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威尔第一生创作了27部歌剧作品,在他众多作品中,多由戏剧女高音担任女主角,只有具备戏剧性演唱能力的女高音,才能把威尔第所塑造主人公的内心矛盾体现得淋漓尽致。特别是威尔第的晚期创作,有很多人认为他这一时期的歌剧创作在乐队编配上效仿瓦格纳,具有宏伟的音响效果,这样的乐队编配对女高音的演唱能力方面是巨大的考验。在威尔第的歌剧创作中花腔女高音这个声部的角色较少,只有四部歌剧是为其创作的,文章通过分析其中两个经典角色了解威尔第式的花腔女高音。
【关键词】威尔第歌剧 花腔女高音 角色分析 戏剧性
歌剧是综合音乐、诗歌、舞蹈等艺术并以歌唱为主的一种戏剧形式。歌剧的起源地是在17世纪的意大利佛罗伦萨,当时的歌剧伴奏简单自由,声乐部分音乐不宽,多以神话为主要题材。历经了漫长的演变,19世纪意大利歌剧发展达到鼎盛时期,威尔第正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
一、威尔第歌剧创作风格
威尔第歌剧的初期创作题材是以民族战争反映爱国情怀为主的,旋律散发着浓郁的意大利式的热情与奔放,但歌剧中人物刻画缺乏深度。威尔第歌剧创作中期,主人公都是普通人,不再像他的创作初期是以英雄为主人公,这一时期威尔第的歌剧创作主要表现的是人性,开始挖掘人物内心的情感挣扎。威尔第晚期的创作受到了瓦格纳的影响,在乐队的编配及创作上极其宏伟,和声音响丰富细腻,非常强调歌剧的戏剧性,风格带有厚重感和现实主义色彩。
二、威尔第式女高音的声音特点
在威尔第的歌剧中,女高音咏叹调总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创作的旋律不仅动人心弦,更能通过这些旋律把剧中的人物角色塑造得淋漓尽致。威尔第歌剧是极富戏剧张力的,所以对于女高音声部的要求非常严苛,在他的歌剧作品中大多都是戏剧女高音或者能力极强的抒情女高音才能胜任。戏剧女高音是19世纪后半叶出现的声音类型,音色暗而重,声音共鸣丰富,音量大,声音爆发力和张力极强,这个声部一般扮演的角色多为悲剧色彩的女性以及极富牺牲精神的女英雄角色。音量和持久力是戏剧女高音的标志,这也正是演唱威尔第歌剧作品的必备条件,特别是威尔第晚期的歌剧作品,由于乐队编配丰富、强大,人声要穿过乐池直到观众席的最后一排,对女高音声部来说是非常困难的,而威尔第式女高音的声音技巧、对歌剧的戏剧性掌控、对音乐的理解以及体能都必须非常卓越。所以在女高音歌唱家中都以能称之为“威尔第式女高音”为傲。
三、花腔女高音的声音特点
花腔女高音是指女高音中具备很强的花腔技巧,声音音色清脆、透亮,越到高音区声音音色越辉煌、舒展、明亮,并有很强的持久性和控制性的女高音。花腔女高音分为抒情花腔女高音和戏剧花腔女高音两种。
抒情花腔女高音声音音色柔和、声音灵活、共鸣集中、高音穿透力强。抒情花腔女高音通常扮演的角色是纯洁、热情、多情善感的少女,或是聪明、机警的女仆等角色,抒情花腔女高音具有很好的高音区表现力和控制力,但在低音区的声音音色却暗淡、无力。为这个声部做出巨大贡献的作曲家有多尼采蒂、贝利尼和罗西尼,他们为这个声部写出了很多不朽的经典唱段。
