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果没有“”,没有上山下乡,也许我们不会听到蒋大为动人的歌声,因为他自幼的理想是成为一名画家。
蒋大为的叔叔下肢残疾,无法行动,常年卧床。叔叔喜欢画画,画得非常好。蒋大为上小学时,经常到外文书店为叔叔买外文版画册。在买书的过程中,蒋大为爱上了很多世界大家的名画,虽然年幼的他还不懂绘画。
初中毕业,蒋大为报考中央美院附中,没有被录取。高中毕业时,喜欢装潢、美术的蒋大为报考了中央工艺美院。蒋大为在北京参加了高考,回家仅三四天,“”开始了。国家取消了高考制度,他画画的理想破灭了。
“这件事让我对画画一下子心灰意冷,干脆不画了。”蒋大为说。
2
“我有个邻居叫张笑武,我们俩没事就关在家里拉琴唱歌。”蒋大为扔下了画画,喜欢上了唱歌。
蒋大为在自娱自乐中唱出了名堂,街道和有些单位搞活动、学毛选,会把他们请去唱歌。他们越唱影响越大。
“我去考试,当时宣传队的队长就是我现在的爱人张佩君,是她考的我。”全国铺天盖地成立***宣传队、思想宣传队,蒋大为前去报考和平区文化馆的宣传队,被录取。
在宣传队,大家都带着饭去排练、演出。张佩君带了好吃的,常常偷偷地放到蒋大为的饭盒里。
宣传队有一位拉二胡的队员,比蒋大为和张佩君年长,对两人特别好,他看出了两人萌动的感情,出面做媒:“你们俩其实都不错,都很好,干脆你俩把这事挑明算了。”
上山下乡运动开始了。一天,蒋大为听说学校批准张佩君到内蒙古插队了。蒋大为和张佩君不是一个学校的,他得到这个消息着急了。此时的蒋大为已经在天津唱得很有点儿小名气,天津歌舞团想招收他。
“你怎么不跟我说呢?”当天晚上,蒋大为找到了张佩君家里。张佩君哭了:“我要去内蒙古插队,而天津歌舞团想招收你,我不知道该怎么对你说。”
“我觉得我作为一个男孩子,尽管我没有多大力量,但我总该跟着我的女朋友走,应该保护她,不能让她一个人孤苦伶仃到农村去。”但是,耀华中学张贴出的上山下乡光荣榜上,并没有蒋大为的名字。
“我到了学校,在后面写了我的名字。全校同学都在大礼堂里,当时学校正在宣布名单。进礼堂的时候没有我的名字,等宣布到最后的时候,把我的名字一念,全校都轰动了。”蒋大为回忆道。
在1968年上山下乡的洪流中,蒋大为跟随着张佩君,颠簸在开往内蒙古的知青专列上。
天津——辽宁——吉林——内蒙古,白城——乌兰浩特——科右前旗,经过两天的奔波,蒋大为等人到了插队的地方,生产队派人赶着牛车马车来接他们。
9月的科尔沁大地上荒凉一片。感到新鲜的知青们沉默了,女知青用毛毯蒙住头,哭了。等待他们的是艰苦的生活。
一天,蒋大为和张佩君正在地里种黄豆,生产队来人找他:“大为,公社来电话了,让你们俩去一趟。”蒋大为问什么事,来人说不知道。蒋大为和张佩君来到公社,发现找他们的是两名***人。
“你们俩会唱歌?”***人问。
“还能唱。”蒋大为说。
“那你给我唱几句。”***人说。
蒋大为唱起语录歌,一首歌还没唱下来,***人认可叫停。
“会唱样板戏吗?”***人又问。
“会唱。”蒋大为和张佩君分别唱了样板戏选段。
“你们俩回去吧,回去听信吧。”***人说。
后来,蒋大为和张佩君知道了事情的原委:一位天津知青在火车上看到一些***人带着乐器,就问,你们是不是宣传队的?当得到肯定回答后,这位知青说,我们天津有个知青唱得特别好,叫蒋大为。被问的人正是吉林省森警宣传队队长,他问:“这个蒋大为干啥呢?”这位知青只是说蒋大为大概在哪儿插队。结果,宣传队队长找来了。
三天后,宣传队队长拿着***装来了。蒋大为和张佩君开始了***旅歌唱生活。
3
在部队的六年生活,让蒋大为走向成熟。
1975年12月4日,蒋大为调到中央民族歌舞团,6日,他被安排参加演出。
“当时我什么都没有,挺难为我。”没有人给蒋大为伴奏,他被迫到团外找来一个手风琴手,渡过了难关。
“没想到我一上去就火了。”蒋大为的演出被放在上半场的最后,这个压轴戏给他很大的压力。在8日的演出中,蒋大为被放在了全场倒数第二的位子上,这个传统一直保留多年,他的实力日益凸显。
《牡丹之歌》、《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等一批脍炙人口的歌曲让蒋大为扬名全国甚至海外。1985年,38岁的蒋大为担任了中央民族歌舞团团长,是当时中国最年轻的部级艺术院团的团长。
“一生当中,一个家庭对你的支持能坚持多久,你就能成功多久。就是说你的妻子和家庭支持你多久,你的事业就到多久。我能够走到现在,一直是她支持我,要不然,恐怕我也难唱到今天。”蒋大为动情地说。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蒋大为:为和恋人插队偷偷改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