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风集锦
孔雀舞、象脚鼓和葫芦丝,无不与生活在我国云南省边境西双版纳、德宏和思茅一带的傣族密切相关。傣族人酷爱唱歌、跳舞,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传统音乐文化。
傣族民间音乐涉及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民间器乐等五种体裁;宗教音乐主要是指与南亚佛教音乐有渊源关系的小乘佛教寺院诵经音乐和鼓舞乐,以及保留在原始多神崇拜习俗中的仪式音乐,如各种祭祀仪式中的祭祀歌“喊社勐”、巫师跳神时用的“喊牙莫”等。
民歌,可谓傣族人民表达思想感情最为直接的方式,也是最具民族性格和特色的品种。多属单声歌曲,有山歌、叙事歌、生活风俗歌等几类。山歌是由青年人自由咏唱或对唱的一种抒情小曲,内容广泛、旋律多变、歌词富有诗意。德宏一带的山歌种类和数量最多,有“喊嘛”、“喊同卯”、“喊傣亮”等歌种,音乐风格有城乡、地区和族群之分,音乐风格较抒情、含蓄;西双版纳地区的山歌则节奏鲜明,曲调爽朗轻快。叙事歌主要流传在德宏、孟连等地,有“喊秀”、“喊吴哦”、“喊暖哄”等,以咏唱情诗或叙事诗为主,多无乐器伴奏,但孟连地区的“拽”和“索”分别是用玎和多洛伴奏。至于生活风俗类民歌,则有嫁女、丧葬等场合唱的悲调“喊海”,节庆宴客等时唱的酒歌“哈布劳”,青年男女交往活动中对唱的“喊嘛旦”等。此外,玉溪地区的“黑傣”支系还有一种自由模仿形式的二声部民歌,唱、和相间,内容以爱情为主,主要在春节、端午等主要民间节日的夜间演唱。
傣族节庆活动离不开歌舞表演。常见的有轻快活跃的“孔雀舞”,歌舞相间的“喊海光”(跟鼓调),只舞不歌的象脚鼓舞,等等。其中,模仿孔雀的形态和动作的孔雀舞,是以孔雀为崇拜的傣家人最喜爱的舞蹈之一。表演时用象脚鼓等乐器伴奏,舞姿轻盈柔美,节奏变化多样,极具代表性。流行于盈江、梁河等地的十二马调是一种有简单情节且带表演性质的歌舞,由12个男女青年表演,用彩色竹扎纸马作道具,演唱一年十二月份的生产活动,以表现青年人在赶摆路上相遇对歌的情形;“依拉恢”则是一种群众性歌舞,流行于西双版纳地区,多在傣族历年泼水节时表演,乐器用象脚鼓、锣、镲等伴奏,音乐质朴热烈。
傣族的说唱艺术和戏曲艺术较为发达,广为群众喜爱的赞哈调、窝甘调、敢姆亮,是主要的傣族说唱形式,多由半职业性的民间歌手演唱,用于年节或各种宴请仪式场合,以竹楼坐唱的形式,一人唱一人伴奏,演唱各种内容的民间故事、史诗或抒情诗篇。此外,流传在德宏一带的傣剧“喊赞”及西双版纳地区的“赞哈剧”,深受傣家人的欢迎。傣剧的历史约有二百多年,音乐以傣族民歌和歌舞音乐为基础,发展中借鉴了汉族戏曲艺术的表现手段。其唱腔由上下句构成,伴奏乐器有小堂鼓、铜锣等,唱时不奏;剧目相当丰富。赞哈剧则是一种新兴剧种,由民间说唱赞哈调和民歌发展而来。上世纪50年代以来,这两个剧种在剧目和音乐上均获得发展。 ■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孔雀舞·象脚鼓·葫芦丝