戏剧花腔女高音的声音具有戏剧女高音的张力、爆发力,同时在高声区又具有花腔女高音的灵活性。声音的灵活度、力度、厚度本是相互矛盾的,因此,戏剧花腔女高音在练习过程中是异常艰难的,从丰满的胸声到高音区弱音的控制,从爆发力极强的声音瞬间转换到超高音区的花腔技巧,这对人声是极大的考验,所以造成这个声音类型的稀缺状态。这个声部典型的角色是莫扎特歌剧《魔笛》中的夜后,其戏剧性以及声音灵巧性的运用非常难把握。
四、威尔第歌剧中花腔女高音角色
花腔女高音对于威尔第来说,并不是他钟爱的声音类型,因此他只有四部歌剧的角色运用了花腔女高音这个声部。分别是歌剧《纳布科》中的阿比盖勒(戏剧花腔女高音)、歌剧《茶花女》中的薇奥莱塔(戏剧花腔女高音)、歌剧《弄臣》中的吉尔达(抒情花腔女高音或戏剧花腔女高音)、歌剧《假面舞会》中的奥斯卡(抒情花腔女高音)。在以上四部歌剧的花腔女高音角色中堪称经典的是《茶花女》中的薇奥莱塔和《弄臣》中的吉尔达,以下笔者将对这两个角色逐一分析。
五、威尔第歌剧《茶花女》简介与(薇奥莱塔)角色演唱分析
三幕歌剧《茶花女》是威尔第在1853年创作的。这部歌剧的脚本是由皮亚韦根据小仲马的小说《茶花女》改编。这部歌剧和小仲马的话剧《茶花女》几乎是同一时间创作的,《茶花女》的创作原形是巴黎名妓阿尔西丰娜,她与作者小仲马有着一段感情瓜葛,但薇奥莱塔与阿尔西丰娜两者不同的是,小仲马塑造的薇奥莱塔虽然沦落风尘,却是有着高尚心灵的善良姑娘,而阿尔西丰娜则是真正堕落于奢华逸乐中的女子。《茶花女》的剧情为:薇奥莱塔是巴黎著名的交际花,但年轻的阿尔弗莱德却用真情感动了她,于是薇奥莱塔与阿尔弗莱德来到了乡间过平凡的生活,薇奥莱塔变卖自己的首饰财产作为生活来源,这点阿尔弗莱德并不知情。一次薇奥莱塔的女仆再次变卖她的首饰时,阿尔弗莱德才知道此事,他立即回到家中变卖自己的财产想与薇奥莱塔长相厮守。但在阿尔弗莱德走后,他的父亲找到薇奥莱塔,请求她离开自己的儿子,因为阿尔弗莱德与薇奥莱塔的爱情影响了阿尔弗莱德的家族声誉。最后,薇奥莱塔答应了他的请求,对阿尔弗莱德谎称自己厌倦了这样的生活回巴黎了,阿尔弗莱德气愤之极,在一次舞会上遇到了薇奥莱塔,并当众羞辱了她,薇奥莱塔为此受到了很大打击,本已身患绝症的她便一病不起。在薇奥莱塔临死前,收到了阿尔弗莱德父亲的来信,信中说:“我已和阿尔弗莱德说出了真相,你是个高尚的姑娘,阿尔弗莱德现在已经去找你了。”最终,薇奥莱塔安静地死在阿尔弗莱德怀里。
在这部歌剧中,薇奥莱塔有两段著名的咏叹调:《他也许是我渴望见到的人》和《永别了,过去的美梦!》,这两首咏叹调都具有一定的戏剧性。《他也许是我渴望见到的人》这首作品是一首比较大结构的咏叹调,包含两段宣叙调和两首段咏叹调。第一段宣叙调是阿尔弗莱德向薇奥莱塔表白离开后,薇奥莱塔自言自语:“多奇怪,为什么他的话让我的心如此悸动?”阿尔弗莱德的身影已深深地印在了薇奥莱塔的脑海里,他热情的话语、纯洁的感情,侵入了她的心房。难道是真正的爱情?这种从未有过的感情使她心乱,她感到新的生活在向她召唤,是接受爱情还是继续寻欢作乐?整段的宣叙一直充满着疑问和矛盾,这段的演唱应该较多的注意音色上的对比变化,以表达薇奥莱塔内心的矛盾。
