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北宋这一时期在建筑形式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废除“里坊制”,拆除坊墙。这一变革后,北宋的街坊空间必然有着独特的艺术价值,作者希望通过该课题的研究,重新审视北宋东京这个古老的城市。从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延伸到街坊空间中街道空间与建筑空间的形态分析。从集市、街道,到不同种类的建筑,再次重现这个历史古城的面貌。
【关键字】北宋 东京 街坊
第一章北宋东京城市概况
北宋东京的前身是唐朝的汴州,原是一个地方的首府,它位于黄河中游的大平原上,正当大运河的中枢,水陆交通便利,手工业和商业相当发达。五代时期的梁朝曾以它为东都。晋、周二朝也在此建都。北宋为了利用南方丰饶的物资,也建都于此,并进行多次建设。
东京城全城是一座矩形城。它是由宫城、内城、外城三重城相套,非常整齐。外城即是新城,为商业区和居民区;南北长5800米,东西宽4800米。内城即是旧城,也就是明清时代开封城的位置,内城坐落在外城的中央,亦为商业与居民区,内城与外城之间有一段缓冲地带,以保障居于内城之中的皇城的安全;南北长2900米,东西宽2600米。皇城在内城的中央稍偏西北,不仅是东京城的核心,更是北宋王朝的中枢,城墙南北长900米,东西宽200米。三个城的城墙外,都有护城河。
第二章北宋东京的街坊变革
在城市发展上,东京城最重要的变化,是坊市制度的崩溃。唐代对长安城市内部的管理手段主要有“禁夜”“不得沿街开门”和“不得起楼”这几条严格规定,而“城墙”,“坊墙”,“市墙”为这些制度的强制推行提供了保障。
到了宋朝,都城的经济真正的繁荣起来,这种限定性太强的里坊制度就不能满足需要了,宋太祖赵匡胤乾德三年颁诏废除宵禁,宋仁宗赵祯废报夜街鼓,拆除坊墙,彻底冲决了里坊制。因此,里坊制就变成了一个名称,没有任何的实际意义了,但事实证明汴梁这样的规划确实是有好处的。北宋后期,汴梁人口大增,总数大约已达一百五十万到一百七十万,是当时世界第一大城,比唐长安的一百万多出一半以上,但汴梁面积只有长安一半稍多,故楼房较多,街道较窄,更增繁华景象。因此,里坊制就变成了一个名称,没有任何的实际意义了,“大街小巷”布局思想也在这个时候开始萌芽。
北宋中期以后,为了便于统治,把若干街巷组为一厢,每厢又分为若干坊。据记载,东京城内共有8厢121坊,城外有9厢14坊。全城的街坊大体相仿,每坊长500米,宽500米。
第三章多样化的街道空间
第一节天街的意想
北宋东京全城道路基本成十字形相交,以道路宽度来划分,分为主要道路和次要道路,南北方向有18条,东西方向有11条。
在府城以上,特别是都城,在主要部位都规划出主要大街,名曰“天街”。这是中国古代城池规划的中心构思。这一条主要大街正南正北,笔直宽广。北端正对皇宫或衙署,南通南门,其意向通天。这是一种意念,对这条大街的设计,当然要加宽,使之突出,作为全城的重点来建设。在这条主要大街的两侧,建筑比较美观,安排府、部等主要部门。还有在天街做千步廊等等,设计并非一致。从陈州门至陈桥门在城内偏东,在楼门在城内偏西,这两条都是次要大街。
东京城内从正南门即南熏门进入后,通过朱雀门、州桥到达皇宫的宣德门,这条是全城的主要大街,它位于中轴线上,宽40米,是城池的主干道,全城的枢纽,代表着全城的气魄,路面宽广,方位正南。
全城次干道有4条,其中南北方向和东西坊巷的大街各有2条,宽25米。一般的大街,每条都不能贯通全城。
第二节斜街的点缀
我国古代建城、建都都讲究“中”字,正如《礼记》所云:中庸之道,不偏谓之中。中者,中间也。按《三礼***》中的周王城***来看,宫城居中,规划方整,全城每面三个城门,大街直通,皇宫建在城的中间。这是我国古代城池规划与建设的标准,这其中没有一条斜街。
总的来看,北宋东京城有这五条斜街。从旧曹门到新曹门之间有南斜街、北斜街、牛行街,这三条都是斜街,都向东北方向倾斜。在东京城的东南方向,从周桥到大同门之间也有一条斜方向的河,即是汴河东半段,在它的影响下又出现一条斜街,即是从周桥到旧宋门又到新宋门之间又是斜街。除此之外在拱宸门外有斜街,安远门有一条袄庙斜街。
