”在佛教文献的特质。
此后,和佛教关系密切的贝叶经,在中国成了佛家经典的代名词。
傣家之魂 赕经礼佛
贝叶经并不是一种史前遗存的“活化石”,具有世俗性、普遍性和全民性基本特点的贝叶经,是傣泰民族传统文化的整体内容。
印度早期的贝叶经几乎已失传。而在中国,在“三武灭佛”和不断的战乱之后,贝叶经也踪迹寥寥,但贝叶文明并没有因此断绝。印度、傣族都以贝叶来记录佛经及文献数据。这种以贝叶为文献载体,形成了“贝叶文化”。
贝叶文化可说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产物。据傣文文献《帕萨坦》的记载,早在佛陀涅盘前,其教徒来到缅甸一带传播佛法。公元前115年,西双版纳首次派代表前往缅甸景腔和愿贡两地迎接佛牙和经书。由此可见,傣族因地缘关系,受印度文化的影响很大。
据贝叶经记载,贝叶经佛教经典传入西双版纳被傣族先民接受之后,西双版纳的第一个佛教高僧布塔果沙厅,首次将佛教经文刻写在贝叶上,刻写的第一部经文是他本人所著的《帕苏提麻嘎》。
《帕苏提麻嘎》的问世,标志着西双版纳贝叶经的正式诞生,也开创了西双版纳贝叶经本土化的先河。从此,傣族历代文人、僧侣世代刻写,不断积累成为傣族特有的贝叶经典籍。
傣族用贝叶刻写佛经外,也用来记录天文历法、医药、文学作品及法律规约等知识。此外,傣族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每一次重要事件,都在这一片片贝叶上记录下来。久而久之,刻写在贝叶上的内容就涵盖了傣族社会所有的文明成果。因此连同贝叶,也被傣族视为了知识、智能、文明的象征。
傣族贝叶经的覆盖面,实际上超过西双版纳、德宏以及云南所有的傣壮民族地区,并推及到整个东南亚及南亚次大陆地区,几乎有上亿的人还在传承和使用这种变化。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傣族人民不但学会了贝叶的制作和刻写技术,还在14世纪左右,创造出了自己民族的文字―傣文。
如今,傣族地区的佛寺依然有收存贝叶文献的传统。其来源一是由佛爷自己刻写,二是接受世俗众生“赕坦”献经或“赕簿”献书。除了佛寺集中收存贝叶经而外,傣族世俗民间也流藏有各类贝叶文献,所以贝叶文化从佛寺到民间,成为傣族文化的代表和象征。
另外,由于民间“赕佛”献经献书活动的蔚然成风,傣家贝叶经中既有来自印度教的故事,又包含有与佛教唱对台戏的、涉及傣族民间原始信仰的传说,故此,贝叶经成了傣族社会各种文化知识和思想观念的荟萃之苑,这也影响到了贝叶文学的内容构成。
对于文化的传承功不可没,傣族人更视贝叶经为其文化宝藏。目前,保留在西双版纳的贝叶文化经籍,从书目看多达5000多部,2000多种,范围和内容涉及傣族社会历史文化和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一叶窥秋 知如来意贝叶经树叶上的佛家圣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