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肩负着推进一场新的文明复兴的时代使命。迎接这场并不逊色于历史上的文艺复兴的、新时代的“文艺复兴”,中国应该有所作为。
中国文化薪火相传,先秦诸子、汉唐气象、宋明风韵…… 五千年文脉涵养出泱泱中华,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创造的文化万紫千红。在世界各民族文化的百花园中,中国文化从来就充满自信。梁漱溟先生曾说:“历史上与中国文化若后若先之古代文化,或已转易,或失其***自主之民族生命。唯中国能以其自创之文化永其***之民族生命,至于今日岿然独存 ”
但近代随着中国曾经的一度衰落,中国似乎也一度丢失了文化自信,而是充满了文化焦虑。从李约瑟之问到我们自问:“而我则郑和之后,竟无第二之郑和”?
中国人找回文化自信,始于新中国建立之时,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随着经济建设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
中国人增强文化自信,成于民族复兴进程之中。***的17大报告指出,“要在时代的高起点上***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18大报告重申,“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强调,“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但自己优秀不等于人家都承认你优秀,岿然独存并不是孤芳自赏,新的辉煌也不是一枝独秀。文化自信不仅在于自己的决心有多大,声音有多高,历史有多久,块头有多大,实力有多强,还在于人家是否信服,有没有“他信”。当今时代,面对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世界格局,面对各种思想文化更加频繁的交流交融交锋,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我们现在要努力到全世界去讲“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那怎样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占领制高点,在文化上赢得“他信”?
我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当代人类之所想、所急、所欲的好题目、大文章。中国文化在此中,有好话可说,有好戏可唱,有好路可走,有好计可施。
众所周知,起源于数百年前的西欧的文艺复兴,把“人”从“神”的束缚中***出来,把生产力从封建社会的束缚中***出来,带领西欧走出中世纪的蒙昧和黑暗,迎来了现代文明的曙光。从此西方国家一度开始发达。这虽造就了西方世界近代以来的繁荣,也埋下了它与世界其他部分的仇恨。文艺复兴推动了建立以世界市场为基础的现代世界体系。但这个体系,无疑延续了传统的帝国式殖民体系的***治结构,延续到今天,就是混乱不堪的国际秩序、世界极大的发展差距。尤其是现代工业文明彻底打破了自然的和谐与宁静,全球性生态危机相继出现,就模式的增长已经到了极限。文艺复兴虽极大地***了人,但人又付出了极大代价:文艺复兴使人从神的束缚中被***出来,人又被神化、异化。
人类文明的交汇已走到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点,人类危机呼唤人本主义在否定之否定意义上的继承和发扬,呼唤一场新的文明复兴。它要继续人的***,但也要把过度膨胀的人改变成和谐的人。它要继续促进发展,但要实现各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它要保障人类的安全,但应该实现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一言以蔽之,就是“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这一次新的文明复兴,应该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时代的要求,人类的共同关切。
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肩负着推进一场新的文明复兴的时代使命。迎接这场并不逊色于历史上的文艺复兴的、新时代的“文艺复兴”,中国应该有所作为。“缓慢地、平静地、然而明白无误地,中国的文艺复兴正在变成一种现实。这一复兴的结晶看起来似乎使人觉得带着西方色彩。但剥开它的表层,你就可以看出,构成这个结晶的材料,在本质上正是那个饱经风雨侵蚀而可以看得更为明白透彻的中国根底――正是那个因为接触新世界的科学、民主、文明而复活起来的人文主义与理智主义的中国。”胡适近百年前就曾作此判断,现在看来是确实的。
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因应着这个时代要求,回答着这个共同关切。汤因比说,“避免人类自杀之路,在这点上现在各民族中具有最充分准备的,是两千年来培育了独特思维方法的中华民族。”这种“独特思维方法”就是天人合一,允执厥中,仁者爱人,以和为贵,和而不同,众缘和合。其核心是“和”,“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交响乐中共振、共鸣,中国文化既有自信也有他信,在他信中更有自信。(责任编辑/吴文仙)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中国文化的自信与他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