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川龙之介是一位近代以来著名的日本文学家,他自幼受到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被誉为日本文学界的“鬼才”作家。他在短暂的一生当中,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其作品大多在一个个语言凝练、短小精悍的故事背后蕴含着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通过阅读他的文学作品,人们能够重新审视人性,思考人生。叶渭渠老先生曾经这样评价芥川龙之介的历史小说:“他们大多取材历史上奇异的,超自然的事件,描写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民众,面对地狱般的现实,不断复苏野蛮的生命,顽强地挣扎着继续生存所展现的野性的美。”[1]芥川龙之介的很多作品,例如《罗生门》《鼻子》等早已成为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本文统计了国内18种具有代表性的日本文学选读教科书,几乎每本文学选读教科书都收录了芥川的文学作品,特别是《罗生门》高居榜首。因此本文旨在对《罗生门》的教材化意义进行探析,探究其文学教材的价值与意义,以便更好地学习理解并把握这篇文章。
一、《罗生门》的出典――平安朝故事集《今昔物语》
《罗生门》取材于《今昔物语》的第二十九卷中的两篇故事。《今昔物语》是日本平安朝末期的民间故事故事集,以前称《宇治大纳言物语》,相传编者为源隆国,共三十一卷。包括故事一千余则,分为“佛法、世俗、恶行、杂事”等部,以富于教训意味的佛教话语为多。今昔物语是一本“佛教说话集”,佛教确实起源于印度,再经由中国传到日本。在芥川龙之介的原著小说里,“罗生门”作为一个标志性建筑,寓意深刻,代表“人间与地狱”之门。这篇小说发表于1915 年《帝国文学》上,小说所写的故事很简单:一个被主人解雇的仆人,生活无着,楼身无处,在荒凉颓落的罗生门下躲避风雨。他于走投无路之时,突然发现在门楼上有个老太婆拔一个女尸的头发,想用来做成假发出卖。仆人于是悟出了生存的道理,便用暴力剥下老太婆的衣服,消失在黑夜之中。
二、从作为日本语言文学教材的《罗生门》中学习什么关于《罗生门》教材化的意义
关口安义(1999)在日本的国语教育中,对其意义归纳了如下六点:1.《罗生门》是一部完整度较高的短篇小说;2.《罗生门》拥有近现代小说的结构,适宜学习;3.极具古典与现代的关联性;4.文章适合文学语言的学习;5.文章的中词汇以及文体适合学习;6.唤起学习者的问题意识,培养学习者的批评意识。
以上的建议,对中国的日语学习者来说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因此本文参照了关口安义(1999)[2]、池田庸子(2003)[3]的文章,探究《罗生门》的教材化对中国的日语学习者的现实意义及其价值。《罗生门》之所以被大量选入日本文学选读教材中,首要一点与其自身是具有高度完整性的短篇小说关系密切。由于授课时间的限制,长篇小说的一部分节选入文学教科书中,无法更好地从整体构成来把握作品,而短篇小说,特别是芥川的小说结构紧凑,布局巧妙,细节的推敲更是近乎完美,适宜做教材。
(一)日语词汇学习
对日语学习这来说,一篇文章,首先是对日语词汇的学习,特别是《罗生门》中的难解词汇、借用字等等,对于以日语为母语的学习者来说都是很难的。《罗生门》出现了很多动物的名称,例如,蟋蟀(きりきりす)、乌鸦(からす)、壁虎(やもり)、蜘蛛(くも)等等。蟋蟀、乌鸦等动物出场酝酿出负面印象,加之,青春痘(にきび)、黄昏(夕)等词语所暗示的心中不安定性,成为解读《罗生门》的重要的关键词。
(二)比喻的表达方式