斜街的出现,最主要的是在建设房屋时不好设计,房屋建筑达不到正南正北方向的要求,如果坚持南北方位,那么沿河街(斜街)的房屋院墙就十分不整齐。如果将房屋面向斜街,也造成锯齿形,十分不整齐。这样的建筑布局难以整合,会形成局限性。城池中若有水沟、河道,便会产生有趣的斜街和曲路,它打破了方形城池的呆板布局。斜街还能缩短距离,便利行人。
第三章 丰富的建筑空间形态
第一节商业建筑形式表达
大街两侧都建立商店,各条街道都有,城中有许多商店,名目繁杂,例如:药铺、漆铺、茶铺、酒铺、水果铺、衣物铺、金银珠宝铺、书铺、旅店、当铺等等,内容非常丰富。各种店铺分散在全城各条街巷之中,已具有繁华闹市的风格。
汉唐时代在城池里的商肆,并非在大街的两侧,在做城池规划时,就将商业店铺集中到一起,占用一条街坊或更多的街坊。唐代的长安城即设有两个商业中心――东市与西市。
后来一直到北宋时代的东京城,由于废除坊市制,大街上才开始出现商肆、酒楼以及各种店铺。虽然相距前年之久,当时街面上与今天的城市大街面貌相差无几。城市里大门高店之外,还在一些街巷、桥头、空场、河边有些零散的集市,这种集市占地不大,人数不多。
第二节民居建筑形式表达
宋朝农村住宅见于《清明上河***》中的比较简陋,有些是墙身很矮的茅屋,有些以茅屋和瓦屋相组合,构成一组房屋。城市中的小型住宅多使用长方形平面,梁架、栏杆、棂格、悬鱼、惹草等具有朴素而灵活的形体。屋顶多用悬山或歇山顶,除草葺和瓦葺外,山面的两厦和正面的引檐则多用竹篷或在屋顶上加建天窗。而转角屋顶往往将两面正脊延长,构成十字相交的两个气窗。稍大的屋宅,外建门屋,内部采取四合院形式。有些院内莳花植树,美化环境。
贵族官僚的宅第外部建有乌头门或门屋,而后者中央一间往往用“断砌造”,以便车马出入。院落周围为了增加居住面积,多以廊屋代替回廊,因而四合院的功能与形象发生了变化。这种住宅的布局仍然沿用汉以来前堂后寝的传统原则,但在接待宾客和日常起居的厅堂与后部卧室之间,用穿廊连成丁字形工字形或王字形平面,而堂、寝的两侧,并有耳房或偏院。除宅第外,北宋官署的居住部分也采取同样布局方式。房屋形式多是歇山式,饰以脊兽和走兽。北宋是虽然规定除官署宅邸和寺观宫殿以外,不得用斗、藻井、门屋及彩绘梁枋,以维护封建等级制度,但事实上有些地主富商并不完全遵守。
据南宋绘画描写的,当时江南一带有利用优美的自然环境建造住宅的。这种住宅的布局,有些采用规整对称的庭院,有些则房屋参错配列,或临水筑台,或水中建亭,或依山构廊,既是住宅,又具有园林风趣。
结语
北宋在街坊建造的历史上,属于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顺应了唐朝鼎盛的里坊制管理;同时根据民众的需求与市场的发展,做了相应的调整;又为后来元明清的胡同文化奠定了基础,它无疑是街坊空间及其建筑形态的一个里程碑时代。
【参考文献】
《中国建筑艺术史》―萧默―文物出版社―1999年
《东京梦华录全译》¬¬―孟元老、姜汉椿―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
《宋代市民生活》―伊永文―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年
《中国古代建筑》――罗哲文――上海古籍出版――2001年
《中国城池史》――张驭寰――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9年
《中国历代艺术》―中国历代艺术编辑会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年
《臆说清明上河***》―雷绍锋―山东画报出版社―2008年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北宋东京城街坊空间特色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