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克里斯托弗.考德威尔是20世纪30年代英国很有影响的马克思主义文论家。他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哲学为理论基础,对艺术的本质特征与功能作了深刻的探讨,完成两部文艺理论和批评专著即《幻象与现实》,《传奇与现实主义》以及评价资产阶级作家作品的15篇长篇论文。本文对其生平、创作情况等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和剖析,并从译介角度回顾、梳理和讨论了克里斯托弗.考德威作品在国内外的译介和研究概况。
【关键词】克里斯托弗.考德威;作品;译介;研究概况
一、克里斯托弗.考德威生平简介
克里斯托弗.考德威尔(1907―1937),诗人,小说家,短篇故事家,马克思主义批评家,1907年10月20日生于英国一个中产阶级家庭。1933年至1937年间先后出版七部侦探小说和一部长篇小说,并创作了一些诗歌和短篇小说。1934年底由于被马克思主义书籍所吸引,他把精力转入入到文学批评中去。1935年11月,完成了主要论著《幻象与现实》。1937年2月12日,在保卫马德里的战斗中不幸牺牲。《幻象与现实》在他前往西班牙时已经付梓。《论垂死的文化》于一九三八年问世,《诗歌集》与《物理学的危机》出版于一九三九年,《再论垂死的文化》于一九四九年出书。
克里斯托弗.考德威尔被西方学者称为“战前英国唯一真正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在科学,诗歌,文学批评等领域都颇有建树,但是就考德威尔本人来讲,他的主要创作,研究的精力是放在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尤其是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上的。他在参加工人运动和英国***的工作之余,运用马克思主义研究文艺现象和文艺创作,完成两部文艺理论和批评专著即《幻象与现实》,《传奇与现实主义》以及评价资产阶级作家作品的15篇长篇论文,这些都体现着考德威尔的文学理论批评思想。他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哲学为理论基础,对艺术的本质特征与功能作了深刻的探讨。他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宝库。
二、克.考德威作品在国内的译介与研究
1. 克.考德威作品在国内的翻译情况
考德威尔在我国并不是陌生的名字。1985年,朱光潜先生翻译了考德威尔的《论美》一文。其“美是主客体之间的辨证统一”的美学观对朱光潜先生有一定的影响。70年代,赵澧先生翻译了《幻象与现实》中的第3至第5章。由于陆建德,黄梅,赵澧,黄晴,潘宗乾,薛鸿时等多位学者的共同努力,《考德威尔文学论文集》[1]于1995年5月得以出版。其中收录了考德威尔的《幻象与现实》,《传奇与现实主义》,《D.H.劳伦斯:资产阶级艺术家研究》。在国内学界考德威尔业已进入了研究者的视野。在《英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传统的兴起》[2]一文中,张亮就将考德威尔的《幻象与现实》一书视为英国30年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四部重要著作之一,是造就英国马克思主义美学传统的初创之作。遗憾的是,此文并未对考德威尔做详细论述。
2. 克.考德威作品在国内的研究情况
国内的研究情况如下。陆建德1995年的《谈谈克.考德威尔》[3]即《考德威尔文学论文集》的译序,向读者分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他引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生活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从而指出:在《幻象与现实》中,考德威尔把近代英国诗歌史置于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发展的背景上加以考察,并分析经济活动在***治层面上的表现如何影响到诗歌的艺术特点或形式。他认为,考德威尔的艺术观的核心就是幻象与现实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徐文泽在1998年发表的论文《论考德威尔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批评的贡献》[4]中,给予了考德威尔高度的评价。他认为,考德威尔的文艺批评理论,绝不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批评的简单重复。他肯定了考德威尔对文艺本质问题的探索,考德威尔强调文艺的本质是表现幻象。除此以外,他还肯定考德威尔在接受马克思主义过程中受到普列汉诺夫的影响。关于这一点,美国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批评家梅.所罗门曾指出过:“考德威尔从普列汉诺夫和布哈林竖立的框架中吸收了马克思主义。”[5]上海大学法学院的讲师向爱明于2000年发表《两个世界之间――考德威尔艺术观初探》[6],论文围绕考德威尔的艺术观对艺术的本质以及人在艺术的理想的社会意象中的地位和关系作了一系列的探讨。文中指出,“考德威尔认为艺术是对人们情感的社会性安排,艺术是作为一种社会职能的艺术。考德威尔始终把艺术看做是一定社会历史的产物。”值得注意的是,徐文泽与向爱明都在其论文中用考德威尔评价劳伦斯的作品来证明考德威尔的艺术观。“作家艺术家不仅要达到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有机统一,而且也要达到主观与客观的有机结合。只有这样,作家才能正确地反映历史,才能创造出正确的艺术规范。”2002年至2006年间,浙江大学博士研究生段吉方一共发表了4篇关于20世纪社会批评理论的研究论文,其中都涉及到考德威尔。这4篇论文分别是:《审美与历史的同构――20世纪社会批评视野中的考德威尔,戈德曼和伊格尔顿》[7],《20世纪社会批评的理论趋向及范式转换》[8],《社会历史视野中的文学探索――20世纪社会批评的发展历程和理论形态》[9],《20世纪英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发展和贡献》[10]。在这4篇论文中,段吉方论述在20世纪的社会批评视野中,考德威尔,戈德曼和伊格尔顿所做出的贡献及他们取得的成就。其中,考德威尔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段吉方认为,考德威尔的文学批评坚持社会历史的视野和现实斗争的立场。考德威尔的文学批评明显受到马克思的影响,他秉承了马克思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学说,强调文学与当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互动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这种观念在他的遗稿《再论垂死的文化》中更加明显。在20世纪的社会现实中,考德威尔的文学批评观念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时代感。对考德威尔的研究的最近一篇论文是2007年殷曼的《先行者考德威尔――对英国马克思主义美学传统的理论追踪》[11]。文中提到:“考德威尔的文学批评涉及一个美学标准的问题。这就是他从主客体辨证统一的认识论出发,所确立的“综合的世界观”(synthetic world-view)的美学评价标准。”她认为是考德威尔认同了历史唯物主义和综合的世界观,并把它运用于文学批评,而不是他在分析文学作品过程中接近了它们。这些观念预先决定了考德威尔的文学批评。