栩栩如生的动物形象的比喻:一人の男が猫のように身を缩めて;猿のような老婆である;のごとくっていた;の足のような骨と皮ばかりの腕である 等等动物性的比喻,池田曾指出老太婆的动物性的存在,从这样的描写中可看出,芥川借用这样的比喻,强调老太婆的生存状态是一种与理性以及社会规范相对的世界中存在的,对作品的印象形成以及理解《罗生门》具有特别导向作用。
(三)提高阅读能力
文学作品的价值一般在于满足学习者的好奇心,提高读解能力。芥川小说的展开以及对事件、场所的交代铺陈十分巧妙,寓意深刻,需要一番努力查找。作品不易读,有时十分难解,但是正因为如此,如果,经过一番努力,读懂作品的妙处,胜利的喜悦也是难以言表的。《罗生门》中的场景源自于《今昔物语》中的“罗生门上遇尸记”的场景。日本平安时代末期,自然灾害频繁,社会动荡不安,百姓民不聊生,即便是往日繁华的大都市也呈现出一片荒凉破败的景象。小说一开篇就用城郊野外的一具具死尸、乌鸦和破败的罗生门等文学记号渲染出一种极其的悲凉氛围,在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的这样一种大的时代背景下,主人公为了生存所做出的违背“人性”抉择做好了铺垫。
(四)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剖析人性,思考人性
小说《罗生门》通过对主人公的心理描写,间接地表达出作者的人生态度以及对人性的思考。小说中的主人公因被主人解雇而面临着生存的危机。夜幕降临,饥寒交迫的他在荒凉而破旧不堪的罗生门下躲雨。正当他为选择饿死还是当强盗而内心充满矛盾,犹豫不决的时候,发现了正在尸体上拔死尸头发的令人感到憎恶的老太婆。尤其当他听到老太婆为自己的恶性辩解的时候,他不再为自己内心的犹豫所困扰了。终于他内心的“邪恶”战胜了“正义”,选择了***老太婆的衣服而逃离,消失在黑夜中。
“消失在黑夜中”“黄昏下人避雨”等关键词给予读者一种途穷末路的暗示,此外文中还三次出现“粉刺”一词,暗喻仆人是一位处于青春期的彷徨少年。人内心的善与恶,往往就在一刻之间颠覆。人只有在自身的生存未受到威胁的时候,才会对所谓的道德、人性有正确的认识。作者笔下的主人公是有良知的。因此开始他的内心还在为“选择饿死还是当强盗”而充满矛盾,但当他看到老太婆的行为的那一瞬间,他内心的“恶”被唤醒了,面临着生活的压迫,他内心的良知也就无法和生存的欲望相抗衡了。
作者通过对少年与老妇在善恶的边缘徘徊的行为的描写,揭示出对人性的深刻思考。面对小说喜剧化的情节变化、戏剧化的结尾,我们的内心也被深深地震撼了。如果是我们自己面临这样的选择,又会如何去做呢?我们在沉浸在芥川龙之介作品中跌宕起伏的情节当中的同时,也深刻地感受到了芥川通过作品所揭示出的人类本性的丑恶和人类的自私性。
三、小结
《罗生门》描述了一个走投无路的仆人在罗生门下,面对生死抉择时善、恶转变的心理过程,从而展示了恶的无可回避,善恶之念转换的轻而易举,并且通过这种心理变化,展现出人性的多变,进而引起我们对人性的深入思考。作品强烈地控诉了当时的黑暗社会和残酷现实,由此我们可以窥视到芥川对现实的希望和不安的矛盾心理纠葛。仆人背德,抢衣服以及消失在黑洞洞的夜里,芥川通过描写仆人一系列心理变化批判人性的利己性格,培养学生分析、逻辑思辨能力,养成敏锐的批评意识,使《罗生门》成为一篇绝佳教材。
参考文献:
[1]叶渭渠. 芥川文学时代不安的象征(代总序) [M].芥川龙之介作品集. 北京: 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8.
[2]口安.『芥川之介の活[J].キリスト教文学研究,1999(5).
[3]池田庸子.『学者から『み手へ:日本教育におけるExtensive Readingのみ[J].茨城大学留学生センタ要 1,2003(3):45-54.
作者简介:
王明亮,大连理工大学日语系12级硕士,指导教师:孔月。
(责编 张亚欣)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芥川龙之介《罗生门》的教材价值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