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夫相扶,童幼相拥,“走,看花轿娶媳妇去!”中年男女捷足先登,站在街道两侧古老的石台阶上,翘首向鼓乐声飘来的方向望去。新人就要从那里登上花轿,然后,沿曲曲弯弯的长街缓缓走来,接受四方八邻的检阅。用“检阅”这个词似乎有点不恰当,可这阵势,舞狮子的、舞龙的、打太平鼓的,旗幛森森,簇拥着花轿,簇拥着骑高头大马的新郎官,浩浩荡荡的队伍扯出一里多地还带拐弯儿呢。队伍前面的开道旗上分明写着“双兴盛、模式口村、驼铃古道”,每一个字都透着古韵。鸣锣开道,锣声当当,唤回模式口人悠远的记忆……
早在明清时候,朝廷派千总驻***模式口。要知道这里是北京城通往口外的关隘要塞。一条三里长的街,设有四座过衔楼四道城门把守。模式口的老辈人出入街巷,不是检阅就是被检阅。新媳妇进村接受检阅在情在理,模式口人有这个资格。说检阅有点咬文词儿,模式口人看热闹才是真的。自打老舍先生《骆驼祥子》里的祥子拉着驮煤的骆驼出了阜成门,从模式口经过,像带来了霉气穷气冷落气,花轿接媳妇的事儿就少了,到最后都没有了。今儿这可是百年头一回,古道西边的一家老少,索性攀援树木,登上自家门楼边的房顶看热闹。
“这是个好开头,好兆头啊,咱模式口该到振兴的时候啦!”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自语。
盛世修史,盛世发掘、研究、保护民俗遗产,恢复民俗婚礼在情在理,适逢其时。这驼铃古道上的“民俗婚礼”,能追溯到明清、大唐甚至更远的时候。代代相传,留在民间的“老论儿”太多了,不整理、学习和承传,有些细致“动作”还真会被时间湮没。
催妆
这民俗婚礼的操办,贵在一个“礼”字,这边吹打,那边列队,一举手一投足都得按着“老论儿”走。这不,旗锣伞幛一应执事列队等候,就要起轿去催妆。
催妆是汉族古代婚礼习俗,盛行于唐代上层社会。有唐代徐安期的《催妆》诗为证,“传闻灯下调红粉,明镜台前别作春。不须满面红妆却,留作双眉待人画。”
催妆定在早上8点出发,“王府”的管事儿6点多就忙着装食盒。食盒是“王府”专门定做的,长3尺,宽1尺2寸,高6寸一层,共四层,里面分别盛有斗米、斗面、猪腿或羊腿、干鲜果品、婚书(即今天的结婚证),还有新娘的凤冠、新郎的状元衣。最难准备的是要用两个竹笼装一对雁,取大雁成双成对之意,四个小伙子分别抬着,跟在食盒后面。古时候永定河打模式口村南不远的地方流过,河岸水草丰茂,大雁常歇足,逮几只雁不在话下。如今上哪儿找雁去?别急,这“老论儿”传下“以鹅代雁”。于是,两只呱呱叫的大鹅装进了两个竹笼。“王府”的管事儿灵机一动,用红纸泡出来的红水给白鹅化了妆。
管家一声招呼,两大坛子酒抬上来了。酒坛子上贴着红纸写的大大的酒字,就像古装剧中酒肆里摆的酒坛子,气派!酒是送给新娘家祭祖的。娶人家的闺女,对人家的先祖也要打个招呼,有所表示。
催妆的吉时快到了,头戴瓜皮帽、身着唐装的茶房出来,抬头看看天,脸上掠过一丝外人不易察觉的隐忧。只见西边腾起一朵乌云,很快把蓝天遮挡了。乌云越变越暗越黑,最终,豆大的雨滴洒落下来。催妆的时间改不改?众人眼睛齐刷刷盯着茶房,他一语惊人:“净水泼街,过去皇上老子出行也赶不上这样的好天气。”说来也巧,雨果真停了,起轿的时候,太阳也出来了。
这茶房就像我们今日婚礼上的司仪,或是活动主持人。他得巧言善辩,才思敏捷,像接新娘与办丧事走个对头,就说“碰财了”。“王府”的茶房是从东直门请来的“老字号”人物,你看他把天都“说”晴了。执事队也都是请来的各路精英,三家店的龙、东直门的狮子加上摸式口村的太平鼓,都是有水平的花会表演。
执事队吹吹打打来到新娘家门前,分列左右,对着新娘家的门吹打三通,奉上食盒、坛酒、对鹅。按老论儿要把鹅撒开,在院子里乱跑,鹅要是呱呱叫,说明姑爷爱说话,不爱叫则预示姑爷是个少言寡语的人。收下对方的回礼,打道回府,催妆结束。
娶亲
娶亲的日子选在4月22日,农历三月初六。这日子是根据新娘新郎的生辰八字定的。
“王府”在模式口街中的一个小巷里。小巷深深深几许,大红灯笼成排地挂了198对。小巷口搭起一道大彩门,门上有对联“乐奏瑶竹引凤来,万载良缘此日成”。横批:珠联璧合。娶亲执事队出发的吉时也是8点。天气晴朗,执事队在街上一字儿排开,三顶轿子像宝石一样“镶嵌”在对列中,熠熠生辉。