三、克.考德威作品在国外的译介与研究
纵观对考德威尔的研究历史,由于其理论构成的缘故,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他没有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在马克思主义学界,对考德威尔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关系一直以来都存在争议。在20世纪50年代初,《现代季刊》(The Modern Quarterly)曾由莫里斯.康福斯(Maurice Cornforth)发起过一场著名的“考德威尔争论”(Caudwell controversy),其主题之一就是考德威尔是不是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者。反对者列举了考德威尔理论的各种不足,这主要包括:(1)理论的前后不一致性,折衷主义;(2)理论包含了大量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尤其是对弗洛伊德理论的论述和应用;(3)对人的精神能量的高度重视似乎犯了唯心主义的错误,等等。但是,在《幻象与现实》,以及《论垂死的文化》和《再论垂死的文化》中,无论是结论本身还是得出结论的方式,都体现出鲜明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唯物史观的烙印。
虽然威廉斯在1960年代对考德威尔主要持批判态度,但是,他与威廉斯之间却存在相继性:他所坚持的反对庸俗经济决定论的主题;他的反精英,强调人民的主体性的立场;他把文学视为一种特殊现实构成的观点;他以经验主义为特征的历史唯物主义文学观,等等。
考德威尔在上世纪70年代后受到英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家(如汤普森等人)的高度关注。汤普森是这样评价考德威尔的:“虽然考德威尔没有解决问题,但他却提出了那些必须要问的问题;虽然他的理论在很多地方含糊其辞,但是这却是种充满硕果的含糊性,他为更富有创造性的传统敞开了大门”。[12]
在国外对考德威尔的研究文献中,最全面系统的是1989年在Goldsmiths大学的国际会议上多名学者的论文集合,并由David Margolies和Linden Peach编辑成书Christopher Caudwell: Marxism and Culture[13]。其中内容涉及:从批判的角度谈对考德威尔态度的转变,考德威尔的学术背景以及他接近马克思主义的过程,考德威尔和欧洲思想,考德威尔和马克思主义的变化的观点,考德威尔与心理学,考德威尔理论在当今社会的实践。其中撰写论文Christopher Caudwell and Psychology: The Personal and the Political的学者Christopher Pawling著有Christopher Caudwell--Towards a Dialectical Theory of Literature[14]一书。书中详细论述了考德威尔的成长历程,他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形成过程及考德威尔的功能主义艺术理论。其中两位诗人对考德威尔的影响非常大,他们是:T.S.Eliot和I.A.Richard。考德威尔想要建立的美学是:艺术被看做是在一个社区,集体的生命中的实用的实践力量。这本书还从诗歌的起源和发展,诗歌与“内在现实”的关系的角度论述了唯物主义诗人,当然也包括考德威尔在当代的意义。
四、结论
从国内外对考德威尔的研究来看,考德威尔在20世纪的欧洲,特别是在英国的社会批评,文学批评,美学理论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他批判地继承并丰富发扬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国内对考德威尔的引入与研究已有50年,研究的方向和成果比较多样,丰富,这为后期考德威尔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平台和理论视角。
参考文献
[1]《考德威尔文学论文集》,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年
[2] 张亮:《英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传统的兴起》,《国外理论动态》,2006年第07期
[3] 陆建德:《谈谈克.考德威尔》,《文艺理论与批评》,1995年第04期
[4] 徐文泽:《论考德威尔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批评的贡献》,《文艺理论与批评》,1998年第03期
[5] 梅.所罗门编:《马克思主义与艺术》,杜章智,王以铸等译,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年3月版,第320页
[6] 向爱明:《两个世界之间――考德威尔艺术观初探》,《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05期
[7] 段吉方:《审美与历史的同构――20世纪社会批评视野中的考德威尔,戈德曼和伊格尔顿》,《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04期
[8] 段吉方:《20世纪社会批评的理论趋向及范式转换》,《思想战线》,2002年第05期
[9] 段吉方:《社会历史视野中的文学探索――20世纪社会批评的发展历程和理论形态》,《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 第03期
[10] 段吉方:《20世纪英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发展和贡献》,《温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04期
[11] 殷曼:《先行者考德威尔――对英国马克思主义美学传统的理论追踪》,《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04期
[12] E.P.Thompson,Caudwell,P270
[13] David Margolies and Linden Peach,Christopher Caudwell: Marxism and Culture, Goldsmiths College,1989
[14] Christopher Pawling,Christopher Caudwell----Towards a Dialectical Theory of Literature, The Macmillan Press Ltd,1989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克里斯托弗.考德威尔作品的译介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