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士大夫是中国社会的精英阶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他们一生的理想和目标。近代以来,中国和西方的差距日益加大,中华民族危在旦夕,传统士大夫精神在受到西潮冲击的同时,发生了适应性的变化,在挽救民族危亡的关头勇于担当,不愧为国家的脊梁和民族的灵魂。
关键词:士大夫 民族危机 思想转型
士大夫是中国的一个特殊社会阶层。《说文解字》中“士”与“事”通假,指的是哪些区别于庶民为王办事的男子。大夫是中国宗法制的产物。随着社会的发展变革士与大夫紧密结合在一起成为“身为官僚,学习道艺”的一个社会群体。“从春秋时期发展起来的‘爱民’思想和儒家的‘德治主义’和‘以道自任’的实践精神”①以及重大关头忠于国家,忠于社稷,维护国家民族利益的斗争精神都是士大夫精神的精髓。“士志于道”这是儒家赋予“士”的社会使命。“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士大夫阶层是中国国代社会的中流砥柱,在宋代统治者更是提出“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士大夫的地位上升到很高的高度。作为社会的精英阶层他们“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他们高风亮节,坚忍不拔,铁肩担道义,传承着中国的文化。然而近代以来,西潮东渐,士大夫的精神家园连同他们所供奉的神器一同被西方的坚船利炮击地粉碎。本文将试着浅论西潮冲击下近代中国士大夫的彷徨与应变。
明代始,中央集权加强,明太祖罢相,权分六部,设内阁,锦衣卫网布全国,官僚士大夫们如履薄冰,寝食难安,士大夫的人格和尊严被来自统治者的自卑和惶恐压得喘不过起来。满清入关,设***机处,兴文字狱,士大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消磨殆尽,只能埋首故纸堆,做一些与经邦济世无关的考据。士大夫地位的衰落使他们思想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既然国家是皇帝的个人私产,那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吗?于是读书做官也就成了个人谋生的手段,所谓“十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他们所处的环境注定他们只会有这样一些“实用”的想法。然而,毕竟中国有几千年的传统,部分士大夫未完全忘记自己的使命“苟生死以利国家”。
当大清国上至皇帝下到平民沉迷于泱泱大国的美梦时,西方早已走出了中世纪的阴霾,工业化浪潮浩浩荡荡,资本时代悄然而至。民主***治使得***府运转简单高效,行***成本低廉,自由让民众扬眉吐气,精神焕发,各得其所。曾几何时,让整个西方仰望的,那个“哲人王”统治的世界最理想的国家成了反面教材。伏尔泰曾用热情的诗句歌颂中国的哲人王,“伟大的国王,黄河岸边有整整一个民族把你信仰;在帝国之中,你的诗句是如此美妙;但要当心巴黎会使你的月桂枯黄。”两种制度的对抗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高下立现。这次实体的对抗让部分士大夫开始睁眼看世界。龚自珍发出了“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呐喊;林则徐在此期间则广派人手翻译西方书籍报纸,了解西方,魏源编写《海国***志》了解世界大势。然而这些只是初步了解,人对事物的了解是由表及里的,这些先觉者们也不例外,他们首先看到了西方船坚炮利,甚至连林则徐一开始也相信西夷的膝盖不能弯曲,不宜陆战。士大夫思想僵化由此可见一斑。曾国藩,左宗棠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中领略到了火器的威力,为了勤王,绞发捻,创办***事工业,所谓“师夷长技以制夷”。我们在评价以曾国藩为代表的士大夫在镇压农民起义时,认为只是为了保大清江山,但他在办团练,组建湘***时,“保名教”却真正为他赢得了知识分子士大夫的支持。“举国数千年礼仪人伦,经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岂独我大清之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边!”②从开明官僚地主的求强到“洋务派”的求富,他们的认识进了一步。洋务派在办***工的同时也创办民用工业,并创办学校,张之洞主***湖北时创办的储存学堂,自强学堂,张元济兴办的通艺学堂均拟将兵,农,商,矿等“分门学习③”近代中国没有完全沦为列强的殖民地与他们的努力是分不开的。甲午海战虽然失败,但也让列强看到了,想一口吃掉中国是不可能的。后来者往往站在今天的角度去苛求古人,一味的骂李鸿章***求荣,熟不知李鸿章也曾被称为“东方俾斯麦”,他在当时跟外国交涉中是最可以倚重的,所谓“弱国无外交”作为一个没落王朝的臣子,他只能落得如此下场。倒是那些“国家的主人”在国难当头时分,其国家与民族于不顾,恣意享乐,同为皇后,日本皇后可以把首饰卖掉捐给海***买威力更大的大口径滑膛炮,中国的慈禧太后挪用海******费为自己办寿宴,为了享乐,花巨资挖昆明湖,宣称要在湖中练海***。由此可见,坏的制度才是最大的毒瘤。
