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则臣的散文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近到现在生活的北京和国外经历,远到童年时生活过的故乡,在阅读其散文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宁静平和,他在小说中不能说的话和讲不出的人生道理都在散文中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呈现和发挥。
一、丰富的散文主题
徐则臣的散文创作常涉及的主题之一是对人生本质和生命意义的思考:《半个月亮爬上来》中的祖母对讲述往事的专注和不厌其烦,是在说明人老了之后会对走过的岁月开始回忆和怀念:“人老了,就不再往前走了,而是往后退,蹒跚地走回年轻时代,想把那些值得一提的事、那些没来得及做和想做的事情重新做一遍想一次。”[1];《风吹一生》将祖父的身体和风连接在一起,面对同样的风速,祖父再也不能像年轻时一样稳健不倒,人的一生就在风的渗入中越来越老:“风逐渐穿过人的身体,吹走了黑发留下白发,吹干了皮肤留下皱纹,最后吹松了血肉,留下一把老骨头。这时候风又为人指明了另一个去处。”[2]
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与留恋,也是徐则臣散文创作中另一重要主题,如《一个人的天堂》中的大商店曾是年少时的天堂,它不仅是一个用钱就可以换东西的地方,而是象征着美好的、丰富多彩的童年;《最后一个货郎》中的货郎老张作为“我”童年生活的见证者,在“我”逐渐长大的同时他也在老去,只不过在他依然坚持老本行时,“我”却早已离开了家乡;《去小学校的路》在伴随着重走去小学的路上,学生时代的记忆也渐渐袭来,但是小学校已经不存在了。
二、独特的创作技巧
徐则臣说:“一个悲观主义者的沸点比较高,即使两眼冒火,看世界也都会有个苍凉的底子,可以看见有,但更多的是看见无,可以看见繁华,更多的是看见繁华背后的空寂,看见欢喜、和畅背后的不容易。[3]他的散文创作的苍凉并不是通过直接的死亡叙事来呈现的,而是用一种回忆的讲故事的方式来呈现这种感伤的情怀。不同于小说中激烈的矛盾冲突,徐则臣在散文中能够更自然更真诚地展现出内心的真实想法。
真诚的写作,也常使读者产生共鸣,就像在散文《惧酒者说》中有这样一段话:“这个世界被简化成了一个个局,不上饭桌干不成事,不端杯子我们的感情就表达不出来;凡局必有酒,凡酒必要喝,凡喝必要淋漓痛快,往醉里整,不醉不归。”[4]徐则臣用简单的几句话就揭示了现代社会中饭局问题的本质,真实又真诚,他敢于把内心的想法原原本本地说出来。
徐则臣在散文的细节上处理得很好,能在平缓流淌的叙述中将人生哲理和人的情感娓娓道来,《祖父的早晨》中有这么一句话:“他低头看地上孙子留下的脚印,把自己的也放上去,发现小多了,这个发现让他安妥了很多。”[5]一个简单的送别孙子的细节却打动人心,孙子的强壮和祖父的衰老一下子形成了心酸的对比,而这个发现却恰恰安抚了老人不安的内心。
三、深刻的现实意义
张立新认为:“徐则臣的散文不只是小说的一个练兵场,而是出发点,是生活的第一现场,是小说难以深入表现的偌大的心灵世界。”[6]透过徐则臣的散文,可以感觉出作者在静静聆听来自生活的声音,于无声处听惊雷,在平淡无奇的文字中感受生命的疼痛与悲凉,就像他自己说的:“有些情小说抒不好,有些理小说讲不清,有些话小说就是说不明白,但我又必须把它说出来――我就是一个用汉字来表达自我的人,不说话会憋死。所以,我坚持以小说家的身份顽固地写散文随笔。”徐则臣的散文不仅丰富了他的创作世界,填补了小说的空白,而且能够使读者体验>:请记住我站域名/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浅谈徐则臣的散文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