第一段咏叹调《他也许是我渴望见到的人》是薇奥莱塔自述着自己也是位花季少女,却从未拥有过真正的爱情,接着再现阿尔弗莱德对她示爱的旋律,一段缓慢、优美的圆舞曲唱到她对爱情的憧憬,当她在病中没人理睬的时候阿尔弗莱德却对她关心备至,他的深情使她感动,使她感到爱情的可贵。这段咏叹调有着大量的抒情唱段,演唱时要注意旋律线条的连贯,特别是阿尔弗莱德示爱的旋律再现,一定要表现出薇奥莱塔被阿尔弗莱德的爱所打动并对爱情充满渴望的心情,而咏叹调的最后一段的华彩演唱则体现薇奥莱塔作为一个花季少女面对着爱情的来临,就像生活在梦幻里,演唱时要注意音色的控制,既干净又灵活。紧接着是第二段的宣叙调把坠入爱河的薇奥莱塔从梦境中拉回到现实中来,她马上否定了自己的想法,认为自己只是个孤单堕落的风尘女子在巴黎前途渺茫,除了随波逐流去花天酒地寻欢作乐来把生命消磨,不敢相信自己能拥有幸福的生活,这段宣叙调的演唱充满着戏剧性,演唱者要对声音的力度有很强的控制力,来表达薇奥莱塔内心对现实生活的恐惧和矛盾凸现。
第二首咏叹调《我要永远自由享乐!》是薇奥莱塔在自我否定后拿起酒杯高唱着:“还是继续寻欢作乐吧!趁这樱色的生命还没老去!”音乐中两次重复阿尔弗莱德示爱的旋律,但都被薇奥莱塔用欢快的曲调打断,后唱段在快速辉煌的音乐声中结束,这首咏叹调中有着很多华彩技术难点以及大量的高音,但这段咏叹调中的华彩乐段和高音绝不能过于轻巧地演唱,而是要在大量的高音演唱中依然保持一定的胸腔共鸣比例,这是非常难做到的,而这样的演唱更能表现薇奥莱塔在这段作品中内心的矛盾。
《永别了,我过去的美梦!》是薇奥莱塔临死前演唱的一首咏叹调,宣叙调前面是薇奥莱塔读着阿尔弗莱德父亲的来信:“我已经把你离开阿尔弗莱德的真相告诉他了,他正在赶来找你。”薇奥莱塔把信扔到了地上唱起宣叙调:“一切都太晚了!我已病入膏肓,还有什么希望?”这段宣叙调的演唱要把薇奥莱塔历经期待、盼望,最终认为这只是自己一种妄想的痛苦表现出来。而后面的咏叹调是薇奥莱塔回忆过去的美好与阿尔弗莱德的爱情,并祈求上帝原谅她这个曾走在邪路上的女人,一切都将结束。这段咏叹调在演唱上应考虑到薇奥莱塔的身体状况,要体现出薇奥莱塔虚弱的状态,特别是一些弱音处理要干净,声音处理不能过于饱满,但要有张力,但作品后半段声音要有爆发力,以体现薇奥莱塔临死前依然在命运的驱使下苦苦挣扎。
六、威尔第歌剧《弄臣》简介与(吉尔达)角色演唱分析
歌剧《弄臣》创作于1856至1857年,是一部三幕歌剧,是由皮阿维根据法国作家雨果的剧本《国王取乐》撰写的脚本。《弄臣》剧情为:16世纪时,意大利的曼***阿城有位年轻的公爵贪恋女色,弄臣里哥莱托时常帮公爵绑架或引诱大臣们的妻女、情人。大臣们因此对里哥莱托恨之入骨,共谋要报复里哥莱托。里哥莱托有个纯洁漂亮的女儿吉尔达,大臣们误认为她是里哥莱托的情妇,于是哄骗里哥莱托绑架别人的情妇,实际是将自己的女儿绑架献给了公爵。里哥莱托发现女儿被公爵玷污后,气愤至极,雇了一个杀手谋杀公爵。不料,杀手的妹妹玛黛琳娜被公爵引诱,吉尔达在门外目睹了一切,痛不欲生。玛黛琳娜恳求哥哥不要杀公爵,哥哥答应以晚上第一个来敲门的人代替。于是,吉尔达为了救公爵,成为了晚上第一个敲门的人,杀手杀了吉尔达后,将她装入袋子交给了里哥莱托,拿走了酬金。里哥莱托以为公爵已死,打开袋子,发现死者却是自己的女儿,悲痛欲绝。
