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小乘佛教中“佛祖”专指释迦牟尼,大乘佛教中“佛祖”一词则是佛陀和祖师的统称,而现代人常言之佛祖,则更倾向于小乘佛教之“佛祖”,即释迦牟尼佛。从佛教经籍中可以追溯和研究“佛祖”一词的源流,同时,古今小说演绎中亦有大量的“佛祖”观念。
关键词: “佛祖” 大乘佛教 小乘佛教 如来佛
“佛祖”一词经常被提及,人们通常认为佛祖就是指释迦牟尼,但严格说来,“佛祖”在小乘佛教与大乘佛教中有不同的理解,若以现在流行于中国的大乘佛教的观点,“佛祖”是佛陀和祖师的统称,单指释迦牟尼并不严谨。笔者试***在佛经典籍和古今小说中找寻有关“佛祖”观念源流的蛛丝马迹,并结合大小乘不同的教义和大众理解来辨析“佛祖”一词和与此相关的“如来佛祖”、“如来佛”等词语是否规范得体。
一、佛经典籍中相关内容
自经籍文献考证“佛祖”一词源流,笔者攫取其中较为代表的经籍,将其分为以下三类。
1.文中带“佛祖”类经籍。《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序:“惟愿开卷举目直入大圆觉海,续佛祖慧命无穷。”[1]经文:“问曰,未知从上佛祖应现已来,传授几代,愿垂开示。师云,古佛应世,已无数量,不可计也。”[1]《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传为禅宗六祖惠能所说,弟子法海集录,时代为唐。
《仁王护国般若经疏神宝记序》有言:“易于通经难于作记,欺佛也。易于作记难于通经,欺祖也。愚于佛祖之道不敢欺,而或有述焉。”[1]本序为宋代天台宗僧善月作。
《圣妙吉祥真实名经圣妙吉祥真实名经》有偈云:“七佛祖师大圣主,文殊菩萨垂愍念,摄受施主增福寿。”[1]本经为元代沙门释智译,经文本意应为“七佛/祖师/大圣主”(/为停顿分割号),但若与后文“文殊菩萨/垂愍念”相协调,易被颂为“七佛祖师/大圣主”,如此一来就容易使人产生“佛祖”的概念。
《净土十要》云:“十方三世佛祖大道如何荷担。然则要解之有关于十方三世佛祖大道也甚矣。今定十要以要解为上首。”[1]《净土十要》为净土宗著作辑要,凡十卷,明代智旭编。
2.名中带“佛祖”类经籍。《佛祖统纪》为宋天台宗释志磬撰,开篇言:“佛以心印授之于祖,而祖祖相印以至师。其间随机立解,以权示实,脉络分合,盖不可思议焉。余顷憩乌瞻山,忽邑侯游公招至顾司寇之澄心楼。以校阅事见委,询其所欲梓,则佛祖统纪也。……夫道无统则散,统无纪则乱,散乱之作道理焉依。然道因言显,理假教明,讵离言教而觅道理乎。试将此典喻村落也,能诠名句喻牛也。所诠诸义喻***及酥酪醍醐也。若谓直取醍醐上味勿劳牛***等义请君于牛***外,别觅一醍醐味可乎。欲明古圣之道,此统纪斯其至焉。”[1]便把编撰之目的述出,但其名称实在是易于误人,“佛祖”一说,于此扎实矣。
《佛祖历代通载》序言:“浮屠氏之论世,动以大劫小劫为言,中国文字未通,盖不可知也。……近世有为佛祖统纪者,儗诸史记书事,无法识者病焉,时则有若嘉兴祥符禅寺住持华亭念常,得临济之旨于晦机之室,禅悦之外博及群书。乃取佛祖住世之本末,说法之因缘。译经弘教之师,衣法嫡传之裔,正流旁出散圣异僧,时君世主之所尊尚,王臣将相之所护持,论驳异同参考讹正,二十余年始克成编,谓之佛祖历代通载。”[1]亦言出著述之因缘。
《佛祖纲目》为明代朱时恩编。本书内容从释尊示现受生至明代万峰时蔚示寂为止,以诸佛及历代祖师之化导、行谊等事迹为纲目,依照历代年号之顺序编录,是为“法门有纪载,宗教有源流,废兴有考核”。序中认为其堪称为“此七佛以来一部大史也”。
《佛祖宗派世谱》为清僧介庵悟进编成于顺治年间,序文称:“自此西天四七。东土二三。大鉴出南岳青原。谶应二枝嫩桂。四传而有沩仰宗。五传而有临济宗。六传而有曹洞宗。七传而有云门宗。九传而有法眼宗。灯灯续焰。叶叶相辉。虽有传有止。或正或傍。总是曹源一滴水。灯录会元而后。今又数百年。述者两三家。不无讹漏。余不免依样画葫芦。即将传灯宗***续集诸书。一一参考。”[1]本书以***表方式展示禅宗五家法统世系,用以为续佛之慧命,正人天法眼。
3.禅宗语录类经籍。古时禅师语录中亦有很多“佛祖”之言语,如《云门匡真禅师广录》:“金屑眼中翳,衣珠法上尘,己灵犹不重,佛祖为何人。”[1]此语录为宋代守坚集;《宏智禅师广录》:“夫至理超名象之阶,真智出思议之外。佛佛祖祖,相印以心。叶叶花花,妙严于本。”[1]其为宋宏智正觉撰,侍者宗法、宗荣、法澄、宗信、嗣宗、集成等编;《如净和尚语录》:“点开佛祖眼睛,普会人天鼻孔。一敲一唱,尽林下之愚诚;载喜载瞻,满天中之心愿。”[1]为南宋曹洞宗僧天童如净撰,文素、妙宗、唯敬等编。古僧语录大抵产于宋代,多为禅宗名僧所作,其对于“佛祖”之说的发展亦有推动之力。
禅宗讲求“诃佛骂祖”,禅宗古德,恐学人在理上错寻,徒增知见,乃斩钉截铁,不许看经,不许讲教,甚至诃骂,将一切理论打破,只为最终“成佛作祖”。禅宗中还有诸如“何是佛祖西来意?庭前柏树子”之公案。推敲之下,“诃佛骂祖”、“成佛作祖”之类的词汇应与“佛祖”一说有着紧密的关系,或互为掎角,或相互推动。
由此可知,佛祖一词,起于唐,兴于宋。虽于小乘之处更有道理,但又有大乘之禅宗扬举,别宗如天台、净土亦有推兴。
二、古今小说中相关内容
“佛祖”之言辞,顺口而可言;“佛祖”之观念,历久而彰显。若强言专业之观念,固有之思想,于小说之处或有偏,但其于辞之传播,言之影响,一一应有所归焉。笔者试以时间跨度为准,选取明代之《西游记》、《封神演义》和清代《聊斋志异》及当代金庸之《天龙八部》四部小说以观察其“佛祖”观念。
《西游记》由明代小说家吴承恩编撰而成,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此书描写的是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保护唐僧西天取经、历经八十一难的传奇历险故事。“佛祖合掌向王母谢讫”、“佛祖居于灵山大雷音寺宝刹之间”、“这不知是哪一位佛祖的道场”[2]……如此说法,书中随处可寻,而《西游记》一直被街谈巷论,历久流传,演绎新说,影视排演,影响甚广,其所塑造的“佛祖”形象也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