吉时到了,只见掌锣的执事走进新郎家,在新房里“当……当……当”打三下。茶房手托铜茶盘走出来。这茶盘有上百年的历史,里有一本历书、一面小圆镜、一炷香,都是给娶亲太太准备的。娶亲太太86岁,四辈儿女,只见她手脚利索地接过历书,放进接亲轿子;接过镜子,把轿子里里外外照了一遍;接过已经点燃的香,把轿子里面熏了一遍。这些都是“老论儿”的规矩:历书是避邪用物,镜子照、香熏是驱除轿子中的邪气晦气,干干净净接新人。接亲的轿子是万万不能空着出发的,这也是“老论儿”传下来的。娶亲太太登上一顶绿色轿子,另两顶由小小子压轿。一个小男孩怀抱宝瓶,坐上接新人的那顶红轿子,宝瓶里盛的是新人的上头水;另一个小男孩也怀抱宝瓶,里面装的是给新娘的金银首饰,登上另一顶绿色轿子。
娶亲的执事队去时没有更多花样,接上新人回来,这一路的故事就多了――
走在最前面的是四面大锣护拥着的双兴盛的开道旗。大锣有节奏地敲打着。那锣直径足有2尺,锣边是一圈黑色,中间一点红,锣面形成黑、黄(铜的本色)、红三色,打锣人眼睛看着前方,锣锤舞动,一下一下,有节奏有韵律,端端正正击在锣的中心红点儿上。
接下来是一对狮子。一路观众拥挤的时候,狮子就耍起来,威风凛凛,开道百应百灵。
接下来是一对牛角灯。过去娶亲一般在晚上,牛角灯是照亮的。现在则变成了执事队中的一种装饰。
接下来是一对清道旗,一对虎旗,一对飞龙旗,一对飞凤旗。气派、威武、庄严。
接下来是两面大筛镜,取避邪的意思;两面龙凤扇,取龙凤呈祥的意思;两面掌扇,扇的中心部位分别贴有子孙万代、五世齐昌(新郎是王府的第五代人)的红纸字幅,每面掌扇上又有19面小圆镜镶嵌在字幅周围;坐伞;一对上书王府娶亲的宫灯;一路走着8字的太平鼓;八面大鼓;新郎骑大马;鼓乐手;三顶八抬大轿(指一顶轿子八人抬),依次是娶亲太太轿子、新娘轿子、送亲太太轿子;宫灯;四幅上面分别写着子孙万代、富贵满堂、百年好合、龙凤呈祥的大挑帘,
八面大镲;20米长舞动的双龙;12辆接亲车队,取四平八稳12安的吉祥寓意。车与车之间,都有一对旗,一对灯,现代和传统在这里巧妙融合……
接下来是摩肩接踵的观众。新郎骑着高头大马,出人头地,活脱脱一个状元郎。他不时打个手势,向认识的、不认识的热情捧场的观众致意,不忘时时回头呵护一眼新娘的轿子。新娘轿子前边有一个人拿一卷红纸,见到下水井、下水道,先用红纸覆盖上,遮住污晦,才让轿子通过。这是“老论儿”,不能走样,一路上用去了几十张大红纸。还有一个人抱一卷红布,在接亲队伍经过庙宇时把新娘的轿子用红布盖上。狮子打开场子舞了起来,这是献给庙里神灵的节目。舞罢继续前行,路过五道庙前,也如此这般表演一番。
“王府”门前不足百步的地方是模式口仅存的过街楼遗址,遗址下有一尊雕工精细、守护了千年的石狮子。“王府”本家一大早就给石狮子脖子上系了一段红绸带,让它与人间同喜。
说话工夫,接亲队伍到了“王府”门前。新郎在小巷的彩门前下马,从茶房手中接过弓箭,听茶房的吩咐:一射天,天赐良缘;二射地,大地回春,三射花轿,花轿送来心上人。三支箭射毕,就该掀轿帘了。新娘下轿前,娶亲太太用手指蘸一点胭脂,在新娘额头正中点一个红点儿,意思是给自己家的媳妇做个记号。再在轿前撒一把五谷杂粮,茶房像解说员一样跟着说:“一把草一把料,新娘跟着新郎跑。”新娘被新郎搀扶下轿,要过马鞍(平平安安)――迈火盆(红红火火)――踩红布口袋装的红高粱(步步升高)。新人过了这几道关,进到院中。
院里摆有两趟长桌,各摆有枣、栗子、桂圆、莲子(“早立贵子”之意),桂圆、栗子、莲子、花生(“贵子连生”之意)。再往前走,就到了花堂。新郎接过茶房拿来的秤杆,轻轻挑开新娘的盖头,一对称心如意的新人就此走到了一起。民俗婚礼结束。11:18,大家赶到预定的饭店,举行了新式婚礼庆典。
按“老论儿”讲,婚礼还有个小小的尾声,就是头天入洞房,第二天祭祖。供品中有两样菜是必不可少,一样是豆芽菜――取豆芽菜长得快,后辈多出人才的意思;另一样是丸子――取生金蛋子(男孩)的意思。这是“王府”祖上传下来的,每个家族祭祖的供品都不一样。
揭秘
讲到这里,驼铃古道上的民俗婚礼全部结束。不过此“王府”非彼“王府”(过去皇宫中的王府),而是祖居模式口村的村民王成祥家,新郎是其儿子王世凯。
王成祥今年51岁,打懂事起,就爱跟着家人在村里的红白喜事上泡,好奇好学好问,长大成了个民俗迷。为儿子操办民俗婚礼的铜茶盘、老秤杆、茶吊子、宝瓶等家伙什都是他精心保存下来的祖传之物。更令人敬佩的是,他把这次儿子婚礼提升到振兴模式口村民俗文化的高度。为了这个信念,他几次到颐和园、圆明园学习取经,几下江浙定做花轿绣片,抬轿子的绳都是他一点点地盘的,那装饰家门口幽静小巷的198个灯笼也是自己扎的……幸运的是,这一对新人的婚礼,得到了居委会、街道、区文化馆的支持,王成祥对这次民俗婚礼称心如意,希望今后有更多的人举办民俗婚礼,在这驼铃古道上重现昔日的喜盛。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驼铃古道上的民俗婚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