这部歌剧中吉尔达的角色有两个著名的唱段:《亲切的名字》和《每逢节日来临》,在前面介绍的四个威尔第歌剧花腔女高音角色中,吉尔达这个角色是有些争议的。这个角色有时会给那些具有花腔能力的轻型抒情女高音演唱,但笔者认为,这样的角色分配并不合适,这类型的声部并不能非常全面地展示这个角色。单从吉尔达的咏叹调《亲切的名字》来看,由抒情花腔女高音来诠释这个角色更为贴切,全曲中演唱者都应该控制音色和音量,把吉尔达这位天真无邪的少女对爱情的向往、梦幻表现出来,切忌声音摇晃,音色要干净纯洁。再看吉尔达的另外一首咏叹调《每逢节日来临》,是吉尔达失去贞洁后,向父亲讲述她被掳走的经过,不难听出这首咏叹调从叙述到后面戏剧性逐渐加强加深,直到最后一句“他们把我抓到了这里”充满了恐惧,这里的声音要有强大的爆发力,才能体现吉尔达极度恐惧的心理。针对吉尔达这个角色的声部分配,不单单看这两首咏叹调,在这部歌剧中吉尔达这个角色有大量的重唱部分。比如吉尔达和里哥莱托的《复仇二重唱》中,吉尔达劝说父亲原谅公爵,而父亲里哥莱托完全沉浸在愤怒中,这段二重唱戏剧性和剧情所需的声音爆发力很强,如果是由抒情花腔女高音来演唱的话势必达不到该角色的声音要求,而轻型抒情女高音绝对不应该演唱那些属于戏剧花腔女高音的角色,不仅不能完美的诠释角色,对于这种声音类型的嗓音也具有一定的危害性。尽管戏剧花腔女高音演唱这个角色分量并不均衡,但如果从歌剧整体的角度来看,戏剧花腔女高音出演吉尔达更能完美地体现威尔第的创作意***。
结语
威尔第的歌剧创作中,虽然较少选用花腔女高音这个声部,但他所创作的这四个花腔女高音的角色,几乎个个经典。当然,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薇奥莱塔和吉尔达,这两个角色和歌剧《纳布科》中的阿比盖勒,严格来说由戏剧花腔女高音来演绎更为合适。而《假面舞会》中的奥斯卡,在剧中是个男侍卫的角色,却是由抒情花腔女高音来演唱的,这个角色来源于莫扎特歌剧《费加罗婚礼》中男童凯卢比诺,当然很多人认为这是威尔第对莫扎特的致敬。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不难看出,由于威尔第的创作风格,使其歌剧中女高音声部和花腔女高音声部的角色必须具有一定的戏剧性能力,才能把握好威尔第歌剧创作的核心――人物内心矛盾冲突。无论是哪个声部,在威尔第的笔下总能闪耀出钻石的光芒,这正是威尔第歌剧的魅力所在。
作者单位:广东海洋大学中歌艺术学院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威尔第歌剧中花腔女高音的角色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