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面对我国庞大的电视剧观众市场,针对受众不同的欣赏方式与接受角度,一些电视剧导演尝试采用不同的手法来诠释同一时期历史、同一个人物及同一个故事,如《汉武大帝》与《大汉天子》就采用了截然相反的艺术诉求和叙事策略。一部是长篇历史正剧,一部是大型青春古装剧;前者是弘扬中华文化的正说,后者纯属娱乐性质的戏说。使得电视剧的发展趋势逐渐出现艺术性和商业性两个方向。
[关键词] 《汉武大帝》《大汉天子》叙事策略 艺术诉求 发展趋向
一、《汉武大帝》与《大汉天子》共掀收视热潮
2005年1月,58集历史大剧《汉武大帝》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出后,首周的平均收视率达到4.49%,最高收视率更是突破了5%。另一方面,《汉武大帝》的广告收入也达到了1.2亿元,创中央电视台历年来单剧广告收入新高。虽然该剧也难免出现一些硬伤,但瑕不掩瑜,整体上说《汉武大帝》堪称一部制作精良的好戏。
同样是讲述汉武帝刘彻的故事,观众不由会想起更早时期的另一部电视剧作品――《大汉天子》。2001年,《大汉天子》第一部在全国各地方台播出后,同样引发了收视热潮,尤其是赢得广大青少年观众的喜爱。在第一部大获成功之后,制片方又陆续开拍第二部“汉武雄风”及第三部“铁血汗青”,三部共计129集。
二、两部电视剧的对比剖析
面对同一个历史人物,同一个历史时代,《汉武大帝》与《大汉天子》采用了截然相反的艺术诉求和叙事策略。一部是长篇历史正剧,一部是大型青春古装剧;前者是弘扬中华文化的正说,后者纯属娱乐性质的戏说。
(一)《汉武大帝》――新古典主义手法的历史正剧
《汉武大帝》以刘彻的童年开篇,以景帝卵翼下刘彻的成长为主线展开,通过刘彻的风险继位,渐握大权;用贤变制,尊王攘夷;出使西域,大战匈奴;巫蛊为乱,罪己示民等重大事件,围绕和与战、治与乱、忠与叛、生与死、得与失、情与恨的矛盾,向观众全景式地展示了汉武帝刘彻纵横跌宕的一生和那个风云变幻、英雄辈出的时代。主创人员采取既尊重历史事实,又具有强烈悬念和艺术趣味的创作思想进行剧本创作,力求将该剧打造成一部雄伟壮阔的精品,成为一部既富有历史感又有现实意义、既好看又辉煌的电视剧。
在力求正确把握古代文化和历史的前提下,《汉武大帝》采用了新古典主义(导演胡玫语)的写实手法,即:用最现代的技法来处理故事情节及结构,线性叙事,强调节奏和速度:大量使用现代语言,尽量准确而有限地使用文言和古典语汇,力求使现代人在感观和心理上无隔膜地切入古代社会。
(二)《大汉天子》――偶像云集的青春偶像剧
《大汉天子》描写的是2000多年前汉朝天子刘彻从太子到千古帝王汉武帝的成长过程,其中穿插着曲折动人的爱情故事、尔虞我诈的宫廷阴谋、胸怀坦荡的兄弟情义、风起云涌的历史事件。第一部讲述汉武帝年青时期的故事,描绘其历经千难万险最终登基的过程,以陈道明饰演的东方朔为焦点人物,以测字算命的方式引导剧情,吸引观众,富有中国式传统文化情趣。第二部仍然继续汉武帝青年时代故事――经过五年执***,汉武帝平息后宫势力、抗拒外患入侵、粉碎阴谋坐稳了皇帝宝座进入雄才大略实施阶段,以王刚饰演的主父偃为焦点人物,以未卜先知、不幸而言中的豪赌敷演剧情,娱乐观众,令情节更跌宕有致。第三部主要讲述进入中年的汉武帝和汉室新一代栋梁之间故事。由于种种原因,第三部2006年便批准音像制品的发行,但至今未见电视台播出。
《大汉天子》由一班青春偶像担纲主演,内地人气小生黄晓明扮演汉武帝刘彻,台湾演员贾静雯扮演念奴娇,第二、三部中更有宁静、安以轩等明星的加盟。从某种意义上说,古装戏刮少年风是一趋势,因为史籍上这些人物的年轻时期最少记载,也最有利于创作者发挥,为其艺术构思留下了非常广阔的想像空间。
(三)看点不同,各放异彩
电视剧在大众传媒中观赏性、可看性最强,有别于小说等其他文艺作品。它既要求形象鲜活,要求画面节奏明快,又要求故事、人物矛盾的强化,情节结构的紧凑。它自诞生起就具有三种功能:艺术、娱乐、教化。
作为大众传媒,电视剧首先必须具有观赏性,但对观赏性的理解却是见仁见智。《汉武大帝》对观赏性的诠释为“写真”,即满足观众想知道历史真相的欲望,以写实的手法,尽量忠于历史。编导直接点明系根据《史记》和《汉书》改编。导演胡玫自称剧情百分之九十符合史实,仅有个别地方进行了艺术加工,如李广之死,为表现英雄的悲壮,而将其自杀改为战死。《汉武大帝》播出后引起全国性轰动,的确也激发了观众了解历史、对比史实的热潮。央视十频道的《百家讲坛》也及时推出学者易中天、王立群对汉武帝的历史解读,论述史实时便大量切入《汉武大帝》的镜头,这证明《汉武大帝》的确符合史实。总体上说,《汉武大帝》的社会反响相当强烈和正面。
《大汉天子》的观赏性则完全在于娱乐。为此编导把历史打碎了重塑,抓住某些历史片断大做文章,百分之九十都是虚构的。编排剧情时完全不受史实束缚:尽量耸人听闻,极尽煽情之能事。阴谋、爱情,人物张冠李戴,甚至无中生有,但确实引人入胜,极富娱乐性。如剧中的智者东方朔一角,这个人物在《史记》中其实只有寥寥数百字的记载,但在整部《大汉天子》中,饰演者陈道明的戏份竟贯穿了34集。东方朔被民间称为是杂艺唱曲者的祖师爷,关于他的传说非常多,剧中关于东方朔的情节都是根据传说和野史加以演绎的。再如,《大汉天子》第一部中,很多历史人物的名字都有了较大变化:东方朔改成了东方慧,一代酷吏张汤更名为张固,灌夫更名为关夫,李陵更名为李勇,郭舍人更名为郭德仁等等。原来,该剧在外地播出时,有观众致信剧组,认为剧中很多具体人物和史实出入太大。编者对此做出回应:“剧中某些人物的年龄拉近了,完全是因为艺术创作,但是为了尊重观众意见,也为了不让学生对这段历史产生误会,剧组还是决定做修改,另外在该剧前还打出了‘纯属虚构’的字眼。”
《汉武大帝》表达的不仅仅是一种说教,一种主题思想,而是一种能涵盖思想、哲学、艺术、情感和精神等元素在内的综合体,这就是文化。对文化的理解和感悟,首先需要编导对生活、历史,对人生意义的深刻认识,同时,也需要受众层面有一定的认知基础:而对《大汉天子》的观众而言,对汉朝历史不了解也无大碍,电视剧本身就是通过讲故事的艺术形式来传达的,只要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吸引他们,他们便会在娱乐中感受其中的文化与精神。观看就是一种接受,喜欢就是一种认同。古装戏不是历史剧,重要的是在新与旧之间,在虚拟和现实之间找一个平衡,让可看性更高,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汉武大帝》VS《大汉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