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回“唐山”
眼前这位慈眉善目的老人,衣着朴素,头发斑白,笑容可掬,让人很难将他与一个在全国拥有上千家茶叶连锁店并将触角伸到制茶、食品加工、连锁茶艺馆、餐饮、旅游、教育等领域的“两岸茶王”李瑞河联系起来。然而,正是他,17年前,带着东凑西借的5000千万元新台币、一种希冀和一份思乡之情,摸着石头渡过台湾海峡,从台湾回“唐山”――祖国大陆投资,创立了天福茗茶。如同200多年前,他的祖先从“唐山”过台湾时一样,回顾这17载的创业历程,他只惜字如金地说了8个字:披荆斩棘,筚路蓝缕。
“1993年,我来福州时,当时还没有长乐机场,只有义序机场,条件还很落后。机场里没空调,每个乘客就只是~人发一把扇子,越扇越热,满头大汗。要去漳浦还要再坐14个小时的车!”回想起17年前初来大陆时的亲身经历,他感慨不已。不过,当年的创业之艰还不仅仅是基础设施的的落后,更多的还是***策环境。“这十几年,困难重重,一言难尽,磕磕碰碰真是太多太多了。那时候,我们台商的商品还不能进行单独零售,必须通过供销社代销才能卖。没有放开,就很难做大。”尽管艰难,他还是咬咬牙在福州榕城古街开了第一家天福茗茶,它在上世纪90年代茶庄少得可怜的福州可称得上“豪华版”。“好奇的人多,买茶的人少,有人看店里那么干净,甚至还有人间要不要脱鞋进去。”说到当年的情形,他显得有些无奈。
“吾心信其可行,则移山填海之难,终有成功之日;吾心信其不可行,则反掌折枝之易,难有成功之时。”这是中国***先行者孙中山的至理名言,被李瑞河奉为座右铭,这句话还被镌刻在天福茶学院教学楼旁的一块巨石上。“和以前相比,现在简直是天壤之别!经济发展了,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买茶的人自然也就慢慢多起来了。而且,茶为国饮,大陆人口这么多,假使每个人都喝茶,茶叶消费总量就会很可观。”17年来,凭借着对大陆经济、对发展茶产业巨大的信心与耐心,纵是艰辛他也甘之如饴,而且这些菩辛还成了他引以为豪的宝贵财富,套用他所说的一句闽南俗语,就是“呷(吃)苦当呷补”。多年来在台湾积累的茶叶行销丰富经验使他经营天福茗茶起来轻车熟路,再加上管理有方,天福茗茶在一天天地壮大,一步步地扩展自己的门店版***,由1家变成10家,10家变成100家、200家……几乎每天都有新店开业,打开天福茗茶网站的首页,全国总店数每天的数据都是常新的,而且有12000多名的员工分布在全国各地各店。难怪总裁办公室接待组组长林桂明说,他们在开年终大会时,年度报告中的“全国总店数”这一栏总是要留到最后一刻写,这样才能保证是数据最新的。“17年我开了1000家店,过10年变成2000家,再过10年变成3000家。然后转战海外,再开1000家。”记者正准备问他的开店目标时。他就早已信心满满地在心中勾勒好了天福的世界版***。
苦尽甘来。在“爆破式”开店的同时,李瑞河也品尝到了丰收的喜悦:2009年天福茗茶销售额达到了15亿元,并在福建的漳州、福州、安溪以及浙江新昌、四川乐山、云南昆明等地建设了9家大规模的茶叶或茶食品加工工厂,加工龙井茶、莱莉花茶、铁观音、岩茶、普洱茶、红茶等各地名优茶和茶食品,自主研发了1000多种茶叶产品、100多种茶食品和数百套高档茶具,打造了一个庞大的茶业产品王国。
细节无处不在
无论在天福茶庄,还是在天福茶博物院,或是厦汕高速公路天福服务区、天福茶职业技术学院,如果有心,你会发现李瑞河所注重的细节无处不在:茶庄里,泡茶桌上摆有系着不同颜色丝线的紫砂壶,专壶专用,红色代表泡红茶,绿色代表泡铁观音,橙色代表泡岩茶,黑色代表泡普洱茶;博物院里,用各个朝代的名称来命名景点,唐山、宋桥、元塘、明湖、清池;服务区石雕园里,每一个石阶都画上了红线,提醒游客脚下有台阶……
“大到全园的整体规划布局,小到每个石头、每棵树木,就连园内播放音乐和播放时段,都是李总裁选定的。”讲解员黄惠凤带着记者参观位于高速路服务区内的“唐山过台湾”主题石雕园。在这个占地2000亩的石雕园里,茂林修竹,山风吹拂,松涛阵阵,流水潺潺,更添幽静,丝毫没有公路的喧嚣。一路沿着林荫小道,移步换景,每一处都很干净齐整。黄小姐一边忙着给记者介绍雕像的来由,一边不时地在地上搜索着。只要看到地上有个烟头或者有片纸屑,甚至细小到一个线头,她都会在第一时间默默地拾起放进附近的垃圾桶。在短短的1个多小时时间里,她至少弯腰了3次。“总裁常说‘一人一手一弯腰,美化环境又健康’,不光我们员工这么做,如果他自己见到果皮纸屑也是默不作声地捡起,不是作秀给我们看。”黄小姐微笑着说。在结束参观时,记者看到服务区台湾美食城的洗手间前,竟摆放着几排茶产品和茶食品在销售,而天福观光茶园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何滢的一番话更是令记者感到不可思议。她说,公司每隔半年都会举行一次清洁大赛,每名新进员工都要去打扫厕所,然后让大家在里面吃饭。“你想啊,都可以在里面吃饭了,哪有不干净的道理?别看这是在厕所门口,这里的销售额还会比店里高出几个点呢。”她指着那几排货架神秘地说道。
李瑞河注重细节的观念可谓是“无孔不入”,渗透到天福集团的每~杯茶,每一个角落、每一个人的思想中。当然,还有街头鳞次栉比的其他茶叶品牌连锁店。可以说,许多茶叶连锁品牌的经营模式也都参考了天福,至少带有一点天福的“影子”。就拿最常见的免费奉茶来说,如今走进一些连锁品牌茶店,无论你买不买茶,服务员就会热情地给你递来一杯热茶。这一服务就是肇始于天福。这一点,业界恐怕是无法否认的。因此,就连刚刚毕业没多久的首届天福茶学院毕业生林艺泰都深有感触地说:“细节在天福里无处不在!”在他看来, “茶爷爷”李瑞河虽是一个外表很平凡的老人家,却是个非常注重细节的人。书中所学到的茶文化知识都能在在天福集团的每个机构中有所体现,让学生们受益匪浅。“我相信,学校的每个同学都已经把茶当成了人生的一部分。不管有没有从事茶行业,在茶学院学习的这3年里学到了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影响着我们今后做人做事的态度。”是的,诚如这位同学所言的“茶如人生,从茶中读懂人生”,他这一番肺腑之言,不正是天福茶学院校训“格物致知,一叶入魂”的最好脚注吗?
都在北纬25度
身为总裁的李瑞河,除了在大陆拥有天福集团,在台湾还掌控着天仁集团35%的股权,拥有成千上万个股民,并计划在明年把天福集团推向香港的股市。因此,他当仁不让地成为了“两岸茶王”。谈起两岸,他总有一股浓得化不开的故乡情结。 “地***上,漳浦和南投都在北纬25。左右,语言相通,生活习惯一样,在漳浦吃到的水果和南投也是一模一样。漳浦还是我祖祖辈辈生活过的地方,所以刚来我就深深地爱上了这里。”他啜了一口茶,若有所恩地说。如今早巳年逾古稀的他,几乎举家移居大陆,而且他的三个儿子竟然也不约而同地找了大陆的媳妇。“老大留在漳浦做管理,娶了漳浦姑娘;老二在厦门天福集团总部,娶了哈尔滨姑娘;老三虽然还在美国读书,但女朋友是贵州人,一毕业回来就马上结婚。你看看,以后我的孙子孙女,哪分得清是大陆,还是台湾。”他乐呵呵地说。
不用说,正是这片浓浓的乡情令他如此执著、如此笃定,以至于在谈及ECFA(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签署后对于两岸茶业利好时,他的回答竟有些“非主流”: “目前,ECFA欺还不是公平贸易,台湾的茶在早获清单内,而大陆的茶却不能卖到台湾。这就像当年的孔融让梨,孔融小还把大梨让给哥哥。”不过,他对ECFA还是充满了信心。“虽然目前我还没从中获得什么‘好处’,但对它的期盼看是望眼欲穿啊。从长远看,这有利于两岸茶来茶往,互惠互利,用台湾的技术和品牌来包装大陆三山五岳的茶,一起打进国际的茶叶市场。”他说。的确,从天福茗茶、天仁茗茶以及cha FOR TEA、Tea Station、Uncle Lee’s Tea这些海外关系企业,不难看出,李瑞河从创业之初到现在至始至终都一步一脚印地朝“香传全国,茗扬世界”目标迈进的。
他还鼓励台农、台商大胆前来大陆投资创业,并且承诺,如有遇到疑惑或者感到“怕怕”,他的“茶业黄埔”――天福茶学院愿意为台农、台商专办一个短期专修班,主讲大陆的一些法律规章制度,保证3个月内摸清摸透。在采访临近尾声时,他若无其事地说:“哎呀,不用担心啦,两岸肯定会统一的!到时候,台湾人来大陆发展事业,大陆人也到台湾去买房子安家落户。你说,大陆台湾还有什么区别呢?”语罢,他爽朗地笑了。
你看,他就是这么一位和蔼可亲的老者。他把一片有滋有味的小叶子变成一条长长的产业链,而这片叶子所承载的厚重历史与人文精神更是深深地融入了人生的意义,嵌入了灵魂的深邃,并随着氤氲的茶香,播洒向世界。一叶入魂,回甘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