国家的危亡迫使士大夫积极探索,从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立宪派的立宪法,***会,他们一直在努力。严复是中国近代第一个较为系统介绍和传播西方资本主义科学思想,以“新学”,“西学”来反对“中学”的士人。他提倡由推行新式国民教育,渐进改良而实现民族国家富强***在他与孙中山的一番交谈中也得以表露。1905年严复在伦敦值孙中山来访,交谈中,严复建议中国的至强宜先从教育入手,取逐步渐进之法。严氏所据之理乃“中国民品之劣,民智之卑,即有改革,害之者除于甲者,将见之于乙,泯之于丙者,将发之于丁”所以严氏以为,“为今之计,惟急从教育着手,庶几逐渐更新。④”郑观应认为专制制度在历史上起到了极为恶劣的作用中国之所以出现治,乱,治,乱这样周期性的兴替变化,其祸根就在于君主专制。青年时期的王韬是个普通的知识分子,他力***从哲学的高度去解释当时中外的差距:“形而上者中国也,以道胜,形而下者西人也,以器胜。”直到后来他上书洪秀全,遭清廷通缉,避难香港,饱读西书,了解西方的先进制度才思想上发生了彻底转变,著书立说,反对君主专制。康有为为了减小变法阻力更是写了《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梁启超倡导的精神文明取决于传统学说,而更借重于近代启蒙思想,他强调“思想自由,言论自由,出版自由,此三大自由者,实惟一切文明之母。⑤”,康,梁,谭嗣同等人为了变法成功,组织,使得“六君子”血洒菜市口,后人对此多有微词,其实他们对当时的处境还是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对此康广仁有过精辟的论述。这是一场生与死的较量,变革意味着利益的重新分配,而既得利益者不可能主动放弃他们的利益,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或许是他们唯一的机会。我们后人对他们的做法更多的应该是理解和敬仰。百日维新后,绝望的知识界越来越多的投向***,连梁启超也一度挺向暴力旧制度。所以的失败其意义不只是“证明改良在当时的中国行不通”,更多的是思想的启蒙,其功不在小。这是有清以来知识分子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传统精神的回光返照。孙中山先生早年对满清***府亦抱有幻想,曾上书李鸿章,遭到拒绝。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和对世界大势的认识,他认识到只有腐朽的满清***府,建立共和才能解民于倒悬,于是他创立三民主义,决然走上了***的道路。黄兴是中山先生最志同道合的***同志和朋友,最后为了信念与孙中山分道扬镳。后人多对孙中山在二次***失败后重组的做法不满。以孙文为“三民主义”奋斗几十年,最后用他最不情愿的方式让入***者对他宣誓效忠,宜是孙对当时国情的再认识。正如严复,康有为所言“中国人民智未开,公理为明”,中国几千年的专制社会,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封建专制制度,配之以“完美”专制理论和思想,民众虽饱受中外压迫却早习惯了这种制度,靠几本书和流血不会唤醒民众。“民智未开,以***开之,公理未明,以***明之。”至今读来荡气回肠,但***绝不是一把万能的钥匙,所以在当时孙中山经过多次失败才明白在他所处的时代要保证***的成功组织一个强有力的*********是必要的,民众觉醒中国才有希望。
近代以来在西潮的冲击下士大夫有一部分用了鸵鸟精神,但大部分士大夫还是在民族危亡面前或被动或主动的进行了思想上的转变:学习西方;传统的忠君转向忠于国家;专制思想向民主思想逐步迈进。进程是: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魏源,徐继开始注意中西***体之别,赞扬民主制度又“公”又“周”;六十年代冯桂芬提出“君民不隔不如夷”,批判专制制度不如立宪派制度通达民情;七十年代郑观应等发出开设议院的议论;八十年代张树声等提出立宪问题,何启开始宣传“公平”思想;九十年代社会契约论,天赋人权,自由,平等思想的传播;二十世纪初先是民主***思想的传播,紧接着专制制度被。跟西方比较一下会发现,欧洲先是提出个性***,自由平等思想,然后集中表现为开设议院的主张,遵循的是自由平等―议会制这样一条逻辑。而中国民主思想进程则一开始就从***治制度着手,先提出立宪主张,然后才出现自由平等思想,逻辑上恰恰与欧洲相反。现在回过头来再看看严复他们所说的,他们果然高瞻远瞩。
纵观中国近代史,士大夫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在西潮的冲击下还是保留了下来,1905年科举制取消,学而优则仕成了历史,士大夫精神成了知识分子为国为民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无论我们在西方文化和传统文化之间如何徘徊,中国传统的士的精神不能丢,我们究竟要培养听话,逆来顺受的良民,还是培养精神自由,人格***的健全公民。此民族国家利益之所系,作为知识分子,我们这部分人应该试着做个合格的公民,发扬传统精神,勇于担当,锐意进取。
注释:
① 魏良文:忠节的历史考察:先秦时期[J].南京大学学报,1994,⑴
② 曾国藩:《曾国藩全集・诗文》,岳麓书社,1986,第232页。
③ 张之洞:《创立江南储才学堂折》,《自强学堂改课五国方言折》,苑书义等编《张之洞全集》第二册,湖北人民出版社,1998,第1081,1298页。
④ 严复:《解亡绝论》,《严复集》第一册,第40―46页。
⑤ 梁启超:国民十大元气论》,《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三》,第61―61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西潮冲击下的近代中国士大夫的思想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