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赵孟頫;不幸;书画;成就
论文摘要:赵孟頫作为继欧、颜、柳之后第四位影响后代的大书法家,一生勤奋,在书画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甚至在某些方面超唐迈宋,为元代书坛竖起了一块新的丰碑。然而,这样一位艺术界中的旷世奇才生活道路并非一帆风顺,本文揭露了其一生中的三个不幸,并进一步剖析了其艺术上的成就。
一、文敏公的三个不幸
看其世系表,赵公确为宋室正统,按理应是富贵荣华尽享的贵族子弟。只是他出生在宋朝末世,***局动荡,加之赵公兄弟姐妹众多,他排行第七,又系偏房丘夫人所生,在一个等级森严的封建家族,既非长子,又系庶出,其家族地位可想而知。在其年幼时又遭遇丧父之痛。其母丘氏曰:“汝幼孤,不能自强于学问,终无以觊成人,吾世则亦已矣。”语已,泣下沾襟,公由是刻厉,昼夜不休,性通敏,书一目则成诵。未冠,试中国子监,注真州司务参***。(语出《赵文敏公行状》)
然而,不幸不仅是来自于家庭,宋灭亡赵孟頫被迫出仕为元朝官员。元朝结束了中国长期南北对峙的局面,取得了大一统。这是中国影响泛化的时代,元朝之所以强要赵孟頫出仕是完全处于实用考虑,元仁宗讲了7条赵孟頫具备的条件:“帝王苗裔也;状貌眣丽二也;博学多闻三也;操履纯正四也;文词高古五也;书画绝伦六也;旁通佛老之旨;造诣玄妙七也。”如此被看中的7条即便是赵公不肯为元官也是很难被应准的,即便是受不了其他官员的窝囊气想辞官隐归也还是“无奈君思不许归”。虽然赵公“被誉五朝,官居一品,名满天下。”但并无实权,且经常受到蒙古官员的猜忌和排挤,一直处于彷徨苦闷之中,***治上无所作为。
入仕途不仅给他自身带来终身的苦闷,后世对赵公入仕也多有诟病,更有甚者这种诟病进而转为人们对其艺术的怀疑,有“赵书媚骨无力,不值习尔”之说。当然,有的批评者是站在大汉族的立场上,“以人废艺”因赵入仕途为元官而否定他艺术上的成就。
二、书学主张与成就
就是这样一个悲情人物在艺术领域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他篆、隶、真、行、草无所不能,无一不精。从其一生来讲,遍览百家,而终追二王。临写是为了得其神韵,练造自己风格,经数十年苦练终于在46岁之后形成了以二王为风范又有自己鲜明特点的“赵体”。其篆书来自于金石,石鼓文,古朴大方,又不失其雅致特质。其隶书法钟繇,平稳而又灵动,舒展而有筋骨。
赵孟頫书法作品再传甚多,为历代书法家难以比拟。如此辉煌的成就并不是天才偶闪灵光的杰作,而是赵公笔耕不辍的努力。这种对书法的痴迷是现如今浮躁的现代人无法想象的。赵公从五岁起习书,几无间日,直至在仙逝前一直在研习书法,可谓是对书法达到了情有独钟的地步。正如《跋赵文敏贴》所云:“盖文敏之书,根于英姿敏识,而成于清机绝鉴,非可以一蹴而就,犹记寒夕宿斋中,文敏谈余,试濡墨复临颜、柳、徐、李诸贴,既成,命取真迹一一复校,不惟转折向背无不绝似,而精彩发越,有或过之,予问其何以能然。文敏曰‘亦熟之而已’。”他的书法作品有很多,《千字文》、《归去来兮辞》、《兰亭十三跋》、《赤壁赋》、《道德经》、《仇锷木碑铭》等等。他也成为了继欧颜柳之后的第四位影响后代的大书法家。
习赵书《妙严寺记》、《胆巴碑》、《洛神赋传》,从真至行,渐能体会文敏公的深厚学养。其书行笔流畅,气韵贯通,结字秀美,极易入画。而其书最大的特点便是“中和”,人说字如其人,赵公之字正体现其为人谨慎谦和,不张扬的性格。作为元朝庇荫一时的硕儒,影响了后世几代的墨客,为人如此谦逊是极为难得的。
三、绘画成就与主张
宋代的绘画以院体画为主,具有浓厚的宫廷色彩。其宗旨在于迎合贵族帝王的爱好。由于对于艺术消费具有很大的需求,绘画便走向了富丽堂皇和表现恬然闲适。在元代画家来看,这是一种丧失个性的媚俗风格,所以赵公便倡导了“复古之风”。正如《清河书画舫》载其《自跋画卷》“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意。今人但知用笔纤细,傅色浓艳,便自谓能手。殊不知,古意既亏,百病横生,岂可观也!吾所作画似乎简率,然实知其近古,故以为佳,此可为知者道,不为不知者说也。”这段话便是赵公艺术主张的最好体现。正如,卢辅圣先生所指出那样,每当沧桑变易,文化失范之际,人们总是以史为鉴,从古代的启示中寻找医时救弊的良方。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赵孟頫书